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主旋律”与多样化是我们在新闻领域使用比较广泛的一个概念,那么什么是“主旋律”?什么是多样化?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又如何去做到“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统一呢?这是我们新闻工作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理论认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新闻舆论要有自己的核心或基调  相似文献   

2.
人们通常理解的新闻背景只是着眼于新闻写作本身诠释新闻事实,烘托新闻价值等,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都是被动地表现新闻事实。从目前形势来看,新闻理论和实践以及受众需求的变化已经突破了狭义的新闻背景的概念。新闻竞争正向深度上开展,“独创新闻”、“原创新闻”的概念正在取代“独家新闻”的概念,在“快速、鲜活、全面、生动”的同时,追求“高  相似文献   

3.
如今,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常常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自己的名声,看到对自己不利的报道,便要走上法庭,与新闻单位对簿公堂。这种法律意识的普遍增强既给我们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有时甚至使我们的工作热情受到打击。因此,我们应该理智地对待新闻官司.变压力为动力,变“坏事”为好事。  相似文献   

4.
新闻策划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大家论争的特点是,“新闻策划”这个概念的含义似乎涵盖了太多内容,以至于大家表面上谈的都是“新闻策划”,实质上说的并不是同一个对象,因此,对此概念以及各种冠以此概念阐述的观点加以严格清理是非常必要的。正如董天策在《传媒竞争中公关行为的介入及其影响》中所提到的,围绕“新闻策划”  相似文献   

5.
"无人新闻"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多 《新闻记者》2005,(3):18-19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新闻媒体中,“人”的缺位一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新闻实践中由于对“人”的忽视而制造的“无人新闻”比比皆是。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的新闻里没有人的存在,而是说新闻中缺少一种真正的人文主义关怀,缺少一种对人的命运、情感、生存状态等真正的体贴、关心、重视乃至思考。  相似文献   

6.
马旭 《新闻前哨》2006,(8):47-48
如果把新闻作品视为一种产品的话,新闻编辑的工作基本上相当于这个产品的最后一道加工工序。毕竟,新闻编辑所面对的主要是专业记所采写的稿件,相对比较成熟,编辑似乎只需要对这些报道进行打磨、润色、核实、定题等后期加工即可。这种理解当然没有错,这个工作的确是新闻编辑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任务,事实上,很多新闻编辑也正是这样做的。但笔认为,在新闻竞争日渐激烈,读阅读选择面越来越广,对新闻产品口味越来越刁的新形势下,新闻编辑仅仅满足于做好上述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自觉加强“前期介入”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肖余恨 《青年记者》2003,(11):14-15
时评之“红”近两年,一种新闻文体迅速窜红,成了“热得快”,那就是新闻时评。新闻时评现正处勃兴之状,其生命力之强,作者参与热情之高,媒体之重视,完全可以用“风靡”来形容。一时间,新闻时评大有成为新闻新的生长点之势,有的媒体如《南方都市报》则以高质量的新闻时评有力地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跻身主流媒体之列。  相似文献   

8.
李跃 《青年记者》2006,(24):42-42
新闻要真实,这是从事新闻传播人士一致公认的准则。甘惜分教授说过,“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在根本观点上分歧很多.唯独在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这一主张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联合国新闻信条也规定:“报业及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新闻从业人员只有真实地报道客观事实,才能保证受众获得有效的信息,使受众知情权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段勃 《新闻知识》2006,(4):57-59
具备新闻敏感是对一个新闻记最基本的要求,人们形象地将新闻敏感称作新闻记的“新闻鼻”,但是对于电视记来说,他不但要有一个灵敏的“新闻鼻”,还要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  相似文献   

10.
魏海彬 《新闻世界》2004,(12):66-66
新闻传播的“大众化”.就是要求新闻传播以受众为出发点,在新闻制作中尽最大可能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话语权、慰藉权。  相似文献   

