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说起答案,对于教学者来说那是再熟悉不过了。答案就是对问题的解答,现行的各种配套作业都提供了答案,答案所起的作用就是给做作业者提供参考,帮助其自我检测是否达到期望的目标。在现行的实际教学中是否将答案还给学生一直是教师们争论的焦点问题。有教师认为将答案还给学生将会有害于学生,会助长学生的懒惰思想或对答案产生依赖性,于是采取“收缴答案,严禁学生所有”的方式;也有教师认为答案也是一种教学资源,还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中也有争议,笔者曾多次对任课班级的学生进行书面调查,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意见。  相似文献   

2.
徐华 《学子》2013,(12):49-49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这句话可以看出,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思维创新活动。因此,阅读不应当以教师的讲析来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并通过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和解疑,使阅读的个性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到张扬。本文主要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针对语文教学中的“平面化思维”与“单向操作”的问题,有教师主张在阅读教学中“不指示教学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这种主张是符合语文教学的特殊规律的,从教学方法这个角度来讲也是很有创意的。但是,我们对这个“二个”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与把握,我们不能从“不指示教学目标”走到“没有教学目标”,从“不指示问题答案”走到“没有答案”,更不能走到“没有真理”。日本教育家佐藤正夫曾说:“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就是目标。”  相似文献   

4.
2000年第 20期《语文教学通讯》登载了饶国清等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吗 ?》一文,笔者对其观点略抒己见,与饶老师及其他同行商榷。   首先,饶文认为今年作文“舍弃前提,不加限制,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缺少真理性”。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作文材料关于图形哪一个与其他三类型不同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正确答案”正是“前提”,也是“限制”。这段材料的提供,其目的就是给考生构建一个特定的生活情境范围,它既是考生联系作文与生活的桥梁,也是对考生思维的必要限制,即必须联系学者的这道题,从中引发思想感受…  相似文献   

5.
自八十年代以来,“问题解决”在国际数学教育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强调和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答案开放型”问题,就是根据这种教学思想来设计的,它是指:答案不唯一、题目“终点”开放的一类问题,它特别注重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这类问题越来越受到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也开始涉及,对这类问题的教学,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6.
一、运用多元解读。训练发散思维。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材料说“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这正如古人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主题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正是文学作品多解性和丰富性的表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多元解读,拓展思路,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如欣赏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可以借鉴余秋雨先生对作品的多重解读:一是大众化解读,即尽管是悲剧,但毕竟正义战胜了邪恶;二是问题解读,英明的李尔王为什么不把王位传给讲真话的女儿,却传给了讲假话的女儿?三是人性解读.人性只有到了最低位或最原始的时候才能回归吗?又如对《祝福》、《孔乙己》、《装在套子里的人》及《边城》的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7.
赵爱兰老师在《语言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书中谈到 :“发散性思维也称求异思维。运用这种思维方式 ,可不依常规 ,寻求变异 ,从多方面寻求答案……这就有助于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 ,帮助人们摆脱思维的僵化、刻板和呆滞。”这段话道出了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发散性思维、寻求多种答案的重要性 ,也促使我们赶快从旧的教学模式———只注重集中性思维的培养中走出来。以往常见到这种情形 ,教师要学生回答问题 ,自己事先已有了固定的答案(有时是必要的) ;学生的回答 ,一旦与自己的思路发生歧义 ,轻则敷衍 ,重则斥责 ,搞得师生都很尴尬。其实…  相似文献   

8.
说起答案,对于教学者来说那是再熟悉不过了。答案就是对问题的解答,现行的各种配套作业都提供了答案,答案所起的作用就是给做作业者提供参考,帮助其自我检测是否达到期望的目标。在现行的实际教学中是否将答案还给学生一直是教师们争论的焦点问题。有教师认为将答案还给学生将会有害于学生,会助长学生的懒惰思想或对答案产生依赖性,于是采取“收缴答案,严禁学生所有”的方式;也有教师认为答案也是一种教学资源,还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中也有争议,笔者曾多次对任课班级的学生进行书面调查,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意见。第一…  相似文献   

