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7 毫秒
1.
制约高等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矛盾比较多。我们认为,应试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学习和应用之间的矛盾、化与语言教学之间的矛盾是诸多矛盾中的“瓶颈”矛盾,是解决许多问题的关键环节。只有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些“瓶颈”矛盾,高等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才能实现一个新的飞跃和质的升华,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数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大领域。新教材没有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单元,而是结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这两个内容出现了解决问题的教学,或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单元。笔者比较过苏教版一至四年级新、老教材上的这些内容。如老教材四年级上册集中学习三步计算应用题和相遇应用题,新教材四年级上册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中安排部分三步计算实际问题,而四年级下册在“混合运算”单元中又安排部分三步计算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中安排相遇问题。由此看来,取消了独立的应用题教学单元,取而代之的是分散的解决问题的教学。虽然两者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方法有所区别,但教学内容的核心却是相同的。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客观存在,也不可能消失。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学与学生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新”、“改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新课标的要求使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所谓互动,在我理解,也就是师生之间精神与知识的交流,相异与相同的融会,情感与情感的撞碰。课堂教学的互动。能提高教学效率,能充分发展学生。  相似文献   

4.
空间图形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帮助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空间图形的教学中我们要发现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采撷生活实例、激活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情境,增强学生空间与图形的经验;组织探究活动,提供“做”的空间,指导“做”的方法,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类生存的空间,为学生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又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建议”中多次提到“理解”,那么,究竟何为“理解”?从古至今,人们对“理解”的理解经历了从表象到实质、从主观臆断到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6.
在阅读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战的矛盾统一体,正确处理这一矛盾的关键是科学而艺术地把握预设与生成相融合的核心因素——三维目标。以三维目标审视教学资源,弹性设计教学,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感悟、积累、运用的动态过程中,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时,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研究提升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策略,以期满足语文课程改革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先立足现状,站在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视角分析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此,依据“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内涵以及语文教学规律,简要阐述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逐渐受到重视。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但目前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案例教学法还存在不足之处。文章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针对地理学科一般性与特殊性、普适性与区域性并存的特点,提出“正例”与“反例”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方法,以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地理规律,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为中学地理教师提供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9.
首先对“势”和与其密切联系的几个概念——“体”、“气”、“泽”的关系加以辨析,认为“势”这个概念在《定势》中理解为“语体标准”或“语体特点”较为恰当;由此指出几个在理解“定势”思想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并给以相应的辨析。  相似文献   

10.
张燕 《湖北教育》2010,(3):35-36
当前的语文课堂,诸多矛盾的语文教学观赫然对立:“讲”与“练”、“教”与“学”、“情”与“理”、“言”和“意”、“师”与“生”……在诸多矛盾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陷入“是此是彼”的激烈论辩中,亦常常刮起“非此即彼”“今此明彼”的大一统之风。  相似文献   

11.
“过程与方法”是初中历史新课程的三大目标之一。如何理解这一目标,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本谈点粗浅的认识,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们在初中数学新课程“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关于寻找“最近路径”的实际问题,其中最基本的数学模型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吴伟 《考试周刊》2010,(18):65-65
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长期以来,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取得教学成功是教师的不懈追求,我们总是在孜孜不倦地追求“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但是,事实往往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总有预设之外的意外发生,即“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我试就小学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矛盾产生的几种情况作一些具体分析,旨在追求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相融合的完美境界,提出看法,以求在痛苦的矛盾中反思、探究,终能如凤凰般获得涅磐。  相似文献   

14.
十年来,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的应用探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下一步“路在何方”,似乎有不少困惑。有人把这种情况贴切地比喻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高原期”。“高原期’砚象的出现与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有关,透过现象,背后是理论的缺失与行动上的浮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新教材教学的一路探索过程中,发现新大纲,新教材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学习能力主要通过学生学习的“过程”来实现,针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效应”所体现出的过程教学与以往教学的不同效果,探索“过程教学”对于英语新教材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_『数感,并将数感的发展置于首要位置上,并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宴践与应用”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即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存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算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着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17.
王海涛 《教师》2012,(19):90-9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能局限在教室内进行口头说教,而应联系社会与家庭,并以此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所以,我们在教学“品德与社会”或“品德与生活”课时.要实施开放教学,把教学带人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围绕“教”、“学”二字,就古人的教学观点立论,针对当前教改中涉及的问题,阐发了作者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传统教学方式在对计算机应用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教”与“学”不能同步进行的“脱节、错位”情况,这些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中备受困扰,多媒体教学网平台的出现从根本上克服了“教”与“学”脱节的情况,它是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的一次成功应用,是教学方式上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20.
“丑”与“美”原本是一对矛盾对立的概念,在我们的印象中,它们是毫不相容的。可是,当你读完了这篇《丑与美》后,你会在不知不觉中从她描绘的“惊心动魄”的“丑”中感受到美的“震撼”;你会禁不住感叹,原来“丑”也具有让人震撼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