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浩逊酷爱唐诗,常来舍间谈唐诗,谈唐诗研究,谈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乐此而不疲。他还常将发表在各地刊物上的唐诗研究论文寄给我,我得以先睹为快。今年秋天,他将自己多年来的唐诗研究成果《唐诗分类研究》送来我处,嘱我为他的书稿写一篇前言。这是我应该做的、也是乐意做的事,欣然命笔,写下下面的几段话。唐诗,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它揭示着唐代社会历史的真实面貌,再现着唐代的时代精神和思想英粹,反映着唐代的文化氛围和唐人的审美情趣,它又向人们展现了唐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更可以打开唐代诗人心灵的窗扉,楔入诗…  相似文献   

2.
任冬青 《文教资料》2013,(29):37-41
历来文人集唐的热情很高,明传奇将唐诗以集句的方式嵌入作品,汤显祖则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牡丹亭》是一部优秀的“诗剧”,它的“剧诗”是构成“诗剧”的重要因素。我们研究《牡丹亭》集唐诗与剧情的关系,不能脱离它在剧本中的具体语境。下场诗中《惊梦》集唐诗主要担当了叙事状物的功能,《寻梦》集唐诗的议论抒情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写真》集唐诗是刻画人物的传神之笔。上场诗主要用来介绍人物,剧中诗往往能表现人物内心。我们可以把集唐诗的作用总结为概括和预示作用。才子佳人传奇集唐诗,较成功的有《玉合记》、《长生殿》和《紫钗记》,它们的集唐诗与《牡丹亭》集唐诗同中有鼻一  相似文献   

3.
评沈德潜在唐诗学上的建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沈德潜的唐诗观是在唐以来诗论的影响.尤其是在“宗唐宗宋”之争的背景下形成的.他能接受前人合理的论见,克服明显的偏颇,宗盛唐、主李杜而不排斥中晚唐;重诗的法式声调,更重气格神韵.他在唐诗学上的建树还表现在他所编选的《唐诗别裁集》对唐诗的普及和研究有较高的价值;他在该唐诗选本以及诗话《说诗(日卒)语》中理出了唐诗各时期、各体的发展线索,对唐诗作品的精彩之处多有揭示.要之,他在唐诗学史上的贡献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唐诗研究的态势及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唐诗研究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了世所瞩目的辉煌成就.唐诗研究30年的历程分3个时期,由兴奋期、拓展期到新变期,每一个时期都精彩纷呈、标新立异.唐诗研究30年的成果及经验,表现在资料建设上的几乎无所不包的深广;最深刻的变化是思路、视野的宏观化、思维的多元化,而从方法论的视角审视则是多注意整体的、宏观的把握,跨学科的、整合性的研究.唐诗研究30年的态势及走向,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诚然也存在着发展中的不足与缺憾.  相似文献   

5.
在李白的经典之作中,这一首无疑属于经典之经典.历代诗评家们甚为推崇,但是,得到最高评价的是末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显然,这是激情的高潮和思想的光华.对于全诗丰富的意象群落和达到情绪高潮曲折的过程,诗评家也有生动的感受:如"纵横变化,离奇光怪,吐句皆仙,着纸欲飞"(<网师园唐诗笺>),"恍恍惚惚,奇奇幻幻"(<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当然,在赞叹中也隐含着某种保留.  相似文献   

6.
韩大强 《教育与职业》2007,(14):172-173
博大精深的唐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唐诗中的忧患意识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唐诗中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和豪迈情怀;唐诗中的人文关怀,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唐诗中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7.
<河岳英灵集><丹阳集>是盛唐殷璠所编的唐诗选本,也体现了他的诗学观声律、风骨并重.而且殷璠首次提出了"兴象"这一美学范畴.殷璠的诗学理论既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在中国古代诗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代洪升<长生殿>下场集唐诗无论是内容上的贴合还是形式上的齐整都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值得关注.本文从下场诗的演变概况,下场集唐诗四句组合是否完美、与作品的该出内容是否贴合以及在文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浅谈<长生殿>的下场集唐诗.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代表着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它镌刻着无数熠熠生辉的华丽诗章。捧读唐诗,含英咀华,我们深味其博大;它是历史的凝固,也是现实的观照;是文人的妙笔,也是哲人的沉思;是语言的音乐;也是跳动的心声。围绕高考考查内容和唐诗的特点,学习研究唐诗,我们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方成培《雷峰塔》传奇是白蛇故事世代累积的集大成之作,其下场集唐诗自成特色,涉及72位诗人、96首诗作。本文以方本《雷峰塔》传奇为切入点,初步探讨学界研究相对薄弱的集唐诗,并深入发掘方成培《雷峰塔》下场集唐诗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1.
王渔洋喜欢删纂唐诗选本。在其删纂的十部唐诗选本(合为《十种唐诗选》)中,《才调集选》较为特殊。王渔洋《才调集选》是对后蜀人韦谷的唐诗选本《才调集》进行的删纂。考察王渔洋《才调集选》对韦谷《才调集》的删纂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王渔洋与韦谷二位不同朝代诗人眼中的唐诗面貌,这对于古代诗学及选本学研究均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现存唐代人编选唐诗的资料共13种,<搜玉小集>是其中的一种.从所选诗人的生活年代看,大致可推定此集的编选年代最晚不晚于天宝末年.这个集子选编的主要是初唐诗,所选诗歌从题材上可分为奉和应制诗、边塞诗、闺怨诗、述怀诗、岁时应景诗等;其中近体诗36首,古体诗25首;伤感、愁苦、哀婉是主调,劲健、清新、欢快是辅调.<搜玉小集>选录了不少初唐诗坛的优秀诗作,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初唐诗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低眉 《快乐阅读》2014,(10):61-61
<正>在每一个夏天,我都会生出一种回到唐朝的渴望。这渴望,薄薄凉凉的,像抹在蛋糕上的蜜。在唐朝,他们隐居山林,屋子四周遍植芳竹。一推门就可以看见西岭含着千秋雪,在月光灿烂的夜晚听得见虫鸣,豆花妩媚的香味固执地侵入人们的梦境里。溪水潺潺流淌,就在离家不远的山坡上。我没有办法回到唐朝,也没有住在山林的福报,就只好在唐诗里避暑,把一本唐诗集置放在我那明式的案头,手抚案几上树木的花纹,耳朵里一条洞箫吹奏的河流淌过。唐诗,这是小时候  相似文献   

