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例简析]《昆虫》(“九义”教材人教版第八册第八课)一课,是教师在低年级教学了《蚂蚁》、《蟋蟀》等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昆虫概念.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昆虫一生要经过变态;通过对虫子的观察和分类活动,归纳概括昆虫的共同特征;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判断一些常见的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认识昆虫的特点,初步认识昆虫的概念;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科学态度,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实物投影仪、蝴蝶等昆虫。 学具准备:1.每人捉一些当地常见易捉的各种小虫子;2.每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3.
《昆虫》     
《昆虫》(第二册十四课)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几种昆虫形态的观察,指导学生掌握昆虫的共同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初步了解昆虫与人类的关系,逐步培养儿童研究昆虫生活习性的兴趣和能力。本课属于观察课型,教学设计思路是:在对蚂蚁和其它昆虫形态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昆虫的三个特征,建立昆  相似文献   

4.
美丽的昆虫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美丽的昆虫》是小学二年级美术上册第4课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造型基础以后和大自然更加贴近的一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仔细体会并口头描述昆虫形态的多样性和色彩的丰富性,强化视觉印象,帮助学生认识昆虫的共性和不同特点,掌握自己熟悉的昆虫画法和制作方法。2.课标要求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本课教学遵循“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以达到“激发学生…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 l.通过教学,指导学生认识动物吃东西的一些方式,以及牙齿、口器的构造。 2.激发学生观察和研究自然状态下动物习性的兴趣,培养其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教学重点: 哺乳动物的三类牙齿和昆虫的口器。教学难点: 观察各种动物吃东西的方式。教具准备: 蝗虫模型。猪、羊、狗、马等动物的头骨标本。介绍昆虫口器的录像带,放大镜若干。学具准备: 蝗虫、蝉、蝈蝈、天牛、螳螂、蚊子、苍蝇、蝴蝶等活昆虫。  相似文献   

6.
正一、在美术教学中,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课堂教学是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上,我会结合教材的特点,在传授知识、启发智慧、发展能力的同时,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思想。美术教学中,我会根据不同内容,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如绘画课《我和昆虫》,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昆虫,观察发现昆虫的形态美,  相似文献   

7.
1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不感兴趣;而电教手段能变抽象为直观,化虚为实,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如讲《昆虫》一课,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出哪些是昆虫,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8.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第九册的课文,文章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激励学生从小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探寻法布尔成功的秘密这一过程,感受他对昆虫世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明白这才是他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具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二是在品味语言文字时,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受到法布尔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精神的感染;三是深入体会他成功的秘密——他对昆虫世界、对科学执着的热爱,激发学生对法布尔的崇敬之情。教学流程一、概括文意,导入…  相似文献   

9.
教学本课,可把"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说话、引导、朗读、想象等训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并能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  相似文献   

10.
职业技术院校在教学中离不开昆虫标本,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和试验室管理、保存中要用到剧毒药品;这些剧毒药品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我们既要采集和管理、保存好昆虫标本,又要保护好环境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人体健康,为此,我们进行了药品和方法的改进.  相似文献   

11.
针对"昆虫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基础差异、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及实践中的不足,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提出了以学生成才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改革措施;选编教学内容,以农林害虫的生态学教学作为"昆虫生态学"课程的重点内容,错位发展;改进教学方式,合理优化使用多媒体课件,将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课程教学中;学生成绩考核由教师单一评定改为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定的方式,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昆虫分类学是所有昆虫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基础,实践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昆虫分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随着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手段的推广和运用,实验和实践教学部分的不足之处日益显现。结合十余年的昆虫分类学教学经验和科研实践,基于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从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考核方式两方面,对大学本科昆虫分类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旨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造就更多的创新型昆虫分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3.
1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增强感知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不感兴趣;而电教手段能变抽象为直观,化虚为实,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如讲《昆虫》一课,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出哪些是昆虫,这是教学中的难点。以蚂蚁为例制作一组抽拉组合片,通过演示,将蚂蚁的头、胸、腹部位分开,学生很容易看出蚂蚁的身体由三部分组成。学生通过表象获得了感知,把概念和“实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再投放几组动物投影片,学生能很快识别出哪些不是昆虫。在情境中引发了兴趣,烘托了气氛,使学生在愉悦的…  相似文献   

14.
肖雪 《考试周刊》2011,(46):222-222
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了解昆虫知识、欣赏昆虫图片的基础上,尝试采用多种绘画表现形式,使美术课程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教学目标(一)认知领域初步了解有关昆虫的外形特征,感受和体验画中可爱的昆虫形象。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两根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2.仔细观察图画,借助图上描绘的事物,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所学词语。3.了解一些昆虫的名称,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复习生字1.昨天昆虫世界举行了联欢会,节目可精彩了。昆虫朋友说:想表演给大家看,还要考考大家。看,它们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生字?会读的同学响亮地读出来。2.课件出示:采、野、集、虫、蚂蚁。学生读生字词。  相似文献   

16.
设计意图本次阅读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昆虫记》的兴趣。通过阅读交流法布尔的《昆虫记》,学习描写昆虫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培养仔细观察大自然的好习惯。通过制作昆虫名片、昆虫标本、昆虫小报等活动,加深对昆虫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  相似文献   

17.
小学自然常识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从观察中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实习中,不少同学自己讲得多,学生观察少,教学效果不理想。我吸取大家的教训,在教学《昆虫》一课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上了一堂比较成功的自然常识课。 (一)走向大自然,引导学生观察昆虫。昆虫的幻灯片是够直观的了,但终究抵不上实实在在的昆虫本身。我抓住学生喜欢捉丁丁虫(即金龟子)这一特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星期天带他们到野外去,一边捉丁丁虫,一边要他们捉其他昆虫。然后要同学  相似文献   

18.
1 教材分析1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的联系 “昆虫的多样性”是初中《生物》第一册 (下 )第六章第二节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蝗虫和昆虫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 ,向学生介绍蜜蜂、蜻蜓等昆虫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关系的有关知识。本节学习 ,又为后面学习鸟类的多样性及哺乳动物的多样性打下基础。因此 ,指导学生学习好这一节 ,对提高兴趣 ,增强信心 ,学好后面的生物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1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昆虫的多样性和昆虫与人类的关系。能力目标 :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自学能力 ,思维能力 ,与人合作…  相似文献   

19.
昆虫识别与鉴定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个性课程。通过总结近几年的实践教学,提出优化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和改革考核方式的课程教学改革措施,特别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的实践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缴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意识,确保课程教学高质量开展,促进学科教学水平的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20.
一、教材分析《昆虫》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教材第八册第八课的教学内容 ,它是在小学自然第三册学生认识了蚂蚁、蟋蟀等动物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初步建立昆虫的概念。本课与《两栖动物》、《益虫和害虫》两课构成本册教材的“动物”教学单元 ;从能力培养看 ,属于“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的系列。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 知识目标 :指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昆虫概念 ,使学生知道昆虫一生都要经过变态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 人格目标 :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多学好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