11.
罗文全 《青年记者》2006,(18):75-76
新闻价值创造新闻影响力,新闻职业让了我们养成了这样的“本能”:当听到某件事情或事件的时候,首先考虑到这个线索有没有新闻价值。确定有价值之后,才去深入了解和核实事实的真实与否。如何成为发现新闻价值的优秀“选手”,是新闻实践中的一门必修课。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一方面,面对信息爆炸,大众需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需要权威性和导向性的解读;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渴望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及时了解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于是,从“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到“主流报纸,不仅仅是一个新闻纸、信息纸,也是一个观念纸”,各家报社对新闻评论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有着50余年办报历史的《开封日报》审时度势,在强化新闻评论、打造评论品牌、发出党报最权威的声音方面作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关于公众知情权的深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建明 《新闻界》2005,(5):39-40
2005年9月,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了灾害性事件伤亡的人数不再是国家机密,应及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我国在扩大公众知情权的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一步.“知情权”是上个世纪60年代后世界上非常流行的概念,这不仅由于许多国家的人权受到重视,而且许多国家的政府要解决棘手的问题越来越需要大众的配合.公众不知情,政府不可能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在一个国家,公民知情权的多少关系到政府执政的成败,也是政府同人民关系是否密切与和谐的标志.认识这一点,对于新闻媒体和新闻发言人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4.
那长春 《新闻知识》2004,(11):31-33
尽管中国的新闻改革在平民化取向上行走了许多年,但对新世纪的中国新闻界来说,“民生新闻”无疑是刚刚出炉的新概念,其流行速度不亚于新闻消息的传播速度。如果把一个理论概念的出笼与成熟比作果实的瓜熟蒂落,那么“民生新闻”这个概念几乎是被民生新闻现象的热浪烤熟的,难免外熟里生,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诸多课题摆在了学术界和业界面前,双方只有继续对它耐心“烘焙”,方能成熟。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什么?”作为多年来学界争论的话题,曾经在一定时间里被指责为只关注概念,缺乏学术研究品质。然而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是新闻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实用性和功利性占据新闻学研究主流的今天,一些基本问题却被束之高阁。本文试通过对杨保军先生“新闻形态论”的梳理,提出自己的几点管见。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报纸刊用图片新闻的数量日益增多,版面图并茂,越来越好看。但是现在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部分图片新闻稿件中,与作为主体的照片相比,相关的字部分显得比较软弱,这既不能使图片新闻的画面意境得到补充和升华,也不方便读快捷、深刻地了解图片新闻所传播的信息内容。笔认为,在报纸上要真正实现图片新闻和字新闻的“两翼齐飞”,  相似文献   

17.
知情权是现代民主、法制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公民对知情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近年来,因人事档案引起的纠纷、争议、诉讼频频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事人对自己的人事档案无知情权所致。目前,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人事档案仍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如何增强人事档案的“透明度”.让当事人获得对自己人事档案的知情权?在知情权保护逐步成为社会共识的背景下.这的确应引起档案界的重视与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一、娱乐新闻低俗化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提供娱乐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功能,但当前大众传媒传播的低俗的“娱乐”内容将如何实现其提供娱乐陶冶情操的作用呢?作为新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娱乐新闻却在运行发展中比其他新闻出现了更为严重的偏差——低俗化。所谓娱乐新闻低俗化主要是指娱乐新闻在传播过程中放弃自身的社会责任,而“对受众中存在的低级趣味的倾向、情趣和要求等迎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周泽 《新闻记者》2004,(9):6-10
关心新闻法制的人都会注意到,“媒体审判”或“舆论审判”已成为近些年来国内研究新闻传播与司法关系的学者经常提及的概念。特别是“张金柱案”、“夹江打假案”。之后,很多这者都对媒体报道影响司法公正的问题,表示忧虑,对“媒体审判”、“舆论审判”  相似文献   

20.
金震茅 《视听界》2007,(1):64-66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受众对知情权问题越来越重视。如何让受众获得充分的知情权,如何协调好“知情权“和“隐私权”、“知情权“和“采访权”、“知情权”和信息公开等方面的关系,引起了新闻界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