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月公司之所以取名“中月”,意寓“中国的月亮”之意,树立了一定要让“中国的月亮比外国的圆”的宏大企业愿景,立意助力中国基础电子制造业的腾飞。”  相似文献   

2.
正如陶渊明对“菊”,陆放翁对“梅”一样,天才诗人李白对月亮情有独钟,他以“人月相得”的诗学意兴,化月为情,借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进行自然与人情的互释、内心与外界的沟通,赋予了月亮以巨大的人格力量和哲理精神,把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的月亮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李白与月物我交融,显示出了独特的意境之美,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和光明的追求。李白爱月。你看他,铺盏豪饮,要“举杯邀明月”;送客远行,要明月“与人万里长相随”;遥想好友,“登舟望秋月”;怀旧忆往,“卷帷望月空长叹”;就…  相似文献   

3.
<正>习作案例四年级语文老师出了作文题目“中秋节的遐想”。小咕咚回来和妈妈讨论怎么写。妈妈说:先打开思路,想想和中秋节有关的一切事情,比如说,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人特别爱月亮,圆圆的月亮表示家人圆满团聚,月亮最圆的时候是农历八月十五,又是农历七、八、九三个月最中间的一天,就给它设立一个节日叫作中秋节。还有啊,中国古代有好多写中秋的诗,  相似文献   

4.
古代游子诗人与月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中国人爱月亮,仰望明月勾起多少美妙的幻想;最爱月亮的是诗人,歌咏月亮的诗篇如璀灿的星光。而咏月的诗人大多是游子,他们诗行中的月亮多是忆国怀乡的月亮,多是思亲恋故的月亮。不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李白,是游子;感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杜甫,也是游子;吟出“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的白居易,正客居异地;遥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东坡,其时也远在他乡。为什么偏偏是月亮幸运地成了诗人游子痴痴以求,眷眷相思的对象?为什么恰恰是游子诗人一齐爱上了那轮高不…  相似文献   

5.
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相似文献   

6.
翻开全唐诗,几乎处处都闪烁着月亮的清辉。李白的吟月诗歌在我国众多的古代诗人当中,表现得最为复杂、最为全面、也最完美。那“云外月”、“海上月”、“蛾眉月”、“楚关月”、“后湖月”、“清溪月”、“霞月刀”、“风月”、“醉月”、“孤月”、“今月”、“古月”,皆令人浮想联翩、心驰神往。李白终生爱月,以诗歌创造了形态各异的明月形象是情感抒发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台湾作家张晓风在散文《月,阕也》中说:“月是不能长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现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正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本是同一个月啊!请以“圆与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多维思考②多角选材③立意鲜明④题目自拟。提示:月圆月缺,月盈月虚,所变的只是月光,而非月亮本身。或圆或缺,或盈或…  相似文献   

8.
风花雪月是历代诗歌的重要题材,吟风弄月又似是诗人们的专利。诗人爱月,月爱诗人,“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张先《菩萨蛮》)。在我国历代堆叠而成的诗词群峰上,汇聚而成的诗词长河中,始终朗照着一轮皎洁的月亮,始终流泻着一股清冽的月辉。  相似文献   

9.
拍月亮     
天上的孩子,爱拍月亮。圆圆的月亮,拍一拍,泄一点儿气,再拍一拍,又泄一点儿气,拍了半个月,月亮只剩一点儿气了,像根弯弯的绳子,哇,不能再拍了。没关系,他们会对着弯弯的月亮,“呼呼———”地吹气,吹一吹,大一点儿,再吹一吹,又大一点儿,吹了半个月,月亮又变成了一个圆圆的球,他们又可以接着拍了,直拍到只剩一点儿气。噢,我真想上天去,和天上的孩子一起拍拍月亮,再吹吹月亮,那一定很有趣。(责任编辑黄玮)拍月亮@江谭  相似文献   

10.
月是中华明     
中秋夜,一轮皎月挂天穹。北方人,想起了北国的雪月,南方人,想起了南疆的水月,文人,想起了诗情画意的“梨花院落溶溶月”,将军,想起了戎马俊梅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我呢?我想起了那年——美国总统赠给中国总理一套“阿波罗”飞船拍摄的月球照片;中国总理回赠给美国总统一怕远古神话《煤娥奔月》的精工刺绣……中国的月亮比外国的月亮更富于神秘感,更富于人情味!要不,为什么会有流传了千百年的“振娥奔月”、“吴刚伐桂”古老传说呢?于是,月亮变成了公园的月门,变作了叮哈的月琴,变成了横跨江河的月桥,变作了体现团圆的…  相似文献   

