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飞  黄超 《新闻界》2012,(20):3-10
保罗·莱文森提出的"新新媒介"以其技术及社会属性的软决定作用给全球范围内的软实力传播发展带来了三大变革,包括超媒介空间的移动性和交互性、分层与交往的去中心化和参与以及全球化中的共同生活体验。新新媒介时代下全球范围内的实力传播形态存在以下三大特征:迅速开发的新新媒介技术在软实力传播现象中广泛使用;参与软实力传播的重要传播中介发生大规模转移;软实力传播中虚拟社区从时空上建立起"新文化"、"新居民"。理性主义、社团主义、个人主义的三大技术属性决定了新新媒介能在软实力传播的控制方面发挥更加有效的实践作用。进而,我们可以借鉴Intersection咨询公司的经验,把社会化的软实力传播战略实施流程分为"发展线"、"战略线"、"执行线"、"管理线"和"评估线"五大线路。这种传播战略流程将新新媒介时代下软实力传播中的关键因素、基本策略全部"打包"进来。  相似文献   

2.
唐俊 《新闻界》2023,(1):47-56
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主要从感知维度对媒介发展演进规律进行了论述,认为媒介进化是一种人性化趋势模型,是一个更多复制前技术时代传播环境的过程。但若仅从感知维度的路径,媒介技术发展到XR (扩展现实)阶段就几乎已到达终点。媒介进化还需结合权力维度进行考察,人类传播史经过了从自然传播平权、中心化媒介集权到网络社会数字赋权的漫长历程,权力的回归与感知的平衡共同统一于人性化趋势之中。当前,Web3.0媒介的“去中心化”价值观和平权结构设想为媒介进化注入了新的驱动力,也为媒介进化论研究开启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陈长松 《编辑之友》2016,(11):58-63
文章认为空间是传播技术演化的一个重要维度,运用文献分析与思辨推理的论证方法,从“空间”的“原初地位”,传播学的时间“偏好”,媒介对空间依赖的历史表征,以及当下移动传播技术对“空间”维度的“复活”四方面分析了传播技术演化空间维度的正当性与必要性,为深入认识传播技术的发展演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信息传播技术的影响下形成的网络社会所具有的特征出发,描述了网络社会和社会资本概念的发展,对社会资本的权力维度进行了理论的梳理和分析.通过对社会资本建构和权力协商、社会资本与权力合法性、社会资本与权力平等以及社会资本与权力的阴暗面的考察,文章认为网络社会的权力机制与社会资本理论具有相同的概念内核,结合社会资本的概念更有利于理解网络社会的权力现象.建构新的社会资本、消除数字鸿沟、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有助于消减和转移网络社会流动性所带来的认同/信任和权力合法性危机与权力不平等,社会资本的建构需要控制社会资本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从国家、组织、专业领域、个人4 个维度对影响科研人员学术合作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国家维度的影响 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组织维度包括组织类型及级别、组织的学术地位、组织对科研的重视程度、组织 对跨机构合作研究成果的认可;专业领域维度包括学术研究所在的领域特性;个人维度包括科研人员的个性特征、学 习经历、工作经历、科研成果、学术任职、获得的荣誉奖励以及社会距离、空间距离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事件、媒介和动员三个维度入手,对33个反性侵网络抗争案例进行定性比较分析,探究各维度因素对反性侵网络抗争行动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媒介维度、动员维度的条件变量可从不同角度发力促成反性侵网络抗争的成功,但协同发挥优势的效应、最佳反性侵网络抗争路径应是:事件维度作为道义起点,为其提供事理支撑并吸引足够多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历史维度和现实观照是地域文化传播中两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历史维度是地域文化传播“以历史为主线”开展传播活动的着力点,现实观照是地域文化传播“以现实为表象”开展传播活动的立足处,本文以地方高校学报在地域文化传播中的功能和作用为切入点,探讨了地域文化传播的历史维度和现实观照的内涵及体现.  相似文献   

