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要素,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有其文化规律。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和标志,在于建立新的课程文化。反思课改10年",文化准备"不足是课改的阻障之一,其出路需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基本领域对课程改革实现全方位调适。  相似文献   

2.
唐志云 《广西教育》2015,(3):154-155,175
"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国传统武术,在"和"文化精神和审美理念的浸润下,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美、"以和为贵"的武德美以及"中和适度"的艺术美的基本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苏静 《文教资料》2011,(20):85-86
中国服装史讲述各个历史时期服装的发展演变。其中,中国艺术精神是形成中国服装独特魅力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对于弘扬中国优秀的服装文化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国服装史课程中,教师应挖掘艺术精神的相关资源,引导学生在吸取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基础上,掌握中国历代服装基本形制,并设计出具有深刻文化积淀的现代服装,以增强中国服装史课程的社会有效性。本文以艺术精神作为一条主线来谈谈中国服装史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既有别于一般中国历史课程,也不等同于中国文化成果展览。经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步总结出这门课程的一般性教学原则:文化精神统摄原则,文化价值系统的非价值评判原则,历史与现实相交融原则,以精神变革把握文化变迁原则。它们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民族文化特性及其发展变迁的一般规律,从而也体现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5.
Scratch,一个由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一套开源的,为儿童准备的编程环境。它不需要学生编写任何代码,只要使用鼠标拖拽事先准备好的命令组件就可以组成游戏,卡通和动画。学生学习scratch,就像儿童玩积木一样简单而有趣。笔者采用scratch进行了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教学实验,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学生创作而教"。基本的教学模式有5个阶段。即:提出创作主题→范例分析→模仿设计→自由创作→分享交流。本课  相似文献   

6.
李静 《文教资料》2012,(18):89-91
"北京精神"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内涵,而且有着十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所在。"爱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创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厚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品质。"北京精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升与升华。  相似文献   

7.
高中新课程方案中,课程结构由"7大领域→15个科目→146个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其中模块是最基本的课程单位,一般由少量的必修模块和更多的选修模块两部分组成。所谓"模块课程"就是将学  相似文献   

8.
<正>一、正确认识《文化生活》教材主线《文化生活》课程模块的设置,凸显了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的时代意义。该模块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主线,带领学生走进《文化生活》,思考文化现象,认识文化作用,了解文化发展规律,感悟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价值,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概况课应该作为国际学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并围绕该课程建设面向国际学生的、以中国国情与文化为主题的课程系列。中国概况课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国情与文化为核心价值目标,同时兼顾培养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强化学术研究能力与提升汉语运用能力三个能力目标。与此相应,中国概况课在教学模式上可采用"自主学习—课堂互动—探究活动"有机衔接的课程结构、"兼顾语言和内容,结合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型教学框架,并以任务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10.
一般意义上的通识教育通常包括"相互融通"、"培养理性"、"守护大学精神"三层基本涵义,"通识教育"是构成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核心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应是其基本宗旨之一.时下,一些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存在着若干困境,为此,高职院校要走出观念上的误区,积极开发精品的通识课程,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文化素养,走通识式的道德教育,推进人文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1.
石玉秋 《高教论坛》2012,(10):115-117,120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最忌"灌输"和"绝对化"。教学方法创新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专题或模块式,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采用情感训练法,多开设活动课。  相似文献   

12.
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教学界围绕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地位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淡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成为主流观点。但淡化并不意味着淡忘,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其中的文化知识教学更值得重视,因为文化知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教学,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其次体现了语文课程质的规定性,最后则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浅论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化无论以人为出发点还是归宿,无论从伦理角度还是从哲学、宗教、甚至审美的角度看,人文精神都是其基本特征之一,而且在高度和深度上都对西方的"人文主义"有所超越.从对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儒、道、释的分析中论证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雷锋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时代性,是涵养高职学生巨大的精神财富。由于新时代雷锋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育人功能高度一致,把新时代雷锋精神作为高职思政教育新的精神引领,将助力青年学生尽快成人成才和树立"中国梦"理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高职院校通过赋予新时代校园文化新内涵、发挥思政课堂和课程思政主渠道作用、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完善思政工作保障机制、加强雷锋文化常态化研究等方式,寻求新时代雷锋精神作为高职思政教育精神新引领的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膜分离技术专业课为例,提出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核心、以“现象与问题→分析与综合→解决与拓展”为主线、以课堂上教师授课将知识“厚变薄”以及课后学生复习将知识“薄变厚”为原则,将专业课教学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知识点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通过该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既有效巩固、加深学生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从专业的角度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深厚独特的文化内涵。文章通过阐述中国文化经典中的人文精神,着重说明中国文化经典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和意义。将文化经典作为大学通识课程内容时可以通过设置符合各高校自身条件的经典课程;做好经典导读环节,鼓励开展多样化教学方式;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鼓励教师学习深造;完善通识课程的教学管理制度等四条措施来促进其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沿袭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其以敬业奉献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精神等方面为主的基本内涵还被赋予了新时代的色彩。在分析新时代"工匠精神"和思政课之间在价值导向、社会实践性、教育对象等方面具有内在关联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在高校思政课上,从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体验、拓宽教学方式和落实教学目标等方面入手,探讨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古代贤哲总结和发掘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产物。在这个总结和发掘的过程中,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的贡献尤其重大,他所提倡的"与民同乐"的博爱大众精神、"舍生取义"的英勇献身精神、"反求诸己"的严于律己精神,以及"身死而不受"的以义制利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民族忧患精神、"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自强不息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曲"的人格独立精神等,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当今时代强烈呼唤大学创新,而我国正在出现一种大学精神衰微现象。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对大学和教育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再认识,实现新的文化觉醒,确立“文化是立校之基和育人之本”的科学理念,确认“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以教育和文化创新为核心,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开创中国特色大学创新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试析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当下正呈现勃兴之势,关于新课程的介绍与评析不可谓不丰富,不可谓不热闹,在市场化运作和工程化推进的双重支配下,新课程遂有可能演变成失却内在精神支撑的“教育秀”,鲜有真正研读与思考新课程之内在精神意蕴的。这里选取一个新的视角,作为叩访新课程内在精神意蕴的一种有益的尝试,以期引发人们更加深入地解读新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