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文献法、数理统计等方法,调查了“5 ·12”地震灾区体育灾后重建情况,探讨如何构建好灾区亲民、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体系,以努力解决地震给灾区人民开展体育活动带来的困难,让灾区人民群众通过体育活动来治愈地震造成的身体和心灵创伤,使体育在灾区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公共体育设施重建是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论文基于汶川地震灾区97所学校体育设施重建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了灾区学校体育设施重建数量、重建原则、资金来源、建设单位、建后利用及对外开放情况,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灾后学校体育设施重建和利用的对策建议,对现阶段有效缓解地震灾区全民健身设施需求与不足矛盾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5.12"汶川大地震留下了大量的灾害遗迹。我们认为川西"5.12"特大地震灾害遗迹是旅游业开发利用的特殊资源。地震灾区坚持科学的灾后重建观,确定旅游开发的主题形象,打造出世界级的以地震旅游为特色的川西旅游胜地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川西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和分类是地震灾区旅游恢复重建的前提。本文重点阐释了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分类问题,以期为川西旅游重建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大地震不仅对灾区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川籍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影响。如何有效地面对灾后学生心理的重建工作,成为现在师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关心灾后学生心理重建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灾后地区的人群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精神、行为问题。心理障碍和怠惰行为是灾后地区群众普遍的精神行为问题。体育活动作为心理、生理康复治疗的工具,应该有组织应用与灾区人民康复中。在组织灾区体育活动中,安全、性别、年龄、残疾、地理文化等因素应该被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对湖北X市农村灾后重建案例的呈现,运用"能力与脆弱性"框架分析探讨灾害社会工作介入路径。研究发现,社会工作者通过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方法介入,为农村灾区居民提供"喘息服务",通过建立关系、激发潜能、聚焦弱势这一行动逻辑逐步出现从区隔到融合、先受益后转变、从度危机到谋发展的良好效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村民在物质、社会及动机层面的脆弱性并实现增能。但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仍存在不可持续等困境。  相似文献   

7.
突发性大型自然灾害会给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人口分布调整和产业结构重塑是灾后重建工作的核心任务.针对灾后重建中产业恢复的特殊性、紧迫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结合四川芦山地震恢复重建的实践, 在对灾区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现状及受灾情况等分析基础上, 认为:在东部平原地区,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在大部分浅山地区, 结合旅游业重点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种植和加工产业;在深山地区, 提高水能矿产资源对经济的贡献度, 并提高产业集中度.总体形成从平原向山区逐渐过渡的圈层式产业空间格局, 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汶川等40个县发生特大地震灾害后,牵动了亿万人民的心,地震发生时,正值学校上课时间,给学校和师生造成的灾害尤为重大。日前,本刊接到四川省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关于开展向我省地震灾区学校募捐活动的倡议书》,我们呼吁各地教育装备部门、教仪设备生产企业及相关单位积极响应四川省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的倡议,伸出我们的援手,献出我们的爱心,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民族精神,为灾区学校的重建,尤其是为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的重建慷慨解囊,捐仪器、捐设备、捐图书等,为让灾区学生早日重返校园贡献我们的力量。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同舟共济,一定能创造抗击自然灾害的奇迹,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9.
突发性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性自然灾害因为其突然、力量巨大、无法控制,容易给社会造成破坏和混乱,并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旅游资源防御灾害系数,降低损失,抢救受灾旅游资源,恢复市场,加强媒体宣传,恢复游客信心,做好灾后旅游市场营销,恢复和重建灾后旅游市场,可以促进灾区旅游业的快速和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加剧,生态问题已严重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在受自然灾害破坏后的地区,生态系统受损更加严重。本文针对灾区生态破坏的特点,指出在灾区学校分层进行生态教育的方式可以使灾后地区形成一种全新的、客观的、科学的生态观,对于灾区重新实现自然和人类共存和谐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专业社工服务面临新的机遇。在广州,专业社工服务采取自上而下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但从社会层面上看,社会公众对专业社工服务的接纳度和认可度都还不是很高。为此,立足基层的荔联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在开拓新广州人服务局面时,积极尝试探索了"先走出去,再请进来","从文娱康乐入手,到困难问题解决"和"从生活融入、工作融入到心理融入"等三大服务策略,不断提升社工专业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2.
"5·12"大地震对北川羌族自治县造成惨重损失,使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和挑战。其中,具有羌族特色的建筑文化本是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灾后重建的伟大进程中,如何将之更好加以保护,如何将之继承并发扬光大,也备受关注。本文以北川羌族自治县白什乡为例,通过对该乡灾后重建中建筑文化的规划与建设,论证了在灾后原址重修与异地重修中,现代科学规划与尊重历史的差异是保护与继承建筑民俗的重要手段,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灾后民族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12"汶川大地震后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灾后体育锻炼对促进该群体心理重建起重着要作用.采用受灾学生身心状况评估表和自拟问卷,在震灾6个月后,对STR抽样的645名在震中经历地震的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地震对该大学生群体的身心状况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体育锻炼是灾后大学生心理重建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各种阶级、派别、政治力量都曾携带着他们各自的思想武器,先后跃上中国政治舞台,历史为他们提供了均等竞争主角的机会。在长期竞争过程中,其他竞争者由于所持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或者由于行动违背人民意愿,或者由于不能很好把握机会,或者由于力量弱小,经受不住历史的考验而被逐一淘汰。中国共产党则以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主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内部组织的严密性显示了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而赢得了历史的选择,最终取得了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5.
运用个案研究方法对"加油——在运动中成长"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青少年帮扶项目的定位、执行策略、可持续发展安排进行分析,发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共体育服务的递送不再由政府包揽,而是演变为政府、社会力量、民间组织多元参与的模式,需求导向、参与共赢模式,社会创新、技术创新是确保公共体育服务递送具有可持续性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6.
民办社工机构是社会组织中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一种,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民办社工机构以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产品、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需求,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独特优势。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民办社工机构在社区治理过程中遭遇了治理理念落后、政策制度不完善、治理体制改革滞后、筹资渠道单一、专业人才缺乏、职业认同不高等多方面困境,需要通过提升治理理念、进行政策制度建设、深化社区治理体制改革、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增强资源整合能力等途径发展壮大,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灾后重建对产业结构的布局和调整必然引发对应用性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这就要求高校结合地方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以及学院自身的特点,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应用型专业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1级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伤亡.玉树地震过后的首要任务是灾后重建,灾后重建可以考虑发展黑色旅游.本文在分析玉树旅游资源具有"三高三低"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关于开发黑色旅游的探讨,提出玉树开发黑色旅游的"色彩组合"策略,希望能对灾后重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郑进  刘铭鼎 《江汉学术》2023,(2):99-107
2020年以来社会工作者积极介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拓展了社会工作的传统服务领域,对社会工作专业自主性的发展而言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通过对这一时期武汉市的社会工作心理疏导服务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社会工作行业积极参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疏导服务项目,社会工作者积极开展心理支持和干预服务,行业内出现了“社工服务心理化”的新趋势。非自主性的发展环境、社工机构的生存需要及社工专业的自主性探索等共同形塑了该趋势。社工服务心理化扩展了社工行业的服务边界,模糊了已经形成的专业形象,亦增强了社工行业的行政依附性,对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带来了挑战。这一新趋势凸显了社会工作专业在社会治理中的正功能,国家需要和党建引领作用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自主性建构的独特路径,对我国社会工作行业发展具有积极启示意义。((1))  相似文献   

20.
杨善洲精神,是杨善洲同志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指导,按照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要求,在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精神实质集中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杨善洲同志的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艰苦奋斗是杨善洲同志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