14.
沈德潜是清代著名的诗论家,他编选的《唐诗别裁集》可谓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唐诗选本。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以李白、杜甫为宗,但除了李杜这两个唐诗的双子星外,王维诗歌选录是最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并推崇赞赏了王维的诗歌。试探讨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对王维诗歌的选录和对其诗歌的艺术评点情况,以对王维诗歌进行一个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明代嘉靖、隆庆年间,谢榛、李攀龙、王世贞等人结社,文坛上再次出现了一个复古高潮,同时,尊崇盛唐诗歌也又一次掀起了热浪。后七子的唐诗观并不完全一致,论诗主张也大有径庭。但总体上仍然可以看出两条清晰的发展线索:一条是承前七子旧说严格遵循传统格调派唐诗观的途径;另一条是对传统格调派唐诗观的修正和改良。因此,从唐诗批评史上看,后七子的唐诗观仍应算作明代格调派唐诗观发展时期的后一阶段。这一阶段孕育着格调派唐诗观的蜕变。(参阅拙作《明代格调派唐诗观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相似文献   

16.
伯顿·沃森在他编辑的《中国抒情诗集》一书中,对唐诗中的自然映象做了研究。他的研究方法是统计每个自然映象出现的频率,使用的资料是《唐诗三百首》。这本名诗选集一出版就在一般读者中广泛流传。总的来说,这本诗集基本上包括了唐代各个时期的主要诗作。主要的形式是律诗和绝句。沃森在他的研究中去掉了所有的地名。因为他认为外国人很难弄懂中国的  相似文献   

17.
在《纪晓岚批点唐诗》中,可以梳理出纪晓岚唐诗文艺观。主要体现为:指出唐诗"气韵天成、兴象天然",对盛唐气象标举、敬仰;认为唐诗"雄浑开阔、深妙圆融",对唐诗意境首肯、探索;"论诗以世",对唐诗发展、诗风流变把握评价;"不压于盛名",对唐诗进行实事求是的批评。梳理纪晓岚唐诗文艺观,对纪晓岚研究、唐诗研究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集合的知识对于数学教育的现代化究竟起着什么作用呢?它在数学课程中的地位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文从四个方面来加以说明.并且着重谈谈集合在近代数学的重要地位.一、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可以直接渗透到中学数学内容中,以利于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包括集合、子集、空集、原集等,集合的运算包括交、并、补等,它们都可以直接用来处理中学数学课程中的许多课题.例如,在中小学里学习的数就是自然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复数集C中的元素;平面几何的对象是点、直线,它们也可以看作是某种集合(点集、直线集合)中的元素.因此方程(组)、不等式(组)的解也可以用解集来说明.  相似文献   

19.
论集唐诗     
集唐诗是在唐诗巨大影响下形成的一种集句诗类别,产生于北宋,在南宋获得迅速发展,在金、元时期走向衰落,但最终在明、清二代走向了繁荣。集唐诗既在题材内容和近体诗形式上继承了唐诗的特点,又在咏梅题材、专题化和开创新形式等方面体现出对唐诗的发展。集唐诗的发展,是唐诗不朽的艺术魅力、诗歌追求“新变”的需要、历史上的“唐宋诗之争”以及历代诗人的连续创作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乔亿的《大历诗略》是清代唐诗的重要选本,同时也承载了清代唐诗学的重要思想,与王士禛《唐贤三昧集》、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鼎足而三,彰显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突现盛唐、中唐两大诗歌高峰之间的诗风、诗艺上的自然承接、衍变,突出了大历诗歌的成就。此选本自乾隆刊刻以后,未能再刊行。《大历诗略笺释辑评》将校勘、笺释和评论辑为一集,乃诗学视野下的文献整理,具有比较高的文献价值和诗学价值,颇有益于学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