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普洱茶文化是千百年来澜沧江畔云南多民族文化交汇的土地上开放出的一朵耀眼奇葩。它与云南各民族的自然、地理、经济、文化、历史紧密相连,其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云南、为中国、为世界创造并保留了璀璨夺目的物质、精神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和谐"文化内核和魅力,对当代人类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深远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印度是印度教与佛教的发祥地,整个亚洲是印度教与佛教思想和文化的宝库.亚洲文化对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能解决人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它们具有多样性,既具有差别,又表现了某些相似性,并体现了亚洲各种价值观的融合与对话,对其要进行正确的理解和鉴别.从印度的视角概括亚洲文化思想的历史,可见印度教与佛教的不可分离性以及它们对世界的意义.亚洲国家要在全球化与一个泛亚的平台背景与基础之上,发现其共同性,估量彼此的实力与不足,为世界的和平互相努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印度两国的经济发展对世界政治与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对它们在经济改革、经济模式、发展绩效等方面的比较,特别是对印度经济发展的深入研究,能够为中国的科学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内外发展大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思想,彰显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鲜明体现"和"文化的和平、和达、和睦、和谐理念,传承与创新"和"文化。  相似文献   

5.
家国情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与价值源泉。回眸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思想,可以发现,其展现出从家国同构走向天下一体、从救亡图存走向民族振兴、从家国使命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进逻辑。家国情怀思想的核心意蕴体现为以家国共同体为内涵要义,以知情行合一为基本构成,以时代新人为目标指向和以家国情怀教育为动力支撑。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有助于挖掘丰富独特的教育资源,焕发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构建和谐共生的教育空间,搭建家国互融的发展平台;创新中国特色的教育话语,激发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打造多元一体的教育格局,增强家国认同的内生动力;提升家国天下的教育境界,树立人类情怀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孙膑兵法》提出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理念,体现了孙膑以人为本思想的进步性与科学性。"人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人际、身心和谐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维护了中国的多民族和谐统一,"人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人和"思想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以经济增长为要务,以和平发展为指导,以"富国强兵"为基础。建设强大的军队,可有效地化解国际矛盾、减少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人和"是实现国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人和"思想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发展战略,提供了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深层理念支撑和极富价值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7.
费玮  巩伟  刘邦春 《教师》2013,(20):126-128
本文从民族心理学的视角考察了世界上不同和平社会的"用和平方式达到和平"的情况,以此反对"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和平社会具有相同的特点:持有非暴力的世界观,如信仰和谐、不抵抗、保持思想和心灵的纯洁;持有相互尊重的价值观,如尊重女性、尊重个人和淡化领导的角色等;持有非暴力的家庭教育观,如从不严重体罚孩子、父母为儿童树立榜样、对儿童暴力倾向的疏导。这些研究表明:人类具有约束暴力的能力,和平信仰需要落实到行动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提倡"和谐"的政治文化,"宽容"是实现"和谐"的应有之意,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宽容"精神。"宽容"精神与西方多元主义民主价值是相通的,然而,中国的"宽容"文化提倡的是"和谐",西方民主政治充满"对立"、"斗争"的因素,还包含"非和谐"的文化取向,这一差异表明,中国不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而是要立足自身政治文化实际,走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之路。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的不同文化类型之间良性互动而形成的协调状态和有机体系。和谐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追求人类和平、人际和睦、人与万物和谐。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以及文化产品和制度体制等方面。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机制是指社会主义文化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运作方式,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则和具体方法的载体。毋庸置疑,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机制的评价原则和指标体系理应与和谐文化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发展逻辑相契合。  相似文献   

