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末年,政府开始对谶纬采取禁毁的政策,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谶纬学术不但存在,还具有这个时代的特色。此时期的谶纬学术在地域上比较集中,一般集中在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谶纬学术的传承从师徒延受、弟子相承发展到以家学传播为主。  相似文献   

2.
《四库禁毁书丛刊》的文献学价值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1.对“四库”文献体系的完善与贡献;2.对“四库”禁毁书的系统普查与清理;3.收录子目对诸多专门史研究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3.
外国的两部禁毁小说禁毁小说是一种遍及世界各国的普遍文化现象。禁毁小说国有坏书,但也不乏名著佳作。因此,必须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看待它,把它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去分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里简单介绍两部具有一定影响的外因禁毁小说。邓小平精神文明十大新...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证了清代禁毁书<静悱集>成书、刊刻及遭到禁毁的原因和经过,并对作者身世及本书的版本流传递嬗做了简要考订.通过对诗集中有关词语的剖析,阐述了清代文字狱中对"语涉违碍"类书籍禁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清廷借编修《四库全书》之机,在全国征集图书的同时,开始了大规模的查禁,对违碍之书加以销毁,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亘古未有。姚觐元将其汇辑为《清代禁毁书目四种》,开清代禁毁书目研究的先河,具有重要的文献及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各地公私进呈本、各地献书人、各地禁毁书、四库所收地方文献、四库收录各地著述等多个角度,对<四库全书>成书之后有关<四库全书>区域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的整理与总结,呈现了四库学研究现状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7.
陈丽 《档案学研究》2005,19(5):31-34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对文化典籍的禁毁制度,揭示了作为传承文化典籍重要手段的文献编纂工作所面临的重要障碍以及历代禁书制度对文献编纂的影响,并希望人们在汲取历史教训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到文献编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论谶纬名义     
谶与纬是各自独立的抑或是一个整体,在历史上有非常多的争论。谶纬概念是变动发展的,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狭义的谶纬是光武帝宣布天下,特指与经义相涉的图谶。广义的谶纬则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称呼多样。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小说屡遭禁毁,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统治者的思想统治在文学领域的体现。迄清代,遭禁毁的小说已达百余种。这些小说中的某些作品,因种种原因至今仍不便流传,这就愈发增加了其神秘感,以至出现了前些年个别出版社出版某些不宜在社会上传播的焚毁小说以谋利的现象。近年来,也出版了几本关于中国禁毁小说的书,但或为介绍文本内容的,或仅涉及少数几部禁毁小说,缺乏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国古代禁毁小说漫话》一书的面世,填补了这一项研究领域的空白。该书的特色与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选目典型,涵盖全面。《中国古…  相似文献   

10.
河南历史悠久,古籍繁富,珍善本亦多,本人从手稿本、稀见书、禁毁书三方面探索我省公共图书馆馆藏珍本古籍的价值,对研究河南古籍地方文献、宏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乾隆编纂《四库全书》,在保存了大量中国传统文献的同时,也是对传统文献和人们思想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摧残。文章系统介绍了乾隆借编纂《四库全书》之名,而大兴查检、禁毁图书之实的全过程,同时也指出书籍能否流传,完全在于书籍本身之价值,封建专制者“寓禁于征”的愿望只能是—厢情愿而已。  相似文献   

12.
桐城《戴氏宗谱》中戴名世、方苞佚文两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名世是桐城文派的一代宗师,康熙五十一年被难于“南山集案”,文集遭禁毁,文献多散失,为后人之研究造成极大困难。笔者研究戴名世多年,近年于桐城民间发现了《戴氏宗谱》(民国11年仲夏月所刻“敬胜堂重修”本)。虽为残本,却对戴名世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文献价值。于此仅披露谱中所录戴名世、方苞佚文各一篇,并略加解说。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的角度讲,图书与档案是密不可分的,好些图书几乎是集档案之大成.因此,图书遭禁毁,档案自然也难逃厄运.这里,笔者就中国古代禁书毁档的情形作一勾勒,从中或许可以增进对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和档案的认识.并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王美翔 《兰台世界》2017,(12):114-117
晋中地区丧葬演出习俗由来已久,在山西地区乃至全国颇具代表性,对其古代方志文献的研究可以管窥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的具体形态,其中关于丧葬演剧的记载包括了作佛事、鼓吹乐、戏曲演出、方相驱傩以及戏曲禁毁的史料,具有重要的民俗学、历史学和戏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禁毁图书,古已有之,尤从清代为盛。清代禁书活动在乾隆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时期禁书活动与其它历史时期禁书活动所不同的是,清高宗以编纂《四库全书》为名,在征集典籍的幌子下对我国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一场彻底的清洗。本文就乾隆时期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禁毁书籍的政治目的,禁书的内容及评价,禁书目录的刊印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汇辑舆图备考全书》进行全面研究,论证了此书的现存各种版本实际同为明崇祯六年版筑居刻本,探讨了此书四库禁毁版本问题,指出了《中国善本书提要》在整理方面、《四库禁毁丛刊》在选择底本方面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灰色大众传播文化是俗文化,这种文化在文学中属于俗文学范畴,因其俗,不太入流,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其态度大多暧昧.即或遭封存、禁毁,在民间却从未根除,不断繁衍运化,未曾绝迹.  相似文献   

18.
《唐鉴》作为儒家文化的优秀范本,在北宋徽宗时期却被打入禁毁之列,这其中不但折射了一定时代的文化取向。也反映了我国上层阶级统治的残酷性。论文从《唐鉴》作为禁书谈起,探求《唐鉴》被禁缘由的基础上,并将对我国禁书形成的原因作一定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开皇13年(公元593年)和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曾两次大规模地禁绝和焚毁谶纬之书,结果使自西汉末以来盛行于世的谶纬之学在历史上“寝传寝微,几于灭绝”。谶纬之书远在战国时即已出现,到西汉末,纬与谶合二为一,从原来的“辅证经义”转变成荒诞无稽的封建神学。东汉光武之后,又成为统治者借图谶以谋夺皇位或巩固政权的工具。同时,谶纬之书在社会上广为流行,也起了极坏的影响,因而当时就有有识之士加以抵制。至隋时,文帝虽严令禁纬,但他本人恰恰是靠“应篆受图”,以所谓“禅让”的方  相似文献   

20.
清代前期,读书人屡遭文字狱、禁毁图书和科举八股文的戕害,但是清代前期读书种子未曾断绝,离不开清人护佑读书种子的精神.通过阐释什么是读书种子,清人对“读书种子”的认识,反映和揭示清人为护佑读书种子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彰显清人护佑读书种子的可贵精神和价值,期望读书种子的阅读精神继续光昭后世,为传播中华文化和传承中华文明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