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散文创作中运用通感这一心理现象进行艺术构思、描绘形象等愈来愈广泛。许多精美散文表明:运用通感创作散文,对多角度描写表现对象、构思创新、多元信息同时输入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都有一定作用。本文还从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中归纳出散文中常见的几种通感类型,结合一些有影响的作家的创作,提出如何提高自己运用通感进行散文创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在散文创作方面艺术成就极高。朱自清散文独特的艺术风格得益于其极具特色的语言艺术风格,笔者认为通对其散文语言的"画面感"、"韵律感"以及综合感官体验的"通感"三位一体的赏析路径可以更加深入体验朱自清散文的美感。一、虚实相间、动静结合——画面感强画面感强是朱自清散文的一大特点。对其散文画面的艺术审美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虚实结合。例如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艺术,尤其对通感艺术"情有独钟",其散文中的通感艺术准确而奇妙,感觉借移类型多样,达到出神入化的妙境。他的散文中所运用的通感艺术不仅能够突破语言的局限,加强事物的某种特征和性状,巧妙地揭示了自己瞬间的艺术感受,增强了文采的艺术效果,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而且也十分有利于调动读者积极的审美心理因素,进入艺术美的胜境。  相似文献   

4.
阮忠是近年来在古代散文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学者之一。围绕古代散文研究,他先后出版了《散文概说》、《庄子创作论》、《汉赋艺术论》、《先唐散文论稿》、《唐宋散文创作与批评》等著作,内容涉及广泛,视角观照独特,无论是文本解读还是理论阐释,无不体现了他缜密的思考和宏博的学识。在对先唐散文的系统观照中,阮忠善于打破固有的认识,提出自己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从文化与文学的通感中挖掘古代散文的艺术灵性,  相似文献   

5.
罗诚 《陕西教育》2009,(4):98-98
艺术通感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好比"桥梁"一样,使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转化,也使艺术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它对各种艺术的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学中,综合各种艺术形式,妙用艺术通感,不仅使学生乐学善学,而且也是实施创造性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散文的百花园里,丰子恺先生的创作可谓独树一枝,是为数不多的“艺术家的散文”.纵观他散文创作所经历的三个时期,总是与历史与生活息息相关,发展共进的.其散文在艺术特色上,更是风姿独俱,异彩耀空.本文试从几个角度对这位艺术大家的散文创作,做一简析.  相似文献   

7.
艺术通感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五官感觉、感觉互相激发、互相挪移的现象。艺术通感在创作及鉴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试从艺术通感的类型及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通感的生理基础和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外关于通感的理论,以古今中国文学为材料,解析通感这一修辞现象的生理基础和心理机制,以期有助于解读通感文本并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提高修辞的艺术效果,创作出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9.
通感是散创作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在散创作中作家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通感这颗看不见的种子,经过加工、培养,使之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意觉等相碰撞,蹦射出美丽的通感之“花”,进而铸成一个和谐的、自成一体的“世界”,以此来渲染并深化散的意境,勾起人们美好的联想,表现着散深邃幽远的通感美,展示着散创作的永恒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审美通感是存在于人的审美活动中的感觉之一,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通常会利用审美通感来打破艺术间的界限,激发创作灵感。指向书法的艺术综合实践课是利用书法和音乐之间的审美通感,从书法作品中字体的大小粗细,线条的虚实轻重,章法的正欹聚散和音乐的节奏韵律之间的异同来赏析名家名帖,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通感”呢?达·芬奇在《笔记》中说:图画中和谐的人体形象是美的。这种美不但用眼睛看起来是美的,而且同样可以吸引其他感官。嘴巴想把它一口吞下,耳朵喜欢听人赞扬它,毛孔想将它吸收,鼻子猛嗅它散发的气息。这里,他虽然没有提“通感”二字,但已认识到五官感觉可以交互贯通。简言之,通感就是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沟通起来,彼此交互运用于描写事物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也有人把它称做“移觉”。下面以记叙文、散文为例,谈谈通感在作文中的具体运用。在记叙文、散文中运用这一方法,主要是为了增强描写的形象性。因为散文比记…  相似文献   

12.
艺术专业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学习艺术技能,还必须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素质,使学生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通感"与艺术活动交叉点的基础上,试图运用"通感"的方法改善艺术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介绍了运用"通感"后新的教学形式,以期提升艺术教学效果,达到艺术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当代散文作家张立勤的散文带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和唯美色彩,其散文的语言之美在当代散文中是少见的.张立勤散文创作的意义在于颠覆传统散文的表现手法,大胆地进行散文艺术的革新,并以执著的创作追求自觉地把散文当作独立的文体创作来完成,以唯美的倾向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散文文本,成为现代艺术散文的守护者.张立勤对柔韧的生命精神的抒写,更是守护了一份高贵的情怀.  相似文献   

14.
从诗歌理论角度而言,通感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我国历朝历代的诗歌作品,都一定程度运用了通感创作手法,从而为诗歌艺术增色不少.至晚唐时期李商隐的《燕台四首》,其语言文字和诗中所呈现的意象活脱灵动,尤其是经由诗句的倒装、错综所形成的通感技巧,往往在读者们的脑海中烙印下模糊却难忘的官能印象,因而可以引入通感一说进行分析,或言之,探究其中的通感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5.
元稹作为中唐诗文的大家,其散文创作特色鲜明、成就突出,却长期受到学者们的忽视。本文试对其散文创作中的一支——碑志文进行考察,细致梳理元稹碑志文的具体内容,分析并总结元稹碑志文的艺术特色及成就,以期促成学界对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元稹散文的关注,为全面研究元稹散文、重新评价元稹散文历史地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任蒙的散文情真意切,特别是这些年来其创作的文化散文,备受评论界和读者关注。任蒙的这些散文中,总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有一种对大众特别是底层民众真挚的人文关怀。此外,其作品不仅处处展示着真实的情怀,而且还由于作者对社会、人生、历史多了一份哲学的思考,从而使他的文章远远超越了一般散文的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17.
元稹作为中唐诗文的大家,其散文创作特色鲜明、成就突出,却长期受到学人的忽视。本文试对其散文创作中的一支——哀祭文进行考察,细致梳理元稹哀祭文的具体内容,分析并总结元稹哀祭文的艺术特色及成就,以期促成学界对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元稹散文的关注,为全面研究元稹散文、重新评价元稹散文历史地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文化苦旅》一面世,便在读者群中造成空前的轰动效应。可以说,《文化苦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散文的一元化创作模式,使散文走向多元化、复调化。更重要的是,余秋雨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融人到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散文系列。本文试图从《道士塔》一文出发,管中窥豹。简要谈谈余秋雨在散文创作手法上的一些革新。  相似文献   

19.
历史通感教学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精髓。由历史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学科特质、课程目标以及课程价值所决定,通感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抓手,是历史课程的核心价值体现。有效实施历史通感教学,应明确目标定位,善用教材资源,巧设教学活动,创新课堂模式,拓宽教学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从古到今,经历了数次文体蘖变,散文的创作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散文创作与鉴赏要获得突破性发展,必须借重审美品位的提升。作者认为,散文根本的审美特性在于作家刻划鲜明、饱满的自我人格形象,为读者提供生动的审美观照。本文从散文的历史发展和文学形象论两个层面,试图阐述散文人格的内涵及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