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蓝皮书警示就业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月的第二个星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它的第十七个《社会蓝皮书》。在这本《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物价、看病、收入差距和失业是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书推荐     
《不平等的痛苦:收入差距如何导致社会问题》[英]理查德·威尔金森新华出版社定价:39元在大量数据后面,作者发现一个事实,不平等是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因而,降低社会不平等程度是改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3.
学界     
当前中国的收入阶层分布呈金字塔型,一半以上人口年平均收入在2000元以下。中国正在努力减少最低收入阶层,扩大中间收入层,稳定高收入人群。财政部科研所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贫富分化都在不断加剧和扩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本已相当大的收入差距,随着政府采取的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在迅速扩大。这一趋势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扭转,将带来重大的经济与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人们也渐渐熟悉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术语。有经济学家指出,这一陷阱主要包括收入差距过大、过度城市化、产业升级障碍、资本开放危险,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金融危机等,而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贫富差距拉大。  相似文献   

6.
李文婷 《大观周刊》2012,(43):110-111
中国传统的分配思想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近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较快,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但与此同时却也伴随着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居民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日益严峻。公平的收入分配是保证社会经济稳定的必要条件。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政策手段来实现这一目的,其中税收政策就是一种被公认的有力手段。税收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参与到社会产品的分配,是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也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收入分配的最有力且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民生,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主题。中央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民生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就业、收入、住房、教育、医疗、出行、社会保障等等,成为民众最关心最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为名的个税、物业税和房地产税等直接税的推出,牵扯民众切身利益.更需要倾听民众呼声  相似文献   

9.
传统中国社会的治理,是通过教化权力进行的,掌握这一权力的人是士绅或地方精英,普通民众则在儒家意识形态的作用下,通过“濡化”来实现对社会秩序的认同,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礼仪规则下生活,是为礼治社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费孝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8—53页)不过,教化的对象往往并不是那些循规蹈矩的普通民众,  相似文献   

10.
2010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2009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涨幅为1.5%,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之后,国土资源部发布的一份报告称,2009年全国住宅平均价格为4474元/平方米,涨幅达25.1%.两者差距几近20倍.当人们质疑这两份数据谁更"逼真"时,中国媒体似乎毫无办法,不能为民众一求真相.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到如何让劳动者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大家首先会想到如何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来缩小收入差距,包括地区间、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以及人和人之间的收入差距。第二个大家会想到的是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也可以让劳动者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这些都是当前中国应该去做的,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不要就收入分配而谈收入分配,而是将收入分配与全球经济危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联系起来谈。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中国社会风俗发生巨变的重要阶段。这期间的社会风俗呈现出一种中西合璧、新旧杂糅、交融并存的局面。婚礼仪式也不例外。一方面,传统婚礼依旧占据民众婚姻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新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开始流行。这两种婚礼在形态、功能上各有不同,却能够在民国时期共存,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为此,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人为创造的社会性时间,在以农为本的社会状态下,中国传统节日是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并进而通过崇宗敬祖与神灵崇拜等精神内涵而被建构为一种非日常的神圣性时间。但今天,随着中国日渐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传统节日的这种节点与坐标功能逐渐消逝,传统节日内涵与神圣性也日渐失去。因此,要想传统节日在今天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重建节日在现代民众时间生活中的节点与坐标作用,如实行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实行地区性的弹性节假日制度等。同时,还应重塑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以重建这一时间制度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14.
收入差距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都说,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已经达到危险的程度。过大的收入差距会引发治安问题,特别是穷人衣食无着,会铤而走险。当前社会治安问题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并没有什么突然的变化。因为社会的流动性增加,家庭分离,商业社会言利少义,治安恶化并不出乎意料。  相似文献   

15.
鲁志华 《湖北档案》2009,(11):22-24
随着社会民众档案意识的普遍提高.普通百姓逐渐认识到作为人类“记忆宫殿”的档案馆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而作为社会记忆储存器的档案不应该只是反映特权阶级或著名人物的历史记录.更应该注重百姓记录。“但是翻开中国历史,几乎看不到关于平民百姓的历史记录,从而导致部分历史的残缺。  相似文献   

16.
在收入分配领域,平均主义和收入悬殊交织并存,构成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在现阶段,社会收入分配不公主要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这已成为最引人注目的问题之一,已经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基础建设,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从而认真解决。  相似文献   

17.
中央在2003年7月的报刊治理整顿中决定,县(市、旗、城市区)不办报,只允许保留少数地方人口50万以上、GDP不少于1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亿元以上、报社年广告收入在400万以上的报纸,符合条件的由地市级党报或省级党报有偿兼并。很多媒体评价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报刊业  相似文献   

18.
汶川大地震之后,新闻媒体相对及时而充分地把地震的灾难呈现到民众面前,在民众中间激发了空前的同胞之谊与仁善之心,国人的精神空前地凝聚在一起。这一社会现象让人们普遍乐观地认为,这次大地震将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促使国人的精神结构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吴梦旎 《新闻窗》2012,(3):85-86
一、舆论监督的必要性及其正向作用 民主社会的建设需要大众对政府权力进行有效的监控,但分散的民众的力量有限,要整合、汇集人民的力量并非易事,而且人民也缺少政府所拥有的可用资源,因此一般民众要对政府进行有效的监督是十分困难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一种机制为民众提供所需的信息及平台,而新闻媒体恰能提供这两个条件。新闻媒体可以提供信息,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大众传媒发展至今,新闻媒体所报道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平民百姓的生活,大至政府部门的决策。海量的信息使得民众可以及时地了解社会,及时地知道政府的决策和所作所为,从而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对社会、政府部门提出批评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鹏飞 《今传媒》2012,(10):20-21
微博是新媒体在创新和演化过程中的产物,由于其信息发布及时、碎片化表达、裂变式传播等新特点而迅速在新媒体的发展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伴随着微博平台上发布的许多社会不公正现象、丑恶现象、非法暴力事件的纷纷曝光,引发了对政府社会管理制度的诸多担忧和争议,正是这些担忧和争议刺激了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推动了社会管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