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自然生态的环境意识、健康生活方式的塑造和人文生态的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对住区交往空间环境价值作深层次的探讨,了解交往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重视住区的软质环境建设,促进住区形成良好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自然生态的环境意识、健康生活方式的塑造和人文生态的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对住区交往空间环境价值作深层次的探讨,了解交往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重视住区的软质环境建设,促进住区形成良好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相似文献   

3.
目前,世界发展愈来愈呈现出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尽管这种一体化发展趋势首先表现在经济领域,但从更深层次上来说,全球化的实质是交往关系的全球化。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视角出发,全球化问题即是主体之间的交往问题,由于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造成了利益分配不均衡、社会结构不合理。这就需要我们重建交往理性,通过确立言语的有效性基础、建构主体间性结构、改变生活世界使交往行为合理化,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全球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城市居住区是居民生活的重要载体,居住区公共空间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首先要了解住区居民的特征和需求,然后在设计中有针对性地满足住区居民的这些需求。本文通过对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实地调研,得出一系列居住区公共空间行为主体的特征和需求,并针对这些调研结果提出相应的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从而改善现有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设计师以后的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住区老年人交往空间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 《大众科技》2010,(5):196-197
文章针对当前住区邻里关系淡漠、社区缺乏活力等现状,结合老人交往空间的重要性和老年人交往特点,提出老年人户外空间的人性化设计要点,旨在创造有利于老年人交往的住区外环境,希望借此改善和带动整个住区的邻里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概括总结居住区交往空间规划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居住区院落、广场、道路公共交往空间规划设计的手法。  相似文献   

7.
现代高校教学楼公共交往空间设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婷 《科教文汇》2009,(24):54-54
现代高校教学楼内交往空间的设计成为现阶段高校建筑设计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从高校交往空间在教学楼中的重要性以及交往空间形式的多样化、交往空间设计趋势等方面,探讨高校教学楼交往空间的设计方法.为探索未来高校教学楼内交往空闻的理想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中新建、改建、加建的学校设施逐步增多。通过分析教学楼现有交往空间存在的问题,研究其优点与不足来探讨交往空间的空间特征及其构成要素,总结其构成特点、处理手法和规律,初步探寻我国现阶段教育模式下的交往空间特征及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
赵维学 《现代情报》2005,25(12):100-101
本文从现代图书馆特征入手,通过对高校图书馆主体空间的架构与特征分析,阐述阅览空间和交往空间的开放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人类心理需求的居住区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娟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6):192-193
依据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论的理论,分析了当前中国居民对居住环境的主要心理欲求是安全和谐、适于交往的空间,在此基础上,重点阐释了居住区中安全空间和交往空间设计的要点。  相似文献   

11.
张静 《科教文汇》2011,(16):184-184,186
文章首先对我国高校交往空间的基本状况做了简要的介绍,探讨了从空间形态的整体性、多样性、可生长性等方面塑造高等学校交往空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优美的环境景观不仅可以美化住区环境,还可以创造出和谐融洽的邻里交往气氛。住区环境景观不仅要提高绿地率,还应具有园林的某些特性,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带来一种亲和力,满足居住者生理、精神双重需要,给住户提供一个优美舒适、有亲密归宿感的情感场所,环境设计以意立景,以景生情,激发住户的审美快感,并在景观这一“感应场”里“触景生情”,使人与景交融。但居住区环境设计不同于一般城市公众性的景观设计,它服务的对象基本上是居住区的居民,更接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居住区环境设计在考虑住区地理位置和所处历史文化背景的同时,亦要做到以人为本,为使用者着想,注意人的尺度,营造亲切的人性空间,其立意与主题要紧扣住区的主人。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对我国高校交往空间的基本状况做了简要的介绍,探讨了从空间形态的整体性、多样性、可生长性等方面塑造高等学校交往空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柳隽宇  祝志国 《科教文汇》2010,(29):195-196
本文阐述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由传统的交往方式转向新的交往方式,预见两种交往方式将会长期共同存在和发展。指出大学生交往的特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出不同学段的特点,大学班级教育管理者掌握着这些交往方式和特点,便于指导大学生进行健康交往和有利于提高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的水平。研究大学生交往方式和特点,为大学班级教育管理者提供理论指导和有效进行大学班级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本文试就这一方面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住区景观环境中的植被包括各种乔木、灌木、藤本、花卉、草坪及其它地被植物。这些植物除了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休息、娱乐场所等作用外,还给居民带来自然意识和生机,是创造住区优美景观环境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介绍了植物材料独有的景观设计特性,然后介绍了植被在住区景观环境中的应用和住区绿地。  相似文献   

16.
居民低碳生活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居民对低碳生活行为的态度倾向、影响居民低碳生活行为的内外部因素等方面综述国内外居民低碳生活行为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近年来网络虚拟交往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往模式,为人们提供了平等交往、广泛联络、自由活动的新平台,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交往领域,对人们的交往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但网络虚拟交往并不意味着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否定,恰恰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和补充。因为不管是现实当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是虚拟网络中的人际交往,交往主体都是社会的人,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网络交往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实践活动,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体现在其中,并未超越马克思所讲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  相似文献   

18.
论网络交往伦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空间的崛起 ,使交往伦理面临一种全新的境遇。与现实社区中建立在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基础上的交往伦理不同 ,网络交往伦理是以身体不在场的匿名交往为基础的 ,因而具有道德主体不确定、伦理规范多元化、道德评价尺度相对化等特征。建构网络交往伦理的根本目的 ,在于引导网络交往迈向一种真正平等、民主、自由、兼容、共享、公正、和谐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中和社会适应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早期的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儿童青少年短期或长期的社会适应困难。有效提高幼儿同伴关系中混龄交往的互动性,有利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做好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扩大混龄交往范围,并充分发挥混龄交往的优势,为幼儿建立良好的早期同伴关系,也为儿童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郭新艳  郭耀煌 《软科学》2008,22(5):86-89
通过对成都市若干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锻炼行为的调查,采用行为转变理论对该居民样本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干预后居民对体育健身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保持锻炼的信念和参与体育健身锻炼的人数均较前有不同程度提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