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传统的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三种说法,即“批判说”、“对比说”、“儿童心理说”入手,提出了“两种冲突说”,即儿童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冲突,进而提出了解决这两种冲突的方法——进行生态教育。  相似文献   

2.
英语新课标首次提出“以主题为引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为此,乐群实验小学探索出了一条以文化意识主题引领和统筹英语教学,落实文化意识核心素养的培养的实施路径,凝练形成了“问题(Problem)—任务(Task)—实践(Practice)—成果(Products)—传播(publicize)”的“C-T4P”英语文化意识主题教学模型,真正落实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渗透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燕 《学语文》2008,(3):42-43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不能分开的,它们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目前,学界对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有四种观点,即“文化导入说”、“文化揭示说”、“文化融合说”、“文化语言有机化合说”(卢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述评》,《世界汉语教学》1996,(2))等。我们拟在此基础上提出“渗透式文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有目的、有层次、有系统地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传授与汉语学习和使用密切相关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也可以尝试一种无预先目的,  相似文献   

4.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菊花与刀》一书中,提出两种文化类型: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在此基础上,中国学者提出了“乐感文化”这个称谓。李泽厚在对《论语》进行解读时提出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乐感文化”,如: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等,这些都为中国人所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5.
《祝福》的主题历来有多种争论,“四权说”“吃人说”等各有其理,本文从叙述学的角度,通过对本文叙述时间奥秘的解读,结合文化学批评视角,指出本文的主题是以国民性批判为基点的封建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6.
“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孔子说“和为贵”,孟子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了一种“和谐”观。我罔政府继承了中国传统优秀的“和谐”观,分析了当下中国的形势和任务,2005年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突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论社区教育背景下地方特色文化”为主题,提出了全面具体的发展战略,并总结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为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8.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综合实践活动中,文化类活动是学生走进生活,从而发现社会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所以,指导学生确定文化类主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为了使学生能够确定好文化类的活动主题,笔者通过轻触、感受、再次生成三个阶段来指导学生一步步缩小主题范围,最终形成活动主题。  相似文献   

9.
温州学是一门正在兴起的、以研究温州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创立温州学,研究温州学,可以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角度审视温州的旅游文化。“温州模式”是研究温州学和温州旅游文化的基本切入点,温州传统的“重商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温州旅游丈化的基本内涵和内在品质。温州旅游文化形象的基本定位应该是商业文化与景观文化相结合的“双重主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别从传统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三种说法,即“批判说”、“对比说”、“儿童中心说”入手,提出了“两种冲突说”,即儿童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冲突。这两种文化冲突对儿童教育影响巨大,进而提出了解决这两种冲突的方法———学校教育应实现知识世界与科学世界的联系,顺应儿童天性,尊重儿童个体差异,建构生命课堂,从而将儿童的自然天性合理有序地融入社会理性之中,弘扬儿童个性,完善儿童人生,引领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主旋转电影的迅速崛起与兴盛,构成了中国影坛特殊的化景观,透过90年代的主旋律电影,可以看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化发展变化的轨迹以及中国电影的未来走向和艺术品格。通过对这些电影的叙事策略与艺术风格的分析与探讨,可以揭示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化价值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表现非白人移民的自我文化身份认同和他者文化身份认同的矛盾是诸多非白人移民文学的重要题材,这些作品通过探讨造成这种文化认同困境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表明具有不同族裔身份的人在多元文化景观中应该互为主体,才能真正实现族裔文化之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充分打造商丘文化形象,全面提高廉政文化的渗透力,使文化与城市建设对接。广场以"清正廉洁"为设计理念,分为"清德园、正气园、廉心园、洁行园"四个景区。本方案的造型以甲骨文中的"商"字为基础进行拓展设计,采取平面与立体、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宣传策略。  相似文献   

14.
金庸小说的爱情主题蕴涵着丰厚的文化意义,它不仅反映了作者心目中的爱情观念,也折射出传统文化孕育下的“集体无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5.
自然地理社会环境,人们生活实践与审美意识,万物有灵的交感思维,共同构成了情歌中“花草”意象的文化成因.情歌中“花草”作为一种原型意象,蕴含侗族同胞的情爱心理、生殖崇拜和神巫气质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人类学中的文化自我中心主义,结合跨文化行为中的概念,深入挖掘《山海经》一书蕴涵的文化差异,进一步分析由差异导致的刻板印象,并结合《山海经——大荒经》来探讨造成这种刻板印象的地理原因,最后动态地论述了在刻板印象下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状态,得出文化在曲解和误会中渐进融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花儿"是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朴素的文字渲染了爱情的主旋律,成为烂漫在高原上的文化奇葩。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独具特色的"花儿"艺术也受到国家和学界的重视,它为我们深入了解西北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口。从美学的角度对以爱情为主题的"花儿"进行探究,对其美学特征做一个初步分析,从中发掘它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并以此为切入口展现"花儿"艺术独具特色的民族韵味。  相似文献   

18.
被称为华裔美国作家“四人帮”之一的任璧莲以其早期代表作《典型美国人》响誉美国文坛。小说以其极具反讽意味的标题,诙谐的笔调,以及对“熔炉”语境中“典型美国人”的质疑和颠覆,开辟一片少数族裔文学的新天地。任璧莲极具后现代性的文化认同观使其作品和“身份困惑”主题有别于其他华裔作家。其作品反映的文化认同的“杂和性”和“流变性”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降,农家女进城的身体修辞并非个案。基于空间迁徙与审美间距,农家女身体意象的疾患、死亡、异化、灵肉分离、道德崇高、性本自然等叙述,表征的是城乡社会发展失衡、文化拒斥、文化怀旧等审美现代性批判主题。在农家女肉身意象的城市美学构想中,形成了空间化的农耕文化与工商业文化的在场冲突,体现的是社会现代化与审美现代性的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20.
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德国教育历史文化人类学,将"文化"与"历史"结合起来,拓展对"人类形象"复杂性的研究范围,将教育人类学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中.德国教育人类学方法论实现了重要突破:在主流人类学范式的互动交流和跨文化背景的持续影响下,形成了关切本体性与多样性的研究主题,确定了研究人类形象的"新双重视角",将人类学经典的田野研究方法与德国本土的质性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传统教育人类学的二元对立式思维、孤立式思维和演绎式思维等被整体性综合思维所取代,德国教育人类学与普通教育学的关系得以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