8.
林毅 《当代传播》2021,(1):65-69
在传受双方互动的传播过程中,辨听是一种多维度的动态接收行为。针对时空维度辨听的复杂性,按照维度划分方法,本文就口语传播时间维度辨听的过程与结果、空间维度辨听对象的能动特征和时空维度辨听面临的并置元素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多维度辨听的接收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政  高有祥 《青年记者》2016,(14):41-42
话语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是后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话题.所谓话语权,是特定机构及个人通过披露信息或发表意见影响他人的权力.①而媒体话语权,是指媒体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影响和控制舆论并对受众产生传播效果的权力和现实影响力,是对国家形象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达.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提出的“权利话语”概念、意大利思想家安东尼奥·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领导权”以及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话语民主”和“交往权力”理论,都是构成话语理论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网络直播在实时性、个性化与低使用门槛的前提下,将新媒体传播从文字、图片维度拓展到了视频维度,实现了传播图景的维度增值。同时,网络直播也具有信息可储存性不强、可追溯性差以及可查询性弱的内在传播劣势。这些媒介特性共同决定了它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媒介进化的历史看民主传播的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传播的历史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人类传播的历史便开始了.从古至今,人类传播历经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以及电子传播时代,这是传播技术不断进步、传播观念不断创新的直接结果,是人为突破人体自身的时空有限性,突破权力的强制性和信息的单向性,满足人对于久远的时间、广远的空间和强大的权力之外的信息获得,而逐步探索、逐步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动力机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复杂生命周期,研究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动力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复杂性和系统性。[方法/过程]对有关网络舆情动力机制的研究文献按照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两个维度进行聚类分析,并对系统要素和技术模型展开对比分析,构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动力机制的完整框架。[结果/结论]已有研究围绕参与主体、事件信息、载体平台和外部环境等维度开展系统要素分析,并按照多维度因素影响模型和单维度因素影响模型模拟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通过分析网络舆情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博弈过程,总结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动力机制建模流程。研究建议未来研究要朝着小世界、大数据以及云传播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玉 《东南传播》2023,(9):12-15
媒介研究的实践范式强调把媒介理解为一种实践行为,而不是文本或结构的研究传统。实践范式下的媒介实践变迁关注在媒介演变的过程中,组成媒介实践的元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特征。从历时性视角来看,媒介经历了从口语传播至移动传播的演变,既有的关于各传播阶段的研究多集中在其特征及社会影响,缺乏媒介研究实践范式下对口语传播等各传播阶段的分析。本文把媒介实践分解为微观和中观两个维度,微观维度侧重分析媒介实践中的表征符号、媒介技术与形态、身体等要素;中观维度侧重分析时空与场景等要素。每种媒介都会生成与其物理与技术特征相符合的媒介实践,像新旧媒介之间的互相补偿机制一样,媒介实践的变迁并不是不同的媒介实践之间相互取代,而是一种相互叠加、共塑社会生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网络传播的障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扩展了跨文化传播的场合、范围,增进了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交往;而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差异又使得当不同模式、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相遇时,传播和交往就不可能畅通无阻,必然会出现冲突以及碰撞,从而制约网络传播的发展.因此,分析制约网络传播的文化因素,寻求对策,对跨文化的网络传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吉登斯将时间的哲学概念引入社会理论,将现代性定性为起源于17世纪欧洲的社会生活与组织模式,由此追溯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即时空分离、脱域机制、反思性;指出了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控和军事力量四大制度维度。  相似文献   

16.
聂丹  周丽 《今传媒》2016,(5):158-159
对外传播是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通过对外传播,有效地打造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是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围绕构成国家形象的要素,通过历史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这三个维度,分析新疆电视台在吉尔吉斯斯坦播出的纪录片《走遍中国》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7.
美学视野中的网络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海峰 《现代传播》2007,1(4):97-100
网络传播的美学内涵不在于交流信息,而在重构个体感知世界的方式,进而重构当代人的审美生活.空间维度上的"互联"和时间维度上的"互动",使康德所要求的"审美共通感"获得新的历史形态.网络浏览、网络写作和网络游戏,使主体间的非概念沟通真正突破传统的艺术范畴,扩展到整个生活世界.这使网络传播暴露出其内在的审美向度,同时也迫使当代美学扩展其理论视野,关注交流方式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玮 《青年记者》2009,(14):55-56
人类传播的历史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人类传播的历史便开始了。从古至今,人类传播历经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以及电子传播时代,这是传播技术不断进步、传播观念不断创新的直接结果,是人为突破人体自身的时空有限性,突破权力的强制性和信息的单向性,满足人对于久远的时间、广远的空间和强大的权力之外的信息获得,而逐步探索、逐步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及其对批判学派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批判学派的学术资源中 ,话语理论 (TheoriesofDiscourse)向为欧洲传播学界所倚重 ,而在话语理论的形成过程中 ,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又是首屈一指的先驱。他的交往与对话学说、“超语言学”理论以及意识形态话语观等一整套话语理论 ,为人们批判性地解剖各种传播活动的深层机制、社会情态、历史渊源等 ,无不提供了朴实而新颖的视角 ,留下了自然而深长的启迪 ,并事实上开启了当今福柯“话语 /权力”的著名思路。  相似文献   

20.
文章回顾了学者在"媒介塑造时空"议题上的基础理论成果,包括:网络时间的新形态和新特征、"媒介时间"和"网络空间(cyberspace)"、空间观念、时空关系等。同时也梳理了外展性的应用研究资料,包括:时空观念及其关系的塑造给个人及其交往的影响研究,时空转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文章认为,这些理论成果和应用性研究有助于我们管窥媒介与时空研究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以及理解媒介和时空转化所带来的现实影响。但是现有研究多为对前人观点的梳理和阐释,且多为思辨性的理论分析,今后的研究需要结合当下媒介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进行的实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