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晏子使楚》中的修辞与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也有同选一篇(或一种)文章的情况。《晏子使楚》是《晏子春秋》中的一则故事 ,被选入现行高中第一册语文读本。而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晏子使楚》一篇 ,是根据《吕氏春秋·内篇杂下》中的有关文字改写的。传诵千古的晏子使楚的故事 ,十分典型地表现了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 ,忠实于祖国的品格和机巧善辩的才能。在这个故事中 ,晏子的巧辩在于结合修辞方法和运用逻辑推理。晏子出使楚国 ,在“从何门入”与“齐国是否无人”两个问题上与楚王展开了斗争。“楚人以晏子短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面对楚王这一带有玩笑…  相似文献   

2.
窦桂梅老师是“新生代”特级教师的领军人物。短短几年时间,从《再见了,亲人》《秋天的怀念》《圆明园的毁灭》到《晏子使楚》,从“三个超越”到“三度”,窦桂梅老师越来越成为争议人物,毁誉不一。就在《晏子使楚》之后的座谈上,窦桂梅老师又语惊四座——“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文本我解读”,招来一片非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刘仰 《教师博览》2010,(6):15-16
2500年前的中国古书《晏子春秋》里,有一个疑似现代“成功学”的故事。一个名叫梁丘的人佩服晏子的聪明和学识.对晏子说:“我恐怕到死也赶不上先生您了。”晏子立刻不失时机地给梁丘上了一堂成功学的速成课。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  相似文献   

5.
任侠 《四川教育》2005,(10):40-40
[案例]教学《晏子使楚》 演小品.“出访”部分主要写晏子与楚王的对话,表现了晏子睿智、幽默的个性特点.当我建议学生用小品去表演这一部分时,他们欢呼雀跃.  相似文献   

6.
吴福雷 《小学语文》2014,(1):111-112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晏子的才干就浓缩在一个“辩”字上。  相似文献   

7.
《晏子春秋》中记载,楚王宴请晏子,安排人绑了一名齐国人,说是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问:“齐国人原本爱偷盗吗?”晏子回答:“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栀。”  相似文献   

8.
《晏子使楚》中的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他设计了怎样的三个场面,他的"三笑"有何内涵、意蕴,这些说明楚王怎样的性格特征?他是历史上的那位楚王?  相似文献   

9.
[单元概说]这一单元课文反映的是古代生活。从内容上说,《三峡》以凝炼之笔描绘三峡奇异的自然之景。《记承天寺夜游》以日常生活的小片断来表达人生感悟。《闲情记趣》以童心写童趣,道出物外之趣。《周处》叙述了周处悔过自新来劝诫世人。《晏子故事两篇》选取了两个小故事,显示晏子机智善辩。《诗五首》中的《使至塞上》勾勒大漠奇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将友情交付多情之月;《春望》染情于物,忧国思家之情力透纸  相似文献   

10.
在《晏子春秋》中 ,晏子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 ,而齐景公只是作为晏子的陪衬而存在的人物。但是 ,在作者不经意和简省的笔墨中 ,通过对比、映衬、直接、间接描写等手法 ,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成功、鲜活的齐景公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1.
【缘起】《晏子使楚》是浙教版第10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仗着国势强盛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反驳楚王,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相似文献   

12.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晏子思想和佐政事迹的重要典籍,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文献价值。它塑造了直言敢谏、谦逊清廉、刚直机敏的晏子形象。该书不仅表达了晏子忠君爱民、以社稷为重的政治理想,也体现出他高超的讽谏艺术技巧,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退求进、以曲引直、以歌舞劝谏、以行代言等。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语文教材编入了部分古典名篇名段,如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晏子使楚》《“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这些名段教学的关键是帮助孩子了解名著。引领孩子走近名著,去体验阅读名著的快乐,进而激起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点评:这是学习《晏子使楚》中的第一个故事,先是研究了晏子的说话。教者有意地把晏子的话归纳成三段式推理的逻辑形式,学生虽然不懂逻辑学(教者也没有学过),但这种形式把晏子的话提炼到最简,而且环环相扣,使学生很容易感觉到晏子语言的力量及其难以反驳性,从而认识到晏子的过人才智。这正是教者的目的。后来,学生要求讲一点,教者做了简单叙述,仍坚持他对这一类问题的一贯态度:能听懂更好,听不懂也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5.
《晏子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较为完备的人物传记,其主要价值在于提供了晏子这一平民化卿相的较为鲜活、丰满的形象。晏子是春秋末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也是我国历史上早期的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他的为人,至今尚多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草船借箭     
徐嘉炜 《辅导员》2014,(13):81-82
同学们将《草船借箭》《晏子使楚》《将相和》《景阳冈》《学弈》等文改写成课本剧的形式,有的改写全文,有的改写某一片段,有的围绕故事情节加入一些现代元素,并融入自己的想法,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幽默的对白、鲜明的人物形象与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经典名著,在同学们改骗、创编的特色课本剧剧本中都能够找到,还等什么,一起来开启这趟特色课本剧之旅吧!  相似文献   

17.
《晏子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较为完备的人物传记,其主要价值在于提供了晏子这一平民化卿相的较为鲜活,丰满的形象,晏子是春秋末期齐国的名政治家,也是我国历史上早期的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他的为人,至今尚多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8.
北京版初中《语》有《晏子使楚》,中说: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也。令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相似文献   

19.
张立 《四川教育》2007,(10):32-32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晏子使楚》。请同学们默读一遍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课文讲的是晏子到楚国去,三次被楚王侮辱,他三次反驳,用智慧战胜了楚王。师:不错。那么通过读书,你感到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相似文献   

20.
2005年12月4日,在广东茂名,我得以享受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窦老师激情不失温润,雍容不失质朴,丰赡不失简洁,睿智不失诙谐,大气不失细腻,磅礴不失婉丽。她倾情打造的经典教学《晏子使楚》,可谓“鸳鸯绣取凭君看,‘更’把金针度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