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登山>(人教版第八册第五组第17课)一文,主要叙述了列宁两次走"经过深渊边上"的小路的经过.第一次是为了赶时间看日出,第二次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教学时,我们可抓住列宁的心理变化,通过议、比、看、写,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人物特点.  相似文献   

2.
《登山》 (六年制第八册 )讲的是革命导师列宁登山看日出时 ,两次走过临近深渊的那条小路 ,自觉磨炼意志的故事。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设计了画、演、写、议四个教学步骤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效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一、画一画 ,认识小路的险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有一个句子 ,即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 ,一边是峭壁 ,一边是深渊。”学生只有充分理解了“险” ,才能充分认识列宁坚持走这条险路的勇气和魄力。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根据文字描述绘制简笔图 ,帮助学生体会小路的“险”。师 :列宁在巴果茨基的陪同下…  相似文献   

3.
《登山》是一篇讲读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险路,自觉锻炼意志的故事.教学本课,引导学生去充分认识、感受列宁两次走过的小路的险,是理解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关键.学生对小路的“险”认识得越是深刻,就越能深刻地理解列宁对待困难的态度和锻炼意志的自觉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首先抓住小路的“险”,引导学生去充分地感受、认识,在此基础上理解列宁锻炼意志的自觉性,并在引导学生理解感受的过程中,扎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人.  相似文献   

4.
《登山》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靠近深渊的小路 ,自觉地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教学重点是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 ,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根据教材的特点 ,我抓住课文中表情达意的词句、段落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指导学生 ,读中感悟 ,鼓励学生展开争议 ,在比较、讨论辩解中对课文产生多元理解。一、读读议议 ,悟其情在教学《登山》时 ,就有学生质疑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登山 ,作者为什么要写在山顶上看到的美丽的景色呢 ?”我以此为切入点 ,以读见悟。首先要求学生自由地读课文 ,了解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时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学生从…  相似文献   

5.
《登山》(第九册第4课)记叙了十月革命前,列宁和巴果茨基隐居在普罗宁时,一道走险路、爬山看日出的故事,赞扬了革命者不怕危险,勇于战胜困难,自觉地锻炼自己意志的精神。登山,本来是件平常的事,但作者却从这件小事发掘出深刻的思想内涵。文章着力描写了列宁他们舍易就难,沿着一条危险的小道攀登的情景。列宁登山走的是怎样危险的小路呢?是靠近“深渊”的小路。文章通过记叙列宁和巴果茨基的对话展示出巴果茨基担心发生意外,不愿带列宁走小路,又不好直说是路险难走的缘故。(两处省略号可说明)当列宁听说后仍提出“我们就从那条小路走吧!”  相似文献   

6.
《登山》是人教社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记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前,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一个叫普罗宁的小地方。一天早晨,列宁和巴果茨基为了赶时间看日出,从深渊边的峭壁上经过。回来时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列宁决定还走深渊边那条险路。他说:“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今天听一位老师上这篇课文,她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环节:要两组学生表演列宁和巴果茨基走过那条险路。老师把讲台上的桌子稍微后移,在讲台前留下一条空隙,代表深渊边的险路。第一组同学顺利表演完了。第二组的两个同学一上台就笑个不停,没办法忍住,结果在半路上就掉下去了。他们爬上来接着表演,谁知又掉下去了,逗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正当听课的老师一头雾水的时候,执教的老师说“:那么列宁回来的时候应不应该还走那条危险的小路呢?大家不妨开个辩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以下是辩论的内容:反:列宁回来当然不应该还走那条险路,又不要赶时间了。这就像如果要你跳楼,第一次没有死,第二次就一定不会死吗?正:跳楼是自己不想活了,是自杀,而列宁是要锻炼自己的意志。反:列宁作为一个革命者,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人物。如果一不小心死在这里,多么可...  相似文献   

7.
《登山》记叙的是列宁在一次登山看日出时,来回两次走过悬崖上靠近深渊的小路的故事,表现出革命导师勇于战胜困难,自觉锻炼意志的可贵精神。教学时可以紧扣一个“走”字,强化学生对列宁走险路的认识。一、自学入手,初识“走”法 1.启发谈话。先让学生说一说:你登过山  相似文献   

8.
李慧 《四川教育》2001,(6):29-29
一、整体感悟,理解大意。 (分小组独立默读课文,思考后讨论。) 1课文中几次描写了“夜莺”的歌声?(先用“__”画出,再读有关句子。) 2这几次对歌声的描述,在故事中各起什么作用? (读读议议各抒己见) 二、围绕主线,揣摩重点。 1默读1~3自然段,第一次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德国兵进了村子,一个小男孩在河边削树枝,吹口哨。)德国兵已经来了,这个孩子为什么还坐在河边削树枝呢?他吹出的歌声有什么含义呢?我们联系下文来看看。 2抽二生分角色朗读孩子和德国兵的对话,其余一边听读,一边初步体会:他是个什…  相似文献   

9.
《登山》记叙的是列宁在一次登山看日出时 ,来回两次走过悬崖上靠近深渊的小路的故事 ,表现出革命导师勇于战胜困难 ,自觉锻炼意志的可贵精神。文末一段列宁说的三句话 ,是全文的中心所在 ,教学时 ,可紧抓这一中心段进行变序教学 ,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一、自学入手 ,直奔中心1 出示自学提要 ,让学生通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填空 :本文写列宁在的时候 ,和巴果茨基次走过的小路。第一次走是因为,第二次走是为了。 ( 2 )按照“隐居———走险路———再走险路”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并概括段意。 ( 3)找出课文的中心段 ,画一画 ,读…  相似文献   

