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乔治·艾略特伦理道德观的艺术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分析了乔治.艾略特伦理道德观的形成及其伦理道德观在《织工马南》中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2.
在著名文学家乔治·艾略特的长篇小说《织工马南传》中,“出走”是其中的重要命题。马南通过出走,重新找回了人生的意义和信仰,最终获得拯救,在叙事策略上,小说通过圆形叙事结构以及与“出走”相关的两种意象:织机和宗教迷狂,来寻找这一主题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叙事学相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从人物原型、情节原型和结构原型三方面来阐述《织工马南传》在神话叙事原型意义上的深层结构,挖掘出潜藏于《织工马南传》表层结构下的叙事手法和艺术,弥补了以往有关《织工马南传》叙事艺术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作为乔治·艾略特的第三部小说,《织工马南》自发表以来就饱受关注。小说中显而易见的象征,尤其是蕴含在地域——灯笼广场和拉维罗村——中的象征,与主人公马南的命运变迁息息相关,因而在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方面意义重大。通过解析小说中这两个地域的象征含义和作用,以及发生在这些地域中的重大事件是如何改变马南的命运,有助于深入探寻马南在追寻群体中个体地位和归属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王烨 《河南电大》2009,(4):55-56
在著名文学家乔治·艾略特的长篇小说《织工马南传》中,“出走”是其中的重要命题。马南通过出走,重新找回了人生的意义和信仰,最终获得拯救,在叙事策略上,小说通过圆形叙事结构以及与“出走”相关的两种意象:织机和宗教迷狂,来寻找这一主题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6.
论文旨在探讨文学评论家及翻译家梁实秋的文学传统对其翻译活动的影响,并以梁实秋所译英国作家乔治·艾咯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传》为研究对象,指出译者信奉的文学传统不仅指导其选择译介的作家及作品,更影响其翻译策略.而译者的翻译策略,相当程度上与其文学传统有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乔治·艾略特的小说《亚当·比德》中的赫蒂这一女性形象,来观照乔治·艾略特心目中所贬斥的女性形象,即贪图享受、爱慕虚荣、自私、冷酷。从而体现出作者对仅仅注重门第和金钱的婚姻观持批判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小说《织工马南传》包含哲学、宗教、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生态学的内涵,具有跨学科研究和分析的意义。在哲学和宗教层面,乔治·艾略特强调个人要进行自我完善,对他人和社会尽义务。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层面,作者详细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发掘出人物善恶美丑的伦理境界。在社会学和生态学层面,作者侧重描写社会变革,引出关于人与自然的话题,在文本内部形成多维关联模式。在层层递进的文本分析基础上,小说中丰富的叙事内容和跨学科内涵——展现出来,显示出这部作品的跨学科含义和丰富的文学空间,揭示了作者的跨学科创作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这部小说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乔治·艾略特的最后一部小说《丹尼尔·德隆达》是处于创作巅峰时的一次大胆创新。艾略特第一次将对犹太民族的同情心和更为宏大的历史、政治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提升了小说的道德主题。小说中精湛的心理分析、象征主义的运用、反传统的叙述方式和开放式的结局等实验性表现手法的运用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现代性。《丹尼尔·德隆达》的成功预示着艾略特的小说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乔治-艾略特通过<织工马南>,讲述主人公在得与失中找到了生命中爱的对象和尝到了人生的乐趣.从而有了面对过去的勇气和展望未来的信心.揭示了对有生命人倾注的爱比对无生命物体倾注的爱更有意义.同时也反映了人生中得与失是相交相融的.在某种程度上作者也提出了对宗教的控告.  相似文献   

11.
《阿甘正传》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本文主要结合色彩、剪辑、声音等从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层次、叙事视角、叙事基调等方面对影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叙事能力(narrative)是一种脱离语境的语言能力,叙事能力体现了儿童发展诸多方面丰富的信息,例如情感、认知、社会和文化发展。欧美国家的学者对儿童的叙事能力已有许多研究,本文综述有关儿童叙事研究的缘起、叙事的定义和特征、叙事功能以及儿童叙事能力的发展研究,以期对汉语儿童叙事能力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小议《已故上校的女儿》的叙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短篇小说的写作手法上作出了大胆的创新,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说叙事风格。本文从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三个方面对其代表作《已故上校的女儿》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曼斯菲尔德的这种独树一帜的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14.
《复活》作为19世纪扛鼎之作,其叙述手法值得考究和借鉴。《复活》的叙述艺术可从叙述视角和叙述话语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品采用全知的叙述视角,叙述者可以随时随地出现在任何角落来向读者报道事件的细枝末节,这种全知性的叙述成为《复活》得以塑造广阔社会画面的前提和基础;此外,与全知的叙述视角相关,叙述者还经常进入潜入他人的内心世界,窥探人物的所思所想,这样,在叙述话语层出现大量的内心话语。  相似文献   

15.
阿城和<棋王>长期以来被作为"寻根派"文学的当然重要代表,这本身是当代文学史的误会.<棋王>的文学史定位,是典型的创作"体认"超前,作者"默认"居中,后人理论"追认"滞后的文学社会学化行为.<棋王>的叙述学意义探究,如其叙述时间处理和叙述方位(包括叙述人称、叙述视角等)设置、故事内容和叙述话语矛盾等,不仅提供大量反证,且可对<棋王>文本欣赏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荒诞叙事文本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与主体意识的不确定性息息相关。主体意识的不确定表现为作者对意义的不确定和对价值秩序的迷茫困惑,从而使中国现代叙事文本在叙事主体、叙事距离、叙事结构、叙事语言等方面形成独特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曹禺戏剧叙事理论的探究可从叙事观念、叙事主体、叙事方式、叙事结构等方面展开。在叙事观念上呈现为曹禺的人生经验和西方戏剧理论的影响;在叙事主体上强调隐含的叙事主体的话语策略以及角色人物的多重身份和"看"与"被看"之关系;在叙事方式上交互应用对比叙事、同一意象反复迭现、悲喜剧交叉叙事、表现主义手法、"回溯法"等丰富叙事技巧;在叙事结构上采用多维渐进结构,从而达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18.
艾丽丝·沃克将追求实现叙事话语的权威贯穿于《紫颜色》之中,使作品体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意蕴.通过“百衲被”叙事结构、多声部的叙事聚焦及其独特的叙事语言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沃克为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实现叙事话语权威的独树一帜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与传统历史小说风格迥异的“新历史小说”,在叙事视角上,它们以人性、文化等边缘化的视角取代政治视角;在叙事内容上,以边缘性人物和题材为描写重心;在叙事原则上,竭力张扬艺术虚构;在叙事态度上,由严肃庄重走向游戏与调侃;在叙事结构上,以个人化叙事代替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20.
《秦腔》叙事艺术的复杂性表现在叙事视角的复杂性、叙事节奏的混杂性、叙事内容的繁杂性等方面。在其复杂性叙事艺术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情感原因。现代化浪潮对传统乡村文化的侵蚀和贾平凹面对正在消逝的乡村写作时内心的矛盾从根本上形成了这种复杂性叙事艺术。从某个层面上说,贾平凹对复杂性叙事手法的熟练运用显示了其高超的叙事能力,他在叙事手法和风格上的实践为20世纪末以来转型中的乡土文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