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阐述了微课与移动学习的概念、特点和研究现状,分析了开展“移动微课”学习的深远意义,提出将微课与移动学习相结合、通过移动终端学习微课资源的理念。采用文献分析法,从宏观上概述了移动微课理论研究与实践,对其研究与应用现状、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型学习作为非正式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可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超视像时代,微视频以短小精练的内容,并符合当下人们的观看习惯而成为热议焦点;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媒介终端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是如何将微型学习与微视频、移动媒介终端紧密结合,从而有利用学习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学习,是一个重大问题。本文基于微型学习与移动学习相关理论,分析出学习视频的突出优势,然后着重论述微型学习视频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潜力,并分析构建微型学习视频系统模式。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从而了解大学生群体利用移动媒介终端进行学习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选取使用范围广、操作简便的智能手机为硬件平台,通过视频资源改造与视频内容等方面的分析设计,为微型学习视频的有效性提出可操作方法,让学习者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无线技术、通讯技术、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进入"微时代"。"微课"也在不经意间悄然兴起。微课具有微化知识内容、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充分实现个性化需求等特点。由于微课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移动终端来制作和展现,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多种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地学习交流,这种学习渠道灵活多变、成效显著,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和教师接受。  相似文献   

4.
<正>一、微课概述近年来,随着移动技术、互联网、视频压缩与传输技术,智能移动终端、网络带宽等技术应用的快速普及,以视频为信息传输媒体的微课在技术上成为可能。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等融合互联网技术的学习理念,为微课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应用的土壤。可以说,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技术与教学应用融合的高级阶段。"微课"一词伴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出现,对  相似文献   

5.
微课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在设计与制作时存在教学设计不足、知识点切分不到位、对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分析不足等问题。本研究对理论进行梳理后提出通过降低内在认知负荷、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和增加相关认知负荷的策略提高微课视频的质量和应用效果;在此基础上,以认知负荷理论为指导,对"思维导图及其制作"微课视频进行设计,并进一步开展了应用效果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认知负荷理论设计制作的微课视频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6.
IOS系统是一款极具创新和设计理念的移动设备操作系统,它为用户设计开发了许多便携的功能和工具,但由于其系统功能复杂多样,使用者往往需要学习使用说明,传统的视频讲解的方式学习成本高,也不能满足个别化需求,用户往往看到的不是自己所需的,所需的又无法快速便捷的获得。《IOS系统使用》微课能够解决IOS系统功能复杂多样、使用者个体差异大等自主学习问题,使学习者既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微课内容学习,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细致的讲解和演示的方式,进行直观高效的学习。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20,(23):61-62
微课视频内容简短、翔实,并且可以在计算机或者智能移动终端上不限时间、空间学习,还可以灵活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微课在目前的教育活动中备受各级教师的青睐,但是,微课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如学生对微课不感兴趣,教师应用方式单一等。本文分析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应用问题,并提出在小学语文各方面内容的教学中,微课的有效应用方式,希望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长期的、高效的集中注意力学习.本文提出了构建基于移动终端的“微课”平台,将课程划分为若干知识点,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并录制成视频,利用“微课”平台在教学中开展网络自主学习实践活动.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展开微学习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当前"电路理论"教学中所面临的学生掌握困难的现状,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络,开发了一套可以与课堂教学充分对接的,拥有视频教学资源、知识点应用实例、视频上传功能的智能移动终端应用程序,建立了一个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微信群。利用这些移动互联网工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0.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弊端,它另辟蹊径,更好地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差异化学习。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一、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基础1.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支持了微课的制作与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加之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很多学生在家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网络设备学习微课。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无线技术、通讯技术、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微课在近几年内发展迅速。在名师名校纷纷拿出微课、mooc的情况下,三本院校也面临很大的冲击。本文对微课和微课程进行分析,指出微课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方案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学生中智能手机、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以及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移动学习影响力突显.微课这种新型学习资源受到大学生的欢迎.结合调查分析了大学生接受微课进行移动学习的情况,提出了在移动学习中提高微课应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PLC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对于刚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说,通过老师的讲解比较难理解。于是我们可以将课本中难理解的知识点制作成视频或动画来辅助学习,这将是不错的选择。微课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主题集中的微型学习资源,可在计算机或手持移动终端运行,能够满足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的需求,因此,将微课应用于PLC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在线教育和移动学习的快速发展,微课视频逐渐成为一种高等教育中常见的学习资源。在分析已有的微课视频特点的基础之上,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大学生对微课视频质量的需求,根据需求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微课视频的教学设计和画面设计两大方面的设计规则,并在所提出的规则指导之下进行一节微课视频的设计和制作,最后通过实验方法验证了规则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阅读内容在不断发展,新教学的改进也在不断增加。今天,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师教育质量的要求。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分析了微课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主要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各种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初中化学复习教学中整合应用微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充分投入复习中,提高化学复习效率。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到具体的内容,还可以看到与自己所学知识相关的知识点、习题等。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微课来应用所学知识,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因此,微课在初中化学复习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微课在初中化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为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移动的Web 3.0时代的到来,移动终端迅速发展,资源迅速膨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在教育领域,"微课"作为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应运而生。本文在对微课产生的背景与发展做了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微课的特点、中小学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及两者的适用性,在微课的应用上也做了一定概括。  相似文献   

18.
微课可以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智慧课堂中得到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微课在助力智慧课堂构建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进行预习,了解基础知识,课堂时间可以更充分地用于深入讨论、实验和学习交流,提高学习效率.针对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文章以微课为教学载体,探讨如何为学生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  相似文献   

19.
《学周刊C版》2017,(14):166-167
微课变革了初中数学教学的信息传递途径,让学生学习数学更有兴趣,学生利用微课这个平台能更好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有效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时,学生可以借助微课平台学习,对疑难点视频反复观看,使学生有效地突破疑难点。微课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强化和巩固知识,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20.
混合教学模式在医学基础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包括微信公众平台、微课、问卷星在内的多种方式应用于医学生"生命科学综合实验"的教学中,使学生在课前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课件和视频进行预习;课后通过教师制作发送的微课视频进一步学习实验结果的整理、统计和分析;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充当"教"与"学"的双重角色,加强学生对于操作的记忆和注意事项的理解;通过"问卷星"对学生进行在线测试,巩固复习所实践的内容和进行期末测试,力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