11.
许军 《小学语文》2012,(11):58-61
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它也给小学语文教材带来了许多意味。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的稚趣,也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的忧伤,还有清寒,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中国文人对月亮情有独钟,他们以款款深情和精妙神思,赋予了月亮丰富的变幻和内涵。  相似文献   

12.
谈到月亮,人们就会想到许多有关月亮的美丽的神话传说,“而在诗词文学中,你也常常能发现月亮的踪迹”。畅游在中国古代诗词的海洋里。你一定会被那些瑰丽的咏月诗词所吸引。  相似文献   

13.
王丽 《现代语文》2006,(7):30-30,33
月亮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解不开的情结,中国人甚至还专门为月亮设立了一个节日——中秋节,这是合家团圆的一夜,是把酒赏月的一夜,“幕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月朗星移,明月如盘,这样一个夜晚总是会引起人许多暇思,于是嫦娥奔月成了千年相传的话题,吴刚伐桂成了流传至今的感慨,玉免捣药成为亘古不变的无奈,“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月亮的故事伴着一代代人成长,月亮的神话,随着历史一年年流传,因此,月亮在中国人心中取得了无与伦比的位置,没有了月亮,黑夜将是多么可怕,所以古时中国人会把“月食”形成的原因认为是大狗吞月,会在月食时敲打锣鼓以希望把天狗吓走。这样,在中国人眼中,月亮也就不再是单纯的月亮了,它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它与中华民族的传说走向息息相关,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惩者的精英——古代诗人,更是与月有着不解之结。  相似文献   

14.
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月、恋月的民族,对月的依恋已经深入到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凝结为最难以割舍的情结。月亮本身的特点和形象,暗合了中国文化的本质和要义,因而也便和中国人的人格、精神、气质、心理相融相通,  相似文献   

16.
“一粒沙里看出世界,一朵野花里见天国。”我愿意尝试着走进张爱玲的一花一沙,探究那些已经过时了的死去了的人物,看他们的灵魂是怎样的颠簸喘息过,而今是否还幽幽地、伴着月光在夜的窗外窥视我们文明的浮华和升华。自古文人多爱月,而爱月的女文人更多,且爱得痴迷。张爱玲自己也说,她是和月亮共进退的人,因此,她看月亮的次数比世上所有的人都多,故而她的文字世界里。月亮绵绵地纠缠着她,空灵地引领着她,清高地提升着她。今天我们打开《张爱玲文集》,其间关于月亮的意象俯拾皆是,有些如蜻蜒点水般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琢,无不流淌成一条动人的月亮河。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教学古诗《古朗月行》时,让学生说说“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弯弯的月亮像眉毛。”  相似文献   

18.
爱心洋溢     
儿子刚会说话时,我曾教了他一首小诗《爱》:“爸爸爱我,妈妈爱我,你瞧,月亮公公也爱我,要不然,池为什么跟着我?”他很喜欢这首小诗,有时还指着月亮说:“妈妈,你看,月亮跟着我呢?”一副满足的神色。有一回我要出差,问他:“我走了你想不想我?”他说:“想。”随后就自己解释说:“想就是爱。”我又惊又喜地夸:“太对了,太聪明了!”问他:“是谁告诉你的?”“我自己!”他也很得意。我又问他:“想是什么?”儿子想了想答:“想就是喜欢。”瞧瞧,他对爱的理解还有一定深度呢。有一段时问,儿子特别热衷画画,今天送给这个朋友,明天送给那个同伴。节日前,又忙不迭地做贺卡,送朋友送小姨送表兄姐等。我知道这是他对大家爱的表示,总是帮助他  相似文献   

19.
月球采访记     
小COOL龙是月亮的超级粉丝,无论月圆还是月弯时,他都觉得月球是最美的天体。可是,最近他却听到很多有损月亮形象的言论,有人说月亮是“偏心眼”,还有人竟然说月亮是“小偷”,而且月亮老是把它的另一面藏起来,不让地球人看到。  相似文献   

20.
月亮曾被无数文人墨客赞美过。月光明亮柔和,的确很美。但这光却不是它自己的,而是从太阳那儿“偷”来的。月亮自己从未发过光。不错,月亮也曾是个“贼”,但人们并不恨它,嫌它,怨它“欺世盗名”,反而爱它,重视它,写文章来赞美它。李太白“举杯邀明月”,苏东坡“把酒问青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