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7 毫秒
1.
文化资本不足导致了城市流动儿童无论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区教育中均处于困窘境地。政府要为城市流动儿童的家长提供更多发展平台,以提升其家庭教育质量,增加城市流动儿童家庭的文化资本;学校应树立公平的基本价值导向,保证城市流动儿童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全社会都应有关心弱势群体的心态,充分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推动城市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如温暖、鼓励、支持等)有助于儿童道德的发展,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如严厉管教、控制、忽视等)会阻碍儿童道德的发展。儿童道德发展及家庭德育面临诸多问题,如家长自身道德素养亟待提高,忽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德育养成规律,重智育、轻德育,父亲教养缺位严重,留守与流动儿童家庭德育缺失,家庭、学校、社区未能密切配合等。促进儿童道德发展、改进家庭德育现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家长要进行"适度"与"关爱"教育,父亲要承担应尽之责,此外,还需要传承培育良好家风,关心关爱留守与流动儿童,加强家庭德育横向衔接,做好"互联网+"时代下的家庭德育。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就福建省诏安县法院近五年来的有关"留守儿童"犯罪案件的审理情况进行分析,对"留守儿童"犯罪的特点、原因及犯罪控制与权益保护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留守儿童"犯罪控制及权益保护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社会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随着人口迁移流动的日益频繁,"留守儿童"队伍在逐渐壮大,农村中小学里的"留守学生"在逐年增加。"留守学生"由于缺少应有的关爱和教育,权益得不到及时保护,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已经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个教育管理难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社会背景下,本文探讨分析了流动儿童的社会心理适应性现状和影响因素,从政府参与的视角,在生态系统论和心理弹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搭建良好的政府参与平台、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建立"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整合资源并发挥社区功能等建议对策,从而为流动儿童提供生活与学习的安全感,提高流动儿童与城市环境的社会融合水平,满足当前流动儿童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对推进社会和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从社会身份认同、社会接纳感、主观幸福感和自尊四个方面对杭州市流动儿童的人格障碍倾向进行调查,并探讨学校环境、家庭背景、社区环境等因素对流动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中0~6岁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更为突出、更为迫切。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落后及其对社区学前教育的急需等,都需要社区教育的参与。由于各方面原因,中小城市流动儿童所能享受的社区早期教育相对缺失。政府应加强对社区早期教育的经费支持和政策倾斜,社区将服务内容拓展到0~6岁流动儿童的发展与教育、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此促进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在城市的融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农村弱势儿童的社会救助工作,初步解决了他们的生活、教育、医疗等问题,但是其成长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境。为了更好地保护儿童权益,科学有效地解决救助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在社会保护理念方面有根本性的转变,进行社会保护策略的优化和改革;坚持"全人"观念,关注农村弱势儿童的全面健康,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以预防为主,把社会公正作为工作的理念基础和奋斗目标;从生态系统层面进行分析和介入,不断扩大社会保护的参与主体,建立跨区域的协同合作,坚持赋权取向,凝聚社区心理意识,培养社区感。  相似文献   

9.
流动学前儿童的社区教育问题值得关注.通过采用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已入园的流动学前儿童的社区教育进行了微观层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社区缺乏参与流动学前儿童教育的意识,教育内容单一,方式被动.在探讨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基础上,提出社区要主动服务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便利资源;幼儿园要关注流动学前儿童,为他们的教育争取更多的社区帮助;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克服困难积极参与孩子的社区教育;社区、幼儿园、家庭应共同努力以便为流动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三位一体"教育.  相似文献   

10.
流动儿童已成为学校教育面对的一个特殊群体,流动儿童归属感缺失的影响因素及主要表现在于身份边缘、遭遇拒斥、教育不公、备受歧视、适应困难、文化混血等方面。全社会应从提升关注度、消除城乡二元壁垒、营造家庭氛围、缩短学校适应期、发展社区文化教育等几个方面帮助流动儿童建构归属感。  相似文献   

