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怨恨"是21世纪巴金研究的新判断,是巴金小说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巴金不但反抗与怨恨中国传统的诸多弊端,同时也反抗与怨恨西方现代文化的诸多弊端;巴金小说的怨恨体验不但表现为反抗中的怨恨,同时体现为建构中的怨恨与回瞥中的怨恨。  相似文献   

2.
"怨恨"是21世纪茅盾研究的新判断,是茅盾小说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茅盾不但反抗与怨恨中国传统的诸多弊端,同时也反抗与怨恨西方现代文化的诸多弊端.  相似文献   

3.
为创立"新怨恨"理论而整合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中的怨恨略述,提出:从古诗、宋词、明清小说等文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怨恨体验是非常普遍的;从"兴观群怨"说到"怨愤"说,可以梳理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怨恨轨迹是一脉相承的.怨恨是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杂”与“偏要”——鲁迅的“文体”问题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文体"特征是"杂".鲁迅最具标示性意义的文体是他的杂文."偏要"是杂文的本质特征."偏要"其实是一种"价值倒转"的机制."价值倒转"则是"怨恨"的典型心理机制.鲁迅看似"怨恨"的杂文文体反而是怨恨心理的解毒剂,这是一个吊诡.  相似文献   

5.
随着"痴男怨女"怨女旷夫"等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不少人往往望文生义,受"怨"字常用义——"哀怨、怨恨"的误导,把"怨女"理解为"哀怨、怨恨的女性",把"怨"读为"yuàn"。其实,"怨女"中的"怨"不是"哀怨、怨恨"之义,而是一个通假字,通"蕴",读为"yùn",是"蕴藏、蓄积"的意思。所以,"怨女"是指"已到婚龄而无合适配偶的女子"。  相似文献   

6.
重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发现怨恨是其最基本的现代性体验模式。继刘小枫在神学与社会学学科以及王一川在近代中国文学领域的研究之后,笔者将怨恨题域引入和推进到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研究中。怨恨的发明并不在于舍勒,无论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存在有多少,但其深层的核心母题是怨恨,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与外国文化中的怨恨有着很大不同,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怨恨则有着很大的渊源关系,然而自鲁迅开创了现代怨恨主题后,中国文学的怨恨已经具有很多不同于古代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通过梳理古阿拉伯、古印度佛教、古希腊的恩培多克勒、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以及中世纪的基督教和古罗马奥古斯丁等人的怨恨理论思想,寻找资源以进一步建构“新怨恨”理论.其意义首先是能够把怨恨体验放在世界另外两大文化体系佛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中去考察,从而打破中国文化封闭体系,与世界文化对话;其次是能够溯本清源,考察到怨恨情感体验在西方古代最早的哲学方面的探究;最后是发现了研究怨恨情感体验的地方都同时触及到了对于爱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舍勒通过其《道德建构中的怨恨》与尼采在《道德的谱系》中对基督教伦理道德中形成的怨恨主题展开针锋相对的对话,某种意义上是他从尼采那里看到了现象学的雏形。通过文本上的详细分析与阐释,梳理出就怨恨或爱的西方基督教道德教化论之争的生命现象学进路是如何在尼采与舍勒这里展现的。得出三点不同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是舍勒与尼采都是从基督教道德教化"宗教感"的意向性上来谈论爱/怨恨的;二是舍勒通过复原被尼采拆解了的基督教道德教化而展现出其从尼采那里学到的现象学解释学之道;三是舍勒在尼采之后将生命哲学推进到生命行动现象学的面向。  相似文献   

9.
怨恨是一个哲学的范畴,是伴随着现代代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所衍生的一种负面社会情绪。在西方,尼采和舍勒对怨恨理论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尼采主要从现象学的角度分析了怨恨的效用和后果,主张启用希腊意志中的狄奥尼索斯精神——"酒神精神"来战胜人生的悲剧。舍勒分析了怨恨形成的根源、机制和后果,提出恢复和重建基督教的爱的秩序的价值观。文章借鉴现代西方关于怨恨的基本理论,提出消除转型期中国社会可能存在的怨恨情绪的相关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以舍勒的怨恨理论分析郁达夫的前期小说,得出家国怨恨,情爱怨恨,寒士怨恨,家庭怨恨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怨恨原本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情感。马克斯·舍勒认为,怨恨有一系列的心理结构,同时也与人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制度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从怨恨出发,分析了现代西方社会人们伦理价值观念变迁和形成的根源。舍勒认为,现代的德性观也是通过怨恨来形成的。舍勒的怨恨理论在启示我们思考今天的道德问题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和恩格斯高举辩证批判的利剑,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根本改造和批判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不彻底性,吸取了其中的“合理内核”和“基本内核”,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直接的理论来源;马克思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本质特点加以革命的改造,坚定了革命辩证法的信念马克思坚持理论原则、重视历史遗产的价值、注重于挖掘前人精神财富的独创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与《楚辞》在抒发怨情方面,人们一般认为《诗经》偏重于平和含蓄,《楚辞》抒情则较激烈。其实二者最大的不同并不在此,而在于《诗经》表现的是那种基本生存、幸福受到威胁时而产生的哀怨之情,《楚辞》的怨情,主要是个人理想抱负无法实现而导致的怨情。  相似文献   

14.
"宗经"与"慕骚"是骚雅词的精神内涵,自晚唐五代以来,词在发展过程中兼容会通,深受诗教雅正传统观念的影响,并吸收楚骚怨慕精神,不断开创拓新,延续了传统诗学比兴递嬗,托兴深微的通变与创新,成就"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抒情精神,展现骚雅词博通之趣。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从"合理化"概念入手,围绕理性建构问题对韦伯的理论局限性和建设性分别进行了揭示,进而提出了一个以"交往理性"包容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理论设想。以此为起点,合理化概念中的理论盲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立足于"合理化"与"生活世界殖民化"这两个核心命题的内在逻辑关系,从韦伯到哈贝马斯的理性建构之路也呈现出清晰可见的历史传承性。与此同时,这两个命题所包含的现代性困境及其解决策略,也在交往行为理论的认知框架中得到必要的揭示和说明。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学理论对现代社会学影响巨大,其论著中所提出的社会科学方法,有的甚至沿用至今。在其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理想典型"最具方法论意义,"理想典型"也是韦氏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一个核心概念。有必要依据韦伯经典著作《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理想典型"概念进行厘清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教育性教学"理论是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在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性教学"理论以理性主义的哲学传统为基础,从内发的伦理道德观出发,旨在通过"观念"这一中介,把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联系起来,达到教学和教育在本质上的统一。这一理论对现代教育教学仍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归类、分析和比较,探讨了柳宗元对五种修辞的应用特色,即颜色词、数词、联绵词、叠音词以及复辞。研究发现,柳宗元对深绿色有所偏好,喜对举两类色彩达到对比鲜明的视觉效果,善于转换颜色词的词性;在数词方面,善于以一对比多的夸张手法来表达贬谪永州时期的抑郁和愤懑;善于以"走"、"足"、"彳"等部首的联绵词表露自己不得志的神思和处境;叠音词的使用特色则表现在造新词、构新词组的创意之中;其《种柳戏题》采用柳字复辞以自我调侃,"柳州柳"、"柳柳州"的复辞形式对后人也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