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西周礼乐文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周礼乐化是中国早期化经过了巫术和宗教阶段以后出现的,体现着人理性精神的化形态,是化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礼乐化包括礼和乐两个方面,其中,礼是规范当时社会生活的首要原则,乐则是礼的实践的必要条件和重要补充,礼乐并重,为社会角色提供了完整和自律规范,这是礼乐化的主要特色,礼乐化的社会基础是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度和农村公社制度,同时,礼乐化也是为这种社会制度服务的。礼乐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上方面。第一,礼乐化是中国早期化达到理性化水平的具体形态,并且具有鲜明的特色,第二,春秋,战国之际,诸子继承了其基本精神,从而为中国化基本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化精神的研究,长期以来研究多注目于圣贤之道,这是不够的,因为还有许多精神化活动没有纳入中国化研究的范围,如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而从民间信仰中,我们可看到俗众精神与儒士大夫的观念的不同,他们敬鬼神,得祭祀,索取实际回报等。只有将他们的思想也概括在中国化精神研究之内才能算是比较完全的化精神研究。  相似文献   

3.
当今,化力与政治力,经济力都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化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基础与核心。在中国,先进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化。以创新精神建设先进化,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必须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化,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化成果,必须以立为本,重在建设,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化需求,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的根本方向。创新是化的生命,社会主义化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体系,继承,借鉴和创新是先进化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华民族在实现全面复兴的历史时期,一定能够他造出璀璨夺目的社会主义新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大学体现着中国体的整体精神,这种整体精神与目标的未来教育思想在培养目标上有共同性,同时又由于目前的未来教育思想立足于西方化,因而它们又存在着差异性,未来教育应当吸收中国古代大学的整体精神作为其化开发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5.
化是一个极为广阔复杂.的系统,渗透到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今,人们对语言与化之间的关系基本达成共识:语言是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反映着特定的化,都有其深刻的化内涵。语言是学习化的重要工具。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其语言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民族精神"的概念界说与研究思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科学合理地界说“民族精神”,对于深入的学术研究非常重要。然而,国内外学界对民族精神仍然存在许多不同看法。本分别概述西方学和中国学界说民族精神的主要思路与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合理地把握民族精神概念所应有的视阈、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汉民族化精神以自我体验和客观务实为特征。汉字与汉民族化精神完全契合,是汉民族化精神的必然选择。作为汉字构形基础的“象形”是汉民族化精神在造字行为上最基本的实践。汉字构形运用了汉民族化精神中讲究空间对称和体式稳健的的美学原则。汉字认知,往往具有考古等方面的深层化意义。汉字形体因基于“象形”而显得个性特征强。汉字是一面具有伟大号召力的民族旗帜。汉字共汉民族化精神永存。  相似文献   

8.
本对中国传统化的基本精神进行了疏理。作为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重德精神、贵和持中精神的中国传统化的基本精神。曾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国社会的进步起过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怀,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勤劳勇敢的质相秉性等等,这些基本的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文化交汇的近一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两条线路:在知性层面上,我们希望引入西方的文化来弥补中国文化的不足,从而实现中国丈化的现代转换;在隐性的精神层面上。传统文化仍然时刻影响着人们言行和深层价值观。这两种文化路向也体现在近百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历程之中。我国建国后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在借鉴西方先进丈化和教育理论基础上的系统教育改革。在知性层面上,大家普遍认同新课程的理念和文化主张,但是,在隐性的精神文化层面上,差序格局下的等级文化、“无我状态”中的求同文化、消费社会中的“功利文化”、科学主义与效率至上的文化等仍然存在。构成了影响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文化阻力。  相似文献   

11.
在中西方文化视野下两者的基本区别是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在入世思想、道德思想、伦理观念、中庸哲学的支配下,诗文以教化为功用的中国文学在内容上偏重政治主题和伦理道德主题,缺少“科学精神”的体现;西方文化讲求劳动与知识的结合,以及没有权威、人人平等的精神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西方文学直接受惠于其思想营养的丰富性和多维度、多彩多姿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人类社会五千年文明史所内涵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基本线条的回眸。对当代世界文化融合性、民族性、网络性与产业性基本特征的扫瞄。将当代中国民族文化的基本框架以理性定位,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创新与发展文化产业为我们的工作方略。  相似文献   

13.
中华审美文化和谐的根本精神,贯穿于中华审美文化各因素、各层次、各维度的种种具体关系之中,形成中华审美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儒、释、道的美学观念和审美理想,是构成中华审美文化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内容;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是中华审美文化的一大特点;伦理性与审美性的结合,即美与善的结合,是中华审美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正道直行、贵和持中、民为邦本、平均平等、重情重义等方面的内容。其基本特征是:关心现实的人生态度,强烈的道德色彩,顽强的延续再生能力与注重中和的思想方法。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有重要价值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人为本的“仁爱”哲学,选贤任能的管理风尚,刚健进取的自强精神,崇德重义的管理理念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首先必须恢复五千年到七千年的真实。中国文化的源头,应是发端于伏羲,积蓄于炎黄,大披于唐虞。大中刚正的大道哲学是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中国文化不是一个私己的文化,而是追求天地人世的生生不息精神,追求不为物蔽、不为形移的超越精神,是建立在仁德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6.
相比较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怀疑精神,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亦蕴含着怀疑精神,只不过这种怀疑是以更隐蔽和适度的方式出现的。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采取适中的继承原则,同时,怀疑本身亦值得追问,在信仰、价值等领域要审慎地使用怀疑。  相似文献   

17.
“和”与“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和”与“创”的辩证关系在于:“创”包含着“和”,“创”是一个大圆,“和”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范畴本身包含着“和谐”与“创新”的双重内涵,但在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发展中,“和”被更多的单向归结为僵化的理解,逐渐丢掉了积极创新的精神,走上了消极守旧的经学发展道路。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将断裂的和谐与创新内涵并举,以“和”与“创”为主导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必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文精神的争议除了其伦理人文,就是中国政治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最高表现——民本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人文精神的文明古国,其人文精神经历了远古的自然人文精神到伦理人文精神的发展,其发展的目的和出发点都是人,在这种发展追求中,中国的人文精神在政治文化中最终升华为民本精神。这是中国政治文化的精华,由于各种传统,使得中国的这种人文精神在运行中往往走向反面。文章就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民本精神作辨证分析,在分析中弘扬民本精神的精华,争取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中国政治文明中的"执政为民"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9.
浅论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化无论以人为出发点还是归宿,无论从伦理角度还是从哲学、宗教、甚至审美的角度看,人文精神都是其基本特征之一,而且在高度和深度上都对西方的"人文主义"有所超越.从对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儒、道、释的分析中论证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属于抽象的理论概括,相关的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思想史等课程都有较完整的论述。采用教师讲解→项目导向→课堂展演→后续提升四步教学模式进行课程实践教学,针对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彰显"人"的价值,以"德"作为衡量言行的尺度,再以"和"作为评判的范畴,可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这类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