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一部气贯长虹的《三国演义》让我饱览了蜀国名相诸葛亮的风采:羽扇纶巾正气凛然,绣口一吐就是蜀国半壁江山。让我们再度枕着飞流直下的沧桑,走进历史,走近诸葛亮。“自古雄才多磨难”,孔明幼年丧父丧母,家境贫寒,黄巾起义爆发后,随叔父诸葛玄南下荆州避难,过着晴耕雨读的生活。早年的苦难生活,养成诸葛亮早熟的个性,他严谨,周密,对自己颇具信心,常自比管仲、乐毅,可看出他自己对未来仕途期许极高,绝非如《前出师表》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名士派”。裴松之在《三国志》注解中也曾记载:一日,诸葛亮对徐元直等表示:“你们将…  相似文献   

2.
王芳若 《现代语文》2007,(5):126-127
在中国,诸葛亮拥有最多的“粉丝”,而他自己又是谁的“粉丝”呢?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说他出茅庐之前“躬耕陇亩……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可见他崇拜的是管仲、乐毅。管仲,春秋时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当齐国宰相四十多年,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他富有政治智慧,为齐国的国富兵强做出了卓著的功勋。《管子》一书表明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管鲍之交”在中国是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乐毅,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为燕、赵两国军事和政治都做出过卓越的贡献。辅佐燕昭王差点灭亡了齐国,后来燕惠王恐惧他功高自立,听信诽谤之言撤换了他的职务,使他功败垂成。他忍辱含垢逃亡到赵国。《报燕王书》是他回复燕惠王的责备,解释为什么逃亡到赵国的书信,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也应感动过诸葛亮,他的《出师表》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人的人生也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隆中对》以十分洗练的文笔,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是正面描写。“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全文的纲,以下都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的。躬耕是表面现象,自比管仲、乐毅才是诸葛亮的真正抱负,然而“时人莫之许也”。这就从侧面否定了正面。但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谓为信然”,又从侧面肯定了正面。然后,借徐庶的口进一步肯定诸葛亮为“卧龙”,再次侧面肯定了正面。可是刘备却说:“君与俱来。”可见,刘备还是不以为然,又从侧面否定了正面。徐庶却说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  相似文献   

4.
“三顾茅庐”的故事是人们所熟悉的,但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是怎样为刘备所识?这举荐人才的第一功,应该归于“回马荐诸葛”的徐庶。故后人有诗赞曰:“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诸葛素有大志,在卧龙冈结草为庐,耕读待时,“每自比管仲、乐毅”,常怀用世之心,可惜“时人未之许也”。当时,徐庶被曹操伪造的家书骗去许昌。临行,刘备一送再送,徐庶已去远,刘备仍凝泪而望。忽然,徐庶拍马而回,只为了一件事———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他说:“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刘备将信将疑,问徐庶:“此人比先生…  相似文献   

5.
正在进行的教学环节是“亮点寻踪”。“臣本布衣……不求闻达于诸侯……”学生在朗读《出师表》第6段。读完,我问学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怎样翻译?”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那里显扬自己。”“从中能看出诸葛亮原本是怎样一个人?”“默默无闻,不愿表露自己”、“不满现实,退隐田园”、“不喜欢卖弄自己的才华”……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都有道理。也有学生托着下巴思索,眼中充满疑惑。我继续追问:“也就是说,诸葛亮像古代许多隐士一样,归隐田园,不愿出来做官?”经我一问,有的谨慎点头,表示肯…  相似文献   

6.
教人教版九年级《隆中对》分析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我试着让学生理解诸葛亮是一个胸怀大志,决非庸人之流的人物。这时一学生突然举手质疑“:老师,如果诸葛亮胸怀大志,那么他为什么不去辅佐曹操,那样不就更能成就一番大业吗?为什么还要等刘备三顾茅庐后才辅佐刘备呢?”她的问题一抛出,立即得到许多学生的响应。也有学生不同意她的说法“:诸葛亮若是去投靠曹操,未必得到曹操的重任,而刘备三顾茅庐后像兄弟一样对待他。”回答马上又遭到了其他学生的反驳“:诸葛亮这样等待,与姜太公一样,是消极的,若是没有刘备,他的才能不就被埋没…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在为人处世、运筹决策之时 ,表现出了一种高傲自负、主观臆断、一意孤行的个性心态。一、为人处世高傲自负。史载诸葛亮隐居隆中躬耕陇田时 ,“好为《梁父吟》 ,每自比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作为当时地区级行政长官州牧的刘备 ,去“就见”一介布衣 ,却是多次之后“方始见” ,这足以说明诸葛亮是一个清高、孤傲、自负的人。笔者认为他如此做 ,是在故意卖弄、抬高身价、沽名钓誉。诸葛亮是否真有管仲、乐毅之才呢 ?未必如此。这可以通过历史事实来加以佐证。庞统“雅好人流 ,经学思谋 ,于荆楚谓之高峻” ,人称“凤雏” ;法正“著见…  相似文献   

8.
管仲是彪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颗耀眼的政治明星。就像诸葛亮在政治上、思想上、军事上都卓有建树,最终却以智慧的化身名垂千古一样,因辅助齐桓公一举而成霸业、留芳百世的管夷吾管仲也在他的辉煌人生中就政治、思想、军事等诸多方面展示了他杰出的才华,然而,他对后世影响最深的却是他的帝王术———执政人才思想。生于孔子之前的管仲,协助齐桓公首霸诸侯,当然有其一整套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包括军事)体系,然而,他的思想在各个版本中的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中几乎没什么重要地位,而他那“谋霸之术”中通篇熠熠闪耀着的执政人才思想却备受重…  相似文献   