10.
“和谐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战略文化。“和谐”一词指的是以人为核心的两种以上不同要素的协调、结合、融合与发展。文化的价值则体现在社会理想、政治结构和经济体制中,通过人们和谐的合作和制度的作用而发挥功能。和谐文化的提出表明文化问题工具化的新趋势,它预示着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已经发生了新变化。和谐文化的价值,即经济、社会、政治、道德和精神利益的共享及合理的分配的方式;换言之,追求共同幸福的目的,是人类解放的主要条件。没有一次同进步有关的人类活动会脱离和谐文化而实现。那么,应该采用新的广义的定义,即文化是按人的意图对自然或自然物进行转化的人类全部活动的总和。这是一种现代化的科学界说。说到底,“和谐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文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赵本山、黄宏等东北演员的崛起,《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东北电视剧的热播,《同桌的你》、《不差钱》等东北小品的广受欢迎,以及《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等东北歌曲的高度传唱,东北方言呈现出其大热的趋势。本文通过收集资料,采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来着重探讨东北方言大热的原因,并加入了前人未探讨的角度不仅从东北方言的自身魅力加以探讨,更是从外在的传播媒介来进行分析,让人们更加清晰明确地了解东北方言的流行原因。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学界多从政治角度解读老舍提出的"葬送"说,并由此形成了"反描法"、"侧面透露法"等重要观点。其实对于"葬送"说,不仅可以从社会意识形态角度强调新旧社会的对比,或者生活对革命历史的折射,也可以从人性、文化角度进行探究和审视。在《茶馆》中,老舍通过三个时代被逐步"葬送"的过程,展示了人性的善与恶,追悼了日渐逝去的文化风习。  相似文献   

13.
"晒X"中的"晒"源自英语的"share"和广东话"晒命",并在沿用或借用共同语中已有的诸如"晒被子"、"晒粮食"类的"晒X"常用构词模式,形成其独特的搭配形式;在词语形式上,"晒X"多为三音节谓词性词组。目前人们对"晒X"结构的选择,既是经济性、新颖性用词原则的体现,同时又是人们彰显和诉求等社会文化心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尽人事,听天命”、“乐天知命故不忧”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箴言,涵育中国人达观、睿智、不怨天、不尤人的平和心态。由此衍生出的“知命”、“畏命”、“正命”、“非命”、“认命”、“制命”和“造命”等观念,无疑是中国文化极富魅力的哲学命题和为人处世的人生指南。  相似文献   

15.
道家是与儒家齐名的另一文化,其主要哲学主张是“依乎天理”即遵循客观规律。人要“依乎天理”、“顺其自然”.就必须做到“清净无为、与世无争”。太极拳既是道家的健身养生术,又体现了道教“清静为天下正”、“柔弱胜刚强”、“反者道之动”等教理教义思想,是道教理论思想在拳架形体上的充分反映。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机关文化从整体上看是先进的,但是在部分地区和单位存在着不健康的机关文化,诸如“餐桌”文化、“圈子”文化、“脸面”文化、“官本”文化,这些不健康的机关文化对于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转非常不利。要肃清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弄清楚机关文化的真正含义和存在的不良现象,才能切实有效地寻找到建设健康机关文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意欲"是梁漱溟文化观的根源,由此出发,梁漱溟既坚守东方文化,也认同西方文化自身的合理性,其文化观是多元的、进步的,是站在"当下"去观望"未来"。梁漱溟希冀用"未来"去修正"当下",从更深远的未来前景来规划和重整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电视剧领域推出的一批家庭伦理剧相继在国家和地方电视台播出,具有代表性的如《渴望》、《咱爸咱妈》、《婆婆》、《大哥》、《大姐》、《嫂子》、《老娘泪》等。为什么这些电视剧能够赢得大众的共鸣,甚至赚得许多人的眼泪,原因在于它们共同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叙事经验,其中,民族文化中超稳定文化在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孔氏大宗赐家寓衢后,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修己安人”、“有教无类”、“述而不作”、“礼让治国”、“和而不同”等思想,主张“痛自引责以收人心”,“学以行道教以化民”,“既有美实必假于言”,“泗浙同源无间南北”,“学与人共有资于世”,对江南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自我国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大纲》以来,各个中等职业学校逐渐重视起职业教育数学工作。中等职业数学既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继承,也是为更高层次数学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应该建立"方法多样,灵活多变,兴趣、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