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九歌》原是楚国南部流传的民间祭神乐歌,后经屈原的艺术加工与创作而流传下来。在遭受政治上的打击和迫害之后,屈原所抒的是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悲哀和怨愤,从而使《九歌》具有独特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2.
《九歌》。名为“九”而实为“十一章”的现象,为历来《楚辞》注家重视而不断进行探讨的问题。通过考证:我们发现《九歌》,原本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等九章,《礼魂》是前九章的“乱辞”。屈原《国殇》写于楚怀王十七年,是作者后来或后人编入《九歌》的,因而形成名为“九”而实为“十一章”的格局,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九歌》是屈原创作的楚国郊祀祭歌。  相似文献   

3.
《九歌》是屈原放逐沅湘之间所作。它是一组祭祀天地神鬼的乐歌,根据流传民间的祀神乐歌改作,又通过巫人之口所唱,是古代楚国浓厚的信巫成风的反映。因此说,《九歌》即巫歌。  相似文献   

4.
屈原的《九歌》充满了悲乐的情调,正是诗人心灵受到现实社会撞击的结果,是诗人自己遭遇离忧、含冤被放、眼睁睁看着热爱的国家没落而无可奈何的自然流露,是屈原借祭神来抒发悲情之作,为历代文人学习与借鉴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屈原《九歌》悲剧意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九歌》以祭神的形式,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抒情方式。诗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格,浸润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蕴含着诗人在困境中对生命人生社会的思考和体验。诗歌祭神,实质是祭奠诗人的人格理想以及苦闷的灵魂,是诗人寻求超脱,自我拯救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马磊 《现代语文》2007,(11):124-124
《湘夫人》是《楚辞·九歌》组诗中的第四首,是一首忧伤缠绵的恋歌。《九歌》是一组诗的总称,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神的乐歌改写而成的。因而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春秋战国时,楚国境内巫风盛行,自朝廷至民间,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7.
《国殇》是一篇为祭祀阵亡的爱国将士而作的乐歌,在思想内容以及表现手法上都和《九歌》的其它篇章存在差异,本文皆在通过分析比较《国殇》与《九歌》它篇的异同进一步解读《国殇》,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屈原<九歌>的总体结构和每篇诗作大致遵循了"迎神--祭神--送神"这一模式.并且呈现一定的变式,主要分为"神未至、神至、神走"这几种情况,形象化的人神聚散离合,使得<九歌>呈现出清晰的时空结构,最终指向的是不同的情感形态.在各篇章的部分段落,屈原巧妙地运用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构架诗作,尤其是想象和对空间的诗意描写,情感丰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国殇>的历史与神话背景是自古以来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在其时代和创作背景、祭祀主体和形式研究上出现了不少针锋相对的观点.关于<国殇>的性质,主张<国殇>为屈原所作者一派主要有祭祀为国捐躯的英雄的乐歌说、用以获福助却秦军的巫歌说、出征前鼓舞士气的雄壮舞曲说、消灾祈福的祭傩歌曲说、现实主义的叙事诗说五种说法;主张<国殇>非屈...  相似文献   

10.
刘美英 《成才之路》2011,(24):17-I0012
屈原的性格与经历决定了他的文学作品无处不表现着他的忠君爱国思想,就连曾经被人们评价为"人神恋爱"的《九歌》,表面像是古代的迷信,其实更多地表现了他为国为民的追求。"所谓‘人神恋爱’,说穿就是以巫为媒,用活人祭神的把戏。这种论调,当时因为有闻一多曾经肯定过,特别是有游国恩‘窃尝反复玩索,以意逆志,而后知确为咏河伯娶妇也’的推尊。"《九歌》的性质在这里我不作过多的研究,只从它里面所塑造的形象来看它的文学价值,从诗歌中的人物原型来看伟大诗人屈原的心怀志向。  相似文献   

11.
《国殇》是屈原《九歌》中的第十篇。《九歌》是屈原以楚国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抒情组诗,共十一篇。《九歌》从《东皇太一》到《山鬼》所祭的都是自然的神灵,而本篇所颂的则是人鬼。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最早的戏剧因素萌芽于楚辞<九歌>等祭神乐中,屈原在继承并发展了楚辞的艺术成就的同时,成功地改造了楚辞祭神乐中的戏剧因素,使得楚辞远离巫术,远离了向成熟戏剧发展的道路,向着以诗文为正宗的儒文化靠拢.  相似文献   

13.
三、《九歌》是祈战的诅文,还是岁时常祀之歌?马茂元主编的《楚辞注释》说:“《九歌》是楚国南部流传已久的一套民间祭神的乐歌,经屈原的加工改写,便形成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以为,《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的乐歌的基础上,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九歌》写作年代的争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从屈原诗作的内容、情感、特点的分析入手,联系屈原经历,挖掘有关史料、纵横比较、考证,力求增强说服力。  相似文献   

15.
一、《九歌》的结构与情感脉络屈原《九歌》的结构,前贤时哲多有论述,根据祭歌仪式,大多分其为“迎神→祭神→送神”3个部分,迎神为《东皇太一》,祭神为中间9篇,送神为最后的《礼魂》,按照音乐的结构,迎神之《东皇太一》为序曲,祭神之中间9篇为主体曲,送神之《礼魂》为终曲。闻  相似文献   

16.
正在"高考考试说明"要求背诵的39篇(首)中,《湘夫人》最难背诵。我指导学生把它想象成三个场面:祭祀场面、呢哝情语场面、屈原忧愁幽思场面,学生们用一节课时间就能背诵下来。一、祀语《湘夫人》出自《九歌》。《九歌》是一组祭神乐歌,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是祭祀哪位神鬼就以哪位神鬼为题的,其中的《湘夫人》有《湘君》《河伯》《山鬼》等九篇,都是纯由迎神巫者独唱,抒写迎接神灵而不遇的忧伤的,对这些神灵的祭祀采用的是"望祀",神灵并不降临祭祀现场。  相似文献   

17.
通过探究《九歌》的性质、屈原在怀王朝的任职、《九歌》内在系统存在的矛盾及屈原与《九歌》的关系等问题,我们认为,《九歌》为屈原任三闾大夫时所作。这些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并非作于一时一地,其祭天神、地祇的九篇为屈原初仕怀王时依据民间祭歌所加工整理的国家祀典,《国殇》《礼魂》则是丹阳、蓝田大战后屈原再次被起用以三闾大夫身份所作祭奠两次大战中阵亡将士的祭歌,后来二者合流,最终形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九歌》。  相似文献   

18.
游进 《鄂州大学学报》2007,14(1):39-40,64
《楚辞.九歌》是屈原在楚地民歌、巫歌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再创造的一组个人抒情诗,是诗人创作个性和民间文学风格的完美统一。《楚辞.九歌》保存着古代楚地民风民俗和民间传说的一些素材和影子,这正是楚文化研究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9.
《九歌》是屈原作品里的一束奇葩,而其中的《国殇》是最质实的一篇。但明清以来,学者对之聚讼纷纭。本文试图把《国殇》放在《九歌》的创作背景之下,分析《国殇》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基础,及其作士气、张国威的目的,以此窥见屈原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托以讽谏"是屈原<九歌>创作的主要表现手法,其思想内涵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和包客性的多层次结构.这种思想内涵多层次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自我认知方式下对神灵崇拜的彻底否定;二是人性终极关怀下对楚王政治的理性批判;三是宗国情感体验下心志情思的自我寄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