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家藏鲁迅书     
几十年来,每当我踏进新旧书店,凡是封面上印有鲁迅字样或内容有关鲁迅的书,都引起我的注意,只要家中所无。力所能及,便要买下。日积月累,也买到几百册。这些书陪我走过漫长岁月,即使放送到外省干校劳动,我的行囊中也有一套《鲁迅全集》。它们给我知识,给我快乐,给我勇气,我感谢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读了陈漱渝先生主编的、近60万字的《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书,使我更接近了鲁迅,了解了鲁迅,也为更好地读懂鲁迅找到了一把钥匙。《一个都不宽恕》是一部史料书。它汇编了鲁迅和他的论敌在历次论争中比较“完备而新颖的史料”,也就是当时双方发表在报刊上的一些论争文章。这无疑对帮助读者阅读鲁迅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也是非常珍贵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3.
书话随笔,是文章中的一颗耀目的珍珠。鲁迅的域外小说介绍奇光异彩;叶灵凤的读书随笔珠圆玉润;巴金的书话一如他的小说,情怀如火,灿烂夺目:孙犁的《书衣文录》于平和简淡中透着清丽的光彩;香港作家董桥的《书城黄昏即事》俊逸高华而多绅士气…… 这些文章读多了,我便不  相似文献   

4.
不知怎么了,二十世纪末和新世纪初的这几年十几年,大家突然对鲁迅有意见起来,鲁迅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了。最奇怪的是有人只读了几篇胡适的文章,甚或在报纸杂志上看了一两篇别人或是评论胡适或是评论鲁迅或是评论胡适时带评论鲁迅的文章,就立即对鲁迅不满对鲁迅有意见起来。我觉得这不好。尤其是有人恐怕没有读过多少鲁迅著作,或者说虽然也读了一些,却并没读懂,也在那里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跟着瞎起哄,我觉得这更不好。 我虽然很尊崇鲁迅,但知道他毕竟也是人,而是人就难免有人的缺点。但鲁迅又确实不是一般的人,他的伟大,其实并…  相似文献   

5.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6.
筱青 《出版参考》2007,(11):4-4
老话说读书越多越聪明,苏轼有名言“古书不厌百回读”。近年来我读一些书.常常对古人的此类话产生几分困惑。觉得有些书非但不能使我聪明,倒是平添了几分糊涂。  相似文献   

7.
勿忘知音和挚友———通讯员星海我是从通讯员走进新闻单位的,所以对通讯员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当一份份通讯员来稿,我总要提醒自己一定要慎重处理;对通讯员来访,也总要让他们满意而归。可是,我也看到,近年来在新闻单位普遍存在忽视通讯员的现象。有些宣传部门和新...  相似文献   

8.
杨子才 《传媒》2002,(5):53
少小之时,国破家亡,我才念到初中一年半,就扛起了枪杆。因失学而内心悲伤,又不甘终生愚昧,便谋求与书结缘。万里征战,我宁肯不要他物,也得背上几本书,有空就读。硝烟止息,进入和平年代,身在军旅,别无长物,却前前后后买了一堆堆杂书,日日课读,视为人生之大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1997,(11)
报纸期刊勿忘挚友文/星海一我是从通讯员的台阶上跻身到了新闻队伍中的。因为有了这种艰难跋涉的历程,使我对这个平凡的通讯员颇有感情,以至形成情结……现在,每当我面对着一篇篇通讯员的来稿,提醒自己要慎重处理好每一篇稿件;当我接待了一位又一位来访的通讯员,让...  相似文献   

10.
读作文教材一类的书,心里总摆脱不了鲁迅先生那句话的阴影,他说他从不读“小说作法”之类的东西,言下之意,作文是读和练的功夫而不是掌握几条法则就能写好的。我也有过感受,此类书往往死板教条,面目可憎,没有卒读过一本。读《美国英语作文》(罗伯特·G·班德尔著,秦穗等译,湖南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最初是有点担心的,只是学英语不易,做作文更难,总想找点捷径或求得指点,作文教材的诱惑还是不小,加上朋友多  相似文献   