9.
所谓生成能力是指人们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事物形成新认知的能力。参与《中学思想政治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指导意见》编写的胡云婉老师认为高考命题的特点,第一、“五化一为主”,其中“五化”即热点隐性化、时政知识化、取材人文化、答案生成化、重分边缘化。第二、“一个夯实,两个提高”——夯实基础,提高搜寻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生成答案的能力。以上讲话,凸显了答案生成能力的重要。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生成的答案总是不尽如人意:思路不清,词不达意,面面俱到,机械拼凑等。于是,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生成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0.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与创造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阅读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之一。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以为教材中可选择作为思维“发散点”的大致有:争议点、好奇点、空白点、模糊点。  相似文献   

11.
一、制作精心而不精细,过程预设而不预定 我们必须要强化一种认识,即多媒体只能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就像手中的粉笔一样。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是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面对文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几十颗心和这样的文本相碰撞时,体验、理解、思维与想象的开放性可想而知,课堂上出现的“意外”也应该在意料之中。一般说来这样的意外都有生成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生活之中的许多问题往往会有许多答案,同样我们的语阅读、作教学也是如此。而在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中只寻求惟一答案的做法,设计一些非惟一答案的问题,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思维方式的不同,面对同一事物时获得的认识也不同,而学习方式的核心就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要想改变传统教学“灌输一接受”式教学与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建立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元化学习方式,是地理教师着力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不论是过去当高中历史教师,还是现在做历史教研员,笔者常常思索着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给千万学子一个怎样的课堂?或许,一千个历史老师就有一千个答案;或许,答案昨天是那样,今天是这样,明天又可能是另一番式样,没有一个终极的答案,只能依据我们的实践给出相对的诠释和演绎。但笔者坚信,无论怎么变,课堂始终是教师撒播阳光、诗意和唯美的地方,也是学生带着生活的积累与文本中的智慧老人晤面的地方,更是师生之间营造心灵共鸣与情感交融之场所.因而,课堂应力求情真、意切、式活、致用,努力引领学生将各种体验的过程拉长拉宽。  相似文献   

15.
笔者认为, 2000年作文命题只反映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即答案的多样性方面,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即答案的单一性 (惟一性 )方面。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惟一”二字就说明了答案的单一性。所以,舍弃前提,不加限制,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缺少真理性,容易在认识论上把学生引入迷途。   另外,“丰富多彩”具有褒义,即各种答案都反映真理。诚然,对许多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回答都可以不违背真理,但有时在同一个问题的多样性回答中,也有错误、落后和丑恶。正如湖南的一位考生在《品味不同的人生》中写的:“面对歹…  相似文献   

16.
还学生一片静的时空,就是让课堂有相机适度的“休止”与“空白”,“让课堂出现一种灵敏的寂静的气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的时刻。”的确,张弛有度、动静相生正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教学辩证法。其实,学汉语最重要的就是默读,默读绝不只是不出声的读,而是用心去悟,去贴近、融合、揣摩、感悟文本。默读中的静谧恰恰是动态的生成过程。“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只有在这种静读中,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想像才能自由放飞,个性解读才能生成,我们所期待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才不是一句空…  相似文献   

17.
“先举手,再发言”这是教师们过去在课堂上的教学要求。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认为这种教学要求已不切实际了。因为学生在老师提问后经过思考,就能得到答案。如果让学生先举手再发言,得到允许再说,不少学生就把答案忘记了,这对儿童思维的流畅性有一定的阻碍。于是,我在语文课上尝试让学生们只要想好答案不用举手就可以发表意见,也就是说可以无拘无束地抢答,创造开放性课堂,鼓励孩子标新立异,让张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相似文献   

18.
最近听了许多课,也看了一些发表的课例和文章,亦喜亦忧。喜的是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阅读教学正逐渐从以考试为轴心、以传授“标准”答案为目的的封闭圈中走出来,实行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忧的是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口号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被极端化,文学作品的教学似乎正滑向一个混沌的“糊涂圈”。读了《语文建设》2004年第1期陆精康老师《评选(项链)“最佳结尾”》和卢肖莉老师《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两文(以下简称《评选》和《灵魂》),这种感受尤为强烈。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谈论的是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话题。在文中,作者针对许多人都局限于“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提出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样一个相反的观点,这本身就表现出一种打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并与文中的“鼓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不要满足于单一的答案,而要多进行创造性思维,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论调一脉相承。文章不仅主题鲜明,而且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读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执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在2005年。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本文论述了什么问题?创新性思维的要素有哪些}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关于创新思维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这几个问题来自于教参和教材课后思考题。当时.用这几个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让学生得到哪些方面的训练.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学生会有哪些提高.都没多想。就事论事,就题解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