11.
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受社会制度,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所造成。社会制度层面因素源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度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之间的矛盾;新的就业制度下产生的新读书无用论。家庭层面因素源于亲子互动、沟通大大减少,相当部分的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感;部分家长的价值观改变,使留守儿童受到不良的影响;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素质低,缺乏必要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父母或监护人与学校缺乏沟通。社区层面因素源于留守儿童的课外社区生活处于无监管的真空状态;社区同龄人的影响;现代传媒和新型娱乐方式的影响;社区内对留守儿童的现象与问题重视不足。基础教育层面因素源于学校对留守儿童问题意识不足;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没有专门的心理专业人员与条件;教育评价机制不合理,素质教育观念淡化;农村教师工作压力大、负担重、报酬低。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福利政策和福利行政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分析我国中央和地方流动儿童政策的现状,分析影响流动儿童福利政策制定、执行等环节的因素,了解到流动儿童福利在我国尚未得到社会及政府足够重视,国家缺乏专门的流动儿童福利机制。因而,要从影响流动儿童福利的家庭、学校、社区和立法因素出发,从流动儿童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致力于对流动儿童福利政策的顶层设计,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就业支持和人文关怀的具体政策设计,努力构建有利于流动儿童发展的社会福利政策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流动儿童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中国城市流动儿童心理现状水平总体低于城市儿童,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歧视知觉和身份认同危机;情绪情感方面表现为孤独感(抑郁)倾向性较强、自卑焦虑心理严重;流动儿童家庭生活现状、学校生活现状与城市当地儿童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从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四个方面来改善流动儿童心理及生活现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南京市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环境、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养育环境及流动儿童的人格特点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流动儿童对学校教育满意度高,显示出南京实施的流动儿童管理措施成效显著;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良好,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流动儿童积极正向的人格特征表现得多,消极负性人格特征表现得少,但少数流动儿童的人格问题应引起家庭和学校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流浪儿童犯罪控制和权益保护已成为一个现实和理论的新问题,而问题的系统性破解,需要多学科、多范式研究的协同.在发展学和法学视域,由于流浪儿童问题特有的未来性和负面性,流浪儿童保护对和谐社会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以流浪儿童正常发展为中心点,流浪儿童犯罪控制和权益保护具有内在关联.流浪儿童犯罪基本上属于"穷犯罪",其主要成因包括经济失衡、教育失当、家庭失和、控制失利.应当统筹流浪儿童犯罪控制和福利救济两大思路,统筹生存性救助和发展性救助,统筹犯罪惩治和预防,统筹犯罪控制和权益保护的社会环境要素.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30年来唯经济论的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和以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为表征的发展模式引发了农村人口流动深化、城乡教育政策剧烈调整、农村社会衰落等多重变迁后果,也使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生态更加恶劣。在家庭层面,劳动力流动的代际更替对留守儿童成长影响深远;在学校层面,农村教育的衰败与城市化取向使留守儿童的成长空间进一步恶化;在社区层面,城乡快速变迁中的乡村价值失范加剧留守儿童的成长风险。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大龄留守儿童与后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留守女童和困境留守儿童面临更为突出的成长困境。本文结合四川、河南等地社区实地调查中的案例发现,由点及面地论述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伴随发展变迁所面临的教育问题,并对社会变迁背后的发展主义思维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7.
流动儿童教育财政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的"两为主"流动儿童教育政策面临诸多财政困境,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积极性都不高,主要因为:(1)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流入地政府无法承担流动儿童巨额的义务教育费用。(2)以户籍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划拨方式不合理,流动儿童离开户籍所在地以后,客观上减轻了流出地政府的义务教育财政负担,而流入地政府并没有得到流动儿童相应的义务教育财政经费。(3)流入地公办学校规模有限,经费不足,无法满足所有流动儿童上学需要。(4)各种民办学校尽管承担了相当数量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财政支持。本文通过对公共财政基本理论的分析,提出解决流动儿童教育财政困境的基本思路:加大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明确各级政府财政分担责任;适时引入"教育券"制度;公平对待各类民办学校。  相似文献   

18.
<正>前不久,一位学习社会科学的研究生找我探讨她做的一个课题——"新闻采访过程中的儿童权益保护"。这个课题说明学术界对儿童权益保护的研究已经相当细分,是一件好事。但是课题本身是个很"成人本位"的模式——从成人世界看儿童世界,儿童当然都是弱势群体……真正的为别人着想,是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现阶段我们施行的儿童权益保护政策和措施,不少都源自"成人本位"的思维模式,结果导致在对儿童的"保护"之前,缺少重要的一环,那就是对儿童的尊重。  相似文献   

19.
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权益是我国依法治国法治进程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我国业已形成以《宪法》为主体,《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部门法及相关政策和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综合性法律保护体系。由于受家庭责任缺失、法制教育碎片化、监护监督不力等因素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保护明显滞后。如何强化对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保护,事关家庭的稳定、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与社会的和谐。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培育法治生态、深化法制教育、优化法治路径,呵护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助推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对流动儿童学校的合理性和合法化主张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认为流动儿童学校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平等的同时却又制造了新的不平等,流动儿童学校的存在类似于美国1954年前实行的种族隔离教育。流动儿童学校更有利于流动儿童发展的观点更是缺乏证据。所以,在当前我国政府主张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要以"公立中小学为主"的政策性背景下,对流动儿童学校的合理性和合法化主张更应持警醒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