10.
三段对话描写,占去了《登山》(第九册第4课)这篇课文三分之二的篇幅。教学中,可以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这些对话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呢? 一、渲染危险铺垫下文靠近深渊的小路究竟是怎样地令人心惊胆颤,作者除描写巴果茨基通过小路的情景从侧面作了渲染外,就是通过对巴果茨基和列宁第一次越过小路前的对话描写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11.
《登山》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列宁为了看日出,不畏艰险往返两次走山路的事,通过这件事说明列宁随时随地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教学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在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学习如何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要注意运用“一边读、一边想”...  相似文献   

12.
《登山》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以中心为线索,逐句开展教学,以点带面返顾全文,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引出中心感知全文教学时,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概貌。①课文写列宁什么事?②列宁几次走小路?每次走有什么不同?(为分段作铺垫)③列宁对两次走小路有什么感受?(引出中心)学生初读课文,感知故事内容,并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列宁隐居普罗宁——列宁第一次走小路——第二次走小路)。  相似文献   

13.
六年制第八册的《登山》记叙的是列宁在一次登山看日出时,来回两次走过悬崖上靠近深渊的小路的故事,表现出革命导师勇于战胜困难、自觉锻炼意志的可贵品质。末一段列宁说的三句话,是全的中心所在,教学时,可紧抓这一中心段进行变序教学,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蜜蜂引路     
【应用过程】  教学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课文后,让学生首先弄清列宁的住处: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教师随手画出代表莫斯科特点的尖顶楼房、小山和表示列宁住的一座小房子。  学习第二自然段,明确列宁自己寻找养蜂人的原因。  重点内容在第三自然段。先让学生认真读书,然后抓住“一边走一边看”,教师边讲边画:路边的花丛;花丛里正在采蜜的蜜蜂;花丛上飞舞着的蜜蜂;蜜蜂飞进去的小园子;小园子旁边的小房子。在简笔画的帮助下,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列宁是怎样凭借细心观察和科学分析,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  相似文献   

15.
〔《登山》主要讲了列宁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 ,走危险的小路上山看日出 ,回来时仍坚持走险路的事。文章条理清晰 ,中心明确。基于课文的特点 ,两例均按照中心突破、层层剖析以辐射全文的思路进行教学 ,但教法上各有特色。教法一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 ,理解中心句 ,以辐射全文 ;教法二抓住重点词 ,理解中心句 ,以辐射全文。〕教法一引导读悟相机点拨□江苏蒋文汇一、找出课文的中心段落。1 阅读课文 ,找一找 ,哪一小节集中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2 学生阅读并找出最后一段。3 (投影片打出最后一段)学生齐读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  相似文献   

16.
运用对话描写这一艺术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反映人物内心活动,发展故事情节,揭示题旨,是《登山》一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话描写的作用呢? 一、渲染铺垫靠近深渊的小路究竟是怎样令人心惊胆颤,作者除描写巴果茨基通过小路的情景从侧面作了渲染外,就是通过巴果茨基和列宁第一次越过小路前的对话描写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17.
正俄国十月革命以前,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有一天早晨,列宁请巴果茨基做向导,到山顶看日出。因出发晚了,为了赶上日出,他们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那条路宽只能容下一只脚,一边是悬崖,另一边  相似文献   

18.
[原文] 一次,我乘公共汽车往市区去。车走在半路上上来一个民工模样的乘客,他操着半生不熟的本地话问到不到某中学去,跟车的连忙说:“到!到!”但我知道这路车是不到某中学的,跟车的真不是东西,只为了赚那两块钱的车费,要害别人走许多冤枉路——如今公交车之间竞争激烈,争客抢客现象十分严重。我正想告诉那个乘客,司机已先开了口:“不到,不到,坐1路车吧,1路车就到校门口。”跟车的马上抢过话头:“我们这路车也要经过某某路口的,从某某路口走几步就到了嘛!”“走几步?”司机突然凶狠狠地盯着跟车的。“这么毒的太阳你走走看!坐1路车!”司机边说边转过脸望着那个乘客。乘客一边道谢一边下车,就在车门即将关闭、汽车重新启动的瞬间,司机又扭过头来望着已经下车的乘客大声喊:“坐1路车——”  相似文献   

19.
第九期我们讲过关于人物外貌描写的一些方法。外貌描写是我们理解人物、认识人物的第一印象。而人物的内心世界往往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示。因为人的心灵深处的想法一般不能够看一眼便知,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心理描写该怎样展示出来呢?现在大家就随着本期小神通博士一起来体会吧!  相似文献   

20.
五年制第六册18课《列宁和卫兵》写新战士洛班诺夫第一次站岗,不认识列宁,坚持检查列宁的通行证,发现果然是列宁,他非常不安,向列宁举手行礼说:“列宁同志,请原谅,我耽误了您的时间。”列宁握住这位年轻战士的手,高兴地说:“你做得很对,小伙子!你对工作很负责任。谢谢!”这里学生对卫兵称列宁为“您”能理解:表现了卫兵对列宁的尊重、崇敬、爱戴。但是对列宁称卫兵为“你”就不理解了。有的学生认为卫兵是一个年轻战士,而列宁是革命领袖,因此列宁可以不客气地对待卫兵。这种理解是不恰当的,有必要向学生讲清:在俄国“您”和“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