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情境教学是一种新式的英语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打造高效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抽象的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地还原真实的情境,创造一种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以及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本文将主要讲述初中英语情境法句型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英语专业低年级大学生的手机移动端英语学习使用情况的调查,我们分析了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和策略。研究发现移动端英语学习软件对于大学生来说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作用,但是在五花八门的移动端英语学习软件中,同学们经常会找不到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软件,并且部分学生难以在移动端上进行科学有效地学习。通过对研究结果分析,我们将从改善移动端和学生自我管束两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调查显示,学生对英语移动学习的认同度很高,但对元认知策略的感知度与应用度却很低。本文探讨元认知策略中的计划策略、监控策略以及评估策略在学生英语移动学习中的目标、方式、内容、过程与结果的应用方法,使移动学习变得规范化、过程化、模块化,从而促进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英语移动学习的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大学生英语学习方面,形成了更具特色和现代化理念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平台。伴随移动通讯网络逐渐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普遍应用,移动设备便发挥了强大的应用效用,比如手机、平板以及各种小型移动学习设备,都是具备了链接移动通讯网络的移动终端,而给人们带来网络体验和不同形式的软件体验。基于此,基于移动通讯网络的快速发展,立足于微信这一应用程度极高、使用范围极广的移动通讯软件,来思考微信对现代大学生在移动英语学习中发挥的推动作用,以及微信软件作为大学生移动学习方式的工具其存在的可行性。同时,从微信作为移动学习平台的视角来进一步思考其移动英语学习模式,并提出具体的移动学习策略,旨在促进现代大学生能够更为科学地利用微信来进行移动英语的学习,从而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总体英语素养。  相似文献   

5.
移动互联的学习大潮中,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能力是决定英语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基于信度、效度分析,采用统计描述法,分析了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在信息化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自我监管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上的现状,旨在进一步研究移动学习能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广大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移动学习以其独特的优势满足了师生不断更新的学习要求。通过分析大学生英语阅读移动学习的优势,探寻出当前大学生英语阅读移动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分别从院校、教师以及学生三个维度,提出了基于线上智能平台的大学生英语阅读移动学习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催生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通过对广州一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分析了学生对英语移动学习的看法、英语移动学习行为方式、英语移动学习资源的使用情况和要求以及移动学习结果评价方式,并从结果中得到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是指借助智能手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目前受到广泛关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提出利用智能手机进行英语自主学习的方法,包括利用手机音频视频软件,微信,网络及在线试题库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实践中实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期进一步探索智能手机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学习软件几乎涵盖了大学英语学习的方方面面。通过调研现在主流的几款英语学习手机APP,从听力、口语、词汇、阅读四方面分析英语学习类APP的优势,同时从使用者的角度,分析了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的弊端。最后,提出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的建议,对提升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的效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国近二十年(2000—2017)信息化背景下的外语学习方式演进过程进行了可视化研究,采用科学计量软件CiteSpace绘制了动态演进的科学知识图谱,宏观勾勒了信息化时代外语学习方式演进的整体脉络:多媒体技术、网络环境、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四个阶段。研究发现,外语学习方式演进过程涉及学习方式、英语教学、自主学习、大学英语、大学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方式6个前沿研究领域,涵盖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移动学习、课堂教学等34个研究热点。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的深度融合对外语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开放、自由、个性化的外语学习成为可能,同时,这种变化会反作用于整个外语教育生态,使教学方式、师生角色关系等生态要素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1.
网络通信工具不仅是人们平时沟通的新型方式,而且推动了教育新的变革,在这种多媒体的社会背景下,"移动学习"这一关键词也多次被提及。微信这一款软件是由腾讯开发的具有发送语音、文本、短视频、表情包等功能的常用软件。只要信号好,它还具备信息不会滞留、系统更新速度高效、不用缴费注册、可以跨越很多平台等新型特点,是一款高效优良的软件。笔者认为微信是一款可以支持小学英语教学的软件。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陈述和分析移动学习背景下微信支持的小学英语教学策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2.
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国际国内不断开放各种形式的网络学习平台与课程,大学英语教学也在随之发生潜在的变化。然而,独立学院学生入学前普遍英语基础相对较薄弱,在移动学习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下,许多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常常因不会制定学习目标与计划而产生焦虑;在学习英语遇到问题时往往信心不足,学习自我效能感不高。探讨在移动学习环境下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现状、意义,提出培养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策略,帮助学生快速适应移动学习英语的环境,最终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绩效。  相似文献   

13.
董国英  尹红 《海外英语》2023,(9):138-140
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接收信息渠道多元化,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主要目标之一。且移动微学习资源以多种方式呈现,学生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高度契合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接受度和认可度。因此,大学英语教师需明确移动微学习与自主学习的概念,基于移动微学习资源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可行性、必要性。继而通过整合移动微学习内容、利用微平台强化互动、建立微学习电子档案、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等策略,有效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现状入手,以辽宁省某应用型本科学校非英语专业普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描述法等研究方法,对不同年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的应用和需求情况展开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英语移动学习态度积极,移动学习形式多样,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要适合学习者需求等,为进一步研究移动学习新模式,设计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大学英语教学平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学习成为常规学习方式的有效补充,而情境感知技术的兴起则有效地解决了移动环境下时间碎片化的问题。在对移动学习和情境感知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情境感知的移动英语学习软件。对比试验表明,基于该软件的英语学习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仅能够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口语水平,同时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使用者更好地使用英语交流。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新型方式之一。本文从移动学习内涵,以及国内外移动语言学习研究,结合武汉某大学移动英语学习现状和需求的调查分析,总结高校如何利用现有教学和网络环境,创建大学英语泛在移动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协作学习。  相似文献   

17.
范久浩 《考试周刊》2010,(43):133-134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英语课前预习为这种学习方式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英语教师特别是初一英语教师应该积极探究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英语课前预习策略。本文从预习促使学生能学、会学、想学三个方面来探究新课程理念下初一英语课前预习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依托微信的传播优势,重点探讨如何构建一种理想的大学英语移动学习模式及其实现方式,从微信的功能出发,分析其在大学英语移动学习中的优势和具体运用,旨在搭建基于微信的大学英语移动学习互动平台,以支持学生线上线下的自主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19.
任永东 《海外英语》2013,(21):141-142
现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高校毕业生,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依然不高。这种问题的出现,大部分原因在于大学英语和中学英语的脱节现象。该文主要从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解决大学与中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韩名利  王翊 《文教资料》2020,(6):229-230
随着网络学习资源的丰富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大学英语移动学习趋势需要引起教育界学者的关注.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5.2R2,从发文总量、高产作者及研究机构、共引关键词三个维度分析近十年来国内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相关研究,发现:研究数量整体迅速增长;研究热点集中在融合网络资源和移动终端的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新模式、移动技术和终端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