9.
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公元207年,势单力弱的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就为他提出了预见三分鼎立而后统一全国的《隆中对》。以后十余年间,诸葛亮以其才智,协助刘备联吴抗曹,跨有荆益,建立蜀汉,并认真治理。从222年刘备夷陵战败,白帝讬孤,刘禅继位起,直到234年,诸葛亮“鞠躬尽瘁”,病死五丈  相似文献   

10.
一天,语课上学习陈寿的《隆中对》,当讲到诸葛亮“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一学生嘀咕道:“诸葛亮怎么这么高,有两米六十多啊!”课堂上另一位学生说:“这是老尺。”但老尺一尺等于多少米呢,大家谁也说不出。  相似文献   

11.
在诸葛亮研究中,有两个小问题应引起注意:其一,诸葛亮隐居隆中虽然胸怀远志,自比管仲、乐毅,但能否如愿,心存忧郁,最好的表达方式莫过于“抱膝长啸”。因此,“啸”的深刻含义,有必要加以阐释。其二,“羽扇纶巾”是学艺术中的诸葛亮,“葛巾毛扇”是历史真实中的诸葛亮,二不可混为一谈。“毛扇”是魏晋名士手中所挚的“麈尾”。  相似文献   

12.
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公元207年,势单力弱的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就为他提出了预见三分鼎立而后统一全国的《隆中对》。以后十余年间,诸葛亮以其才智,协助刘备联吴抗曹,跨有荆益,建立蜀汉,并认真治理。从222年刘备夷陵战败,白帝讬孤,刘禅继位起,直到234年,诸葛亮“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对于诸葛亮的治蜀业绩,《三国志》作者陈寿评论说:  相似文献   

13.
《三国志·诸葛亮传》称:“亮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其中“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一语,含义并不复杂,但从古到今,看法颇不一致:有的认为诸葛可比管、乐;有的认为比管、乐高得多,是伊、吕之俦或萧、曹之匹;也有的认为自比管、乐是错的,“其所学未免乎驳杂”;独胡寅《诸葛孔明传》论道:“自为幼童,已欲兴微继绝,拨乱世  相似文献   

14.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多少年来,几乎没有人怀疑过这句俗语的正确性。 然而,上中学的儿子对此提出怀疑了。 他说,诸葛亮仰知天文,俯察地理,明阴阳,晓八卦,知奇门,懂遁甲;兵书战策无所不知,消息埋伏无所不晓。《隆中对》中说:“亮每自比作管仲乐毅”,这样一个大学问家三个臭皮匠怎么顶得了,纯粹拿诸葛亮当成傻瓜儿了。 我说,这只不过是比喻而已,比喻都是蹩脚的。儿子说,比喻虽然都是鳖脚的,但必须是贴切的。假如刘备当初请的不是诸葛亮,而是三个,或者几十、几百个皮匠,人倒是多了,开个修鞋的集团公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一心向往有管仲、乐毅的丰功伟绩。可是看看他后半生的轨迹,他付出百倍的努力却没有收到令人满意的答卷。也许有人怀疑是跟他辅佐的刘备、刘禅父子有关系。那么另外一个问题是,他为什么选  相似文献   

16.
《隆中对》开篇就说:“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一句怎样解释才算正确,一直争论不体。问题有三:一、“为”字如何解释?意思是“写作”还是“吟喟”?抑或兼而有之?二、《梁父吟》指的是哪一首诗?它是否真的就是诸葛亮写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以管仲、乐毅二人为人生榜样,并效仿二人奋斗终身。诸葛亮的一生,在展现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充满了个人英雄们所具备的高尚政治情操,诸葛亮以管、乐二人自比并效仿之,恰恰在于这二人身上,也具有这种政治情操的浓厚色彩。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史,是帝王将相的历史。齐桓公贵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一代名相,孔子赞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但为什么司马迁却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之能知人也”呢?没有鲍叔之知人,没有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没有他的胸怀天下大公无私,管仲的才华将无以展现,齐桓公的任人唯贤也无从谈起,成人之美,是建立这个铁三角的纽带。  相似文献   

19.
说“布衣”     
秦丞相李斯说:“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抉于此。”李斯的语,是在寿宴上讲的,于踌躇满志的同时,也流露出自警之意。蜀丞相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这是诸葛亮在出师伐魂时,向后主刘禅上表所说的一段话,表现了他谦逊和自勉。  相似文献   

20.
思索三国     
三国的硝烟曾一度让我迷惑,我不知道那一场场无休止的战争是为了什么。尽管这样,我却总感到有一种东西在吸引我。那是什么呢?所谓英雄,曹操说:“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据我所悟,以为有志有谋者尚不足以为英雄,要成为英雄就必须经过战争的砥砺。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称得上是英雄,可他纵然有经天纬地之才,出神入化之计,终身躬耕于隆中,也难以成为举世景仰的蜀国丞相,难以流芳百世,英名长存。青年时孔明常以乐毅、管仲自比,这足以表明他胸中所怀的大志——匡扶汉室,兴国安邦。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汉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