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体化教育发展的格局,对特师院校的培养规格和目标提出了新课题,原有的特师只单一为特殊教育学校培养师资的状态已不能满足随班就读教育发展格局的需要,而如何培养适应一体化教育需要的高素质的特师生便成为特师学校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师必须通过转变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改革,培养既能适应特殊教育学校需要,又能适应随班就读教学需要的“双师型”的高素质教师来为一体化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2.
中等特师的改革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师资培养问题,改革中等特师的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结构,加强课程建设,完善特教教师的培训及聘任制度,这是提高特校教师素质的有效策略;如此,方能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特殊教育强调专业性、理论性、实践性与操作性的统一,培养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本科师资是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传统高等特师培养出的教师,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对多样化特殊教育人才的需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应该立足服务地方特殊教育事业并基于自身发展要求,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工作等方面积极尝试改革,培养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专业化人才。  相似文献   

4.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正在引起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部门的日益关注,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各级各类特殊教育质量的重点。由于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也就促成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继续教育上的需要。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广大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我们提出了有效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培训。  相似文献   

5.
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学好音乐并能够在特殊教育工作中运用好音乐来启迪学生尤其重要。从音乐综合课的教学内容及形式,分析特师学生的音乐素质,如何通过音乐综合课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以及音乐教育对特师学生的职业发展,帮助特殊儿童恢复健康的深远意义几方面来阐述。  相似文献   

6.
特殊教育作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在教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提升特殊学校教师的幸福感是很有必要的。主要从特殊教育观、身心健康、潜在价值、民主管理四个方面来分析如何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7.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正在引起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部门的日益关注,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各级各类特殊教育质量的重点.由于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也就促成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继续教育上的需要.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广大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我们提出了有效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培训.为此,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规律,逐步认识到校本培训在教师专业发展上的作用,并通过校本培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专家型的教师.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当前我省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情况,推进我省特教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特制定"黑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调查提纲",以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主管人员为对象,通过走访与电话访谈等形式,了解当前我省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实施与改革环境、课程建设及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与教学评估及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并通过比较国内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全纳教育是21世纪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全纳教育理论指出,教育要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为普通学生设立的教育机构亦应接纳所在地区的各类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并为其提供适应需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活动。通过学习全纳教育理论,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结合我校实际.我们依托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体会到,建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是开展随班就读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正在引起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部门的日益关注,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各级各类特殊教育质量的重点.由于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也就促成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继续教育上的需要.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广大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我们提出了有效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培训.为此,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规律,逐步认识到校本培训在教师专业发展上的作用,并通过校本培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专家型的教师.……  相似文献   

11.
论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系统的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为核心课程,以大学文化通识类课程为基础课程,以选修课程为支持学生自我发展的辅助课程,构建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水平,防止小学教育专业"双重标准"的出现,也符合当前小学教育对"研究型教师"的培养要求,使小学教师真正成为儿童教育专家.  相似文献   

12.
农村幼儿教育课程目标与资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课程目标空缺、课程资源相对贫乏是长期制约农村幼儿教育质量与水平提升的两大障碍。现代农村幼儿教育的课程目标既应涵盖整个国家的幼儿教育目标,也应包涵能够让农村幼儿在人生旅途上真正享有“机会均等”,或至少拥有教育公平最初所需要的特殊内容。农村幼儿教育课程资源的改善应在城乡教育资源共同体中寻求开发与扩充之路。  相似文献   

13.
师德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国家一系列教育政策的推动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自身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关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道德伦理价值。现今大多数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着道德经验不足、改革的道德正当性缺失、改革的领导模式封闭、改革中带有“绩效表现色彩”的形式化和功利化趋势等问题。关注教育课程改革的道德诉求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民主决策,凝聚价值共识,警惕改革阻挠及风险,恪守道德领导。  相似文献   

14.
Special education has been somewhat neglected in the sociological study of curriculum change, despite the value of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policy and provision for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redefini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over the last decade, in both mainstream and special schools, drawing on other sociological analyses of curriculum redefinition and realisation.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professional interests involved and the contexts within which change has taken place.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review of the implications of recent legislation for the redefini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ncreasing convergence of policy and curriculum frameworks for both special and mainstream education requir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future research and analysis.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国内外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国内特殊教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以“身心发展,缺陷补偿”为指导,从课程设置理念的转变、课程内容的调整、课程实施的改善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优化师资力量,并更好地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  相似文献   

16.
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培育"大国良师"是新时代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与要求,同时也将引发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指向大国良师的教师教育课程应注重师范生的精神成长,其目标在于帮助师范生成为一名有灵魂、有信念、有思想、有情怀、有学识、有担当、有使命感、有仁爱之心的未来教师。建设以"精神成长"为指引的教师教育课程可以借鉴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理论思想。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认为师范生培养的"精神转向"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到关注优雅心灵的成长;二是从割裂式的培养到运用艺术教育的手段培育整体精神;三是从忽视到重视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精神培育。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将师范生的精神成长视为培育人文精神与涵养文化品性的过程,因而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非常注重对师范生开展"仁爱之心"儿童观的培育、"内在幸福"价值观的涵养,以及"转识成智"教育观的陶冶。为此,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设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首先,将"仁爱之心"儿童观的形塑融汇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不断形成"於穆不已"的儿童教育信念。其次,将"内在幸福"价值观渗透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树立"孔颜乐处"的教育志向。第三,将"转识成智"教育观融通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不断提升教育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对高师数学教育类课程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前高师数学教育类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迫切需要改革,由此提出将数学教育理论课程与公共类教育理论课程,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技能类课程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三方面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存在着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内容不完善、教育实习效果不佳等问题。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倾向于"学术性"以及受科学主义与工具理性的深层次影响。高师院校设置教育类课程应当充分考虑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应有利于职前教师培养与在职教师培训的一体化进程。通过设置条件性课程,提高师范生的基础教育理论素养,增强教育研究意识;通过设置实践性课程,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和专业技能,从而提升其专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学校教育传承人类文化的主要阵地,具有特殊的思想教育功能,其课程资源的选择事关重要。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教材中反映国外文化的作品体裁覆盖面广且重点突出,其所涉及的国外文化内容较丰富,呈现方式灵活多样且图文并茂。这种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和教育价值,同时也存在国外文化内容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分布不均,差异性、系统性不够等问题。因此,要多维立体地反映世界各地文化,强化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回归"儿童本位"教育观,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秉持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构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高职数学课程“智育”与“德育”现状和不足的基础上,作者从更新教育理念、挖掘高职数学在相关专业中“智育”与“德育”因子、构建“智育”与“德育”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更新、改进和拓展)进行教改探究。从而促进“立德树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深入落实,形成既可以有效满足专业知识和技能成长需要,又能影响学生职业道德、学科素养、人格品行、社会价值观的“双育”数学课程教育环境,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