11.
何满子先生的书上海的何满子先生,我没有见过。但我喜欢读他的书。他对鲁迅先生的评价,给我不少启发。我敬重他的为人。我有何满子先生的三本书:《狗一年猪一季》、《中国酒文化》、《古代小说艺术漫话》。也不知为什么,我看何满子先生的照片,再看书,就觉得清洁、清醒、清爽。现在,混浊、混乱、混沌的人和书,都太多了,就更看重何满子先生的书。而且,不仅自己常翻出来读,也时常向朋友们推荐。我知道年轻人大多有躁气的一面。而真正喜欢读书、沉下心来写作的年轻人,尤其少了。还没有写出几篇像样的东西,就开始自我膨胀;还没有学会建设,就已经在着手破坏了。信息资源多,诱惑  相似文献   

12.
写书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学术工作,其益有三.第一,帮助公众(通常称为读者)了解某书的大致面貌,而对某书有兴趣的读者便可找来一读,收到"开卷有益"之效,也使某书扩大了社会影响,尤其是思想健康或学术价值高而又文笔流畅之书,即可在更大范围使公众和社会受益.  相似文献   

13.
“随便翻翻”是鲁迅先生读书的经验谈。他在《随便翻翻》一文中说,自己有这样的习惯:“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现在看来,先生的这一经验还很有借鉴之处。依愚之见,特别是报刊的编辑,更应养成“随便翻翻”的习惯。几年前,我为一家省报写了一篇书评,半年过去,杳无音信,于是又改寄到市报,月余即被发表。第三天,省报的一位编辑给我写信说,稿件拟定在某日刊用,请作者来信说明是否还向其他报刊投寄。我禁不住笑了,如果编辑随便翻翻市报的话,也就不会  相似文献   

14.
漫步书海     
小时候,我听家父说,《四库全书》总纂纪昀先生曾书一联:“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这道出了读尽天下图书后的豪气,令人钦羡不已。于是我从小就喜欢到废纸摊头翻捡廉价旧书,以期遇到纪昀先生未见之书。小时花父母的钱不心疼,现在自己谋生,买书就颇费踌躇了。我家里本来也是有几本书的,那时我尚小,父亲惜书如命,只在我大考后作为一种优待,一种赏赐,允许我洗了手,从书橱里拿出一册《西游记》或《三国演义》,生吞活剥地读。从那时起,就已吊起了我读书的兴趣;然而等不得我真正能读懂它,那些书就在浩劫之年被抄走了。  相似文献   

15.
我走访了几所图书馆,每当步入书库时,在书架上,随时都会看到16开简装书上端书口一侧的弯折现象。书本越厚,其弯折程度越严重。这些图书,若系常用书,那还无妨,若系滞借书,那么,就会因弯折而变形。滞  相似文献   

16.
吴静 《图书馆杂志》2006,25(11):94-95,M0004
有的书,要正襟危坐地读。有的书,要准备好几支不同颜色的笔,一个本子,一杯咖啡,端好架子研读,还要一笔不苟地做好笔记;但也有的书,只需或卧或坐,随便翻到哪里,便从哪里开始看,读着读着,不觉间时针便过了几格,看着看着,或笑或叹,不自主的,心就跟着文字在走了。以下是我夏秋间陆续读过的三部新书的札记——  相似文献   

17.
紧紧依傍的挚友李向晨有一次合作,便会有一份感悟;当出版界与广播界真正默契联手时,那么《小说连播》节目将会源远流长,生命不息……一部优秀的厚重的长书,无论其内涵多么丰富,其色彩多么斑斓,也只能是平面的无声无息的存在。如若给它插上连播艺术的翅膀,那它就会...  相似文献   

18.
说经典阅读     
说起读古书,我们会想起鲁迅。 鲁迅说过逆耳的话,那是忠言。有人说,他自己读了很多古书,却反对读古书;不让别人读,自个儿躲起来悄悄读。我读过鲁迅的书,他的想法没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19.
买书琐话     
买书琐话路景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习惯。厕身文人之列的我,却很少去图书馆,也不愿借别人的书来读,只喜欢一人独处书斋,静静地翻读自己家中的藏书,这也便养成了我爱跑书店,逛书摊的兴趣和习惯。买书,从买与卖的商业角度看,似与购买其它商品无异。但书作为一种文...  相似文献   

20.
止庵 《中国编辑》2003,(4):68-69
前些天有位朋友事先划定了范围,要我开个书目。正好有编辑约稿,就把所写回信照样抄录了一份。开头一句原作“来信让我推荐几种与现实有些关系的书来读”,在报上发表出来,改为“非典时期我推荐几种与现实有些关系的书来读”,意思也就有所不同。这里不是斤斤计较,但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