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档案引注是指作者在著述中对所引用的档案材料注明来源或出处的一种表现方法。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术界都很重视档案引注,作者在论著中一般都要注明所利用档案的来源或出处,目的是为了证明所引用档案的可靠性,加强论著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而我国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则注意不够,在已出版的论著中,注明所引档案材料来源或出处的作法并不多见。即使有少数作者在著述中作了档案引注,也是不很规范的。究其原因,一是档案部门没有注意到向社会广泛宣传档案引注的必要性。长期以来,我国档案学研究中没有将档  相似文献   

2.
《佩文韵府》106卷是康熙年间分韵编排的一部大型类书,全书共收单字10252个,按其读音分别归入明清时通行的平水韵106韵部中,所收词目按最后一字归韵并注明出处,卷帙浩大,内容丰富,至今仍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佩文”为康熙的书斋号。因命名为《佩文韵府》。此书最早的版本即刊于康熙年间,在权威工具书中对其版本有这样几种表述:  相似文献   

3.
“凡有引文,一定要注明出处。”这是报刊、书籍出版部门对作者的一点要求。这要求无疑是合理的。因为编者和读者知识面再广,也不可能知道所有作者的所有引文的出处,而引文又要求准确无误,所以得告诉编者和读者一个核查的地方。对此,我想提一点“反要求”:报刊在刊登引文的时候,也注明出处。如果认为全部如此没有必要或有困难,起码对一些比较重要的,不为人常见的引文能做到这一点。这样做的好处有四点:一是使文章更加可信;二是督促编者必须查  相似文献   

4.
“凡有引文,一定要注明出处。”这是报刊、书籍出版部门对作者的一点要求。这要求无疑是合理的。因为编者和读者知识面再广,也不可能知道所有作者的所有引文的出处,而引文又要求准确无误,所以得告诉编者和读者一个核查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南北朝时代的类书,如《修文殿御览》已具索引的雏形,将采自群书的资料分类编排,冠以类目名称,每条资料均注明出处。唐宋以来的类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种类越来越多,检索功能越来越强,索引的色彩日趋浓厚[1]。到明清时代严格意义的索引才真正出现。明代张士佩的《洪武正韵玉键》(万历三年刊),是《洪武正韵》所收各字的分类索引。傅山的《两汉书姓名韵》,将《汉书》《、后汉书》中的人名分韵编排,详注出处,是我国最早的人名索引[2]。清顺治九年(1652),蔡烈先编成《本草万方针线》,是为李时珍《本草纲目》编的方剂索引。乾隆年间,…  相似文献   

6.
晓言 《中国广播》2006,(12):88-88
在编校工作中,笔者最头疼的是来稿中的引文。本刊有个传统,对稿件中引文必须与原著核对。但不少稿件的引文不注明出处,有注明的也只说是某著作,太笼统,查起来费时耗力。有的引文是转引别人的,转未转去错误百出,特别是稿件中“古人说”的冷辟引语,让人无从查起。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7月18日第七版《舆论重在引导决不能误导》一文中写道:“政治导向上出了偏差,那会像古人所说的,‘谬误出于口,则乱及  相似文献   

7.
慎用顺口溜     
前些天读报,发现在一篇通讯的开头,用引号引着这样几句话:“五十年代人帮人;六十年代人斗人;七十年代各人顾各人。”既然是引文,就该指明它是顺口溜或另有什么出处,但文中并未注明。记者如此行文,是欠严谨的。不过主要的问题不在这里,而在引号里这几句话的本身。  相似文献   

8.
《语文建设》1998年第9期刊登了蔡永贵先生《一则引文的出处》一文,读后深受启发。特别是蔡先生那一丝不苟、严谨认真,为求真理,不辞万难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学习。蔡先生是在对勘沈兼士先生《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与洪诚先生《训诂学》引用晋杨泉《物理论》的文字时发现问题的。沈先生的引文是:“《艺文类聚·人部》引杨泉《物理论》‘在金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洪先生则将首句引作“在金石曰坚”,并在脚注中注明:“是杨泉《物理论》佚文,见《艺文类聚》人部。”究竟是作“在金曰坚”还是“在金石曰坚…  相似文献   

9.
《新闻窗》2005,(1):36-37
本刊2004年第6期在“评报评刊”栏目登了《没有出处的信息何来公信力》一文,提醒六盘水晚报在刊登各类信息时应一一注明出处。该报总编辑刘嘉碧看到这一阅评意见的当天,即召集编辑部全体人员研究改进工作的措施,决定每个版的责任编辑选用的每一条信息,都必须实事求是地标明出处,  相似文献   

10.
姚福 《新闻传播》2005,(7):62-63
在整个消息写作过程中,交代信息来源似乎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但对一篇堪称完整、规范的报道而言,这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消息需要交代来源,事实必须注明出处,这不仅仅是_种写作技巧,更是一种写作观念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一些报纸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在转载新华社或其他报纸的新闻时,常常隐去“传播源——出处和作者的姓名,甚至加以改头换面,改成自己的电头和作者名,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每每发现这样的事情,深恶痛绝之。 在一些人看来,报纸杂志转载文章,不能不注明出处,新闻就不需要那么严格了。对于持这种态度的  相似文献   

12.
新闻媒体 ,自以刊登新闻为首要之责任 ,自采新闻当占主导地位 ,但为了丰富版面和节目 ,以文摘的形式刊登或播发其他媒体的消息 ,也就成了许多媒体拾遗补缺的一个重要方式。按理说 ,既是文摘 ,自应有其出处 ,但据笔者所见所闻 ,却总能发现好多“无头新闻” :某地报纸的文摘版 ,只见各类消息和作者 ,而对于消息的出处却一概不予注明 ;而某地级市电台早间新闻中的“翻阅媒体”栏目 ,在近十篇稿件中 ,却一个“媒体”的名字也没有出现 ,让听者和观者都如坠雾里。文摘是一种新闻文体 ,出处是其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否则 ,既不完整 ,也会让受众搞不…  相似文献   

13.
近来被广泛转载的报道《武钢减员5万人背后:一个普通钢铁家庭的命运沉浮》,是自媒体的原创作品,来自“光谷客”.“减员5万人”这个大背景和一个家庭的“小命运”,牵动人心.报道被广泛转载传播,一些全国知名的新闻平台和媒体网站也是直接抄袭式转载,甚至不屑于注明出处和作者来源. 稍微好一点的,是事先联系申请转载,当听到“转载需要付费”时,就“呵呵”了.有一家自媒体平台大号大概对“转载需付费”很生气,给了0.01元的打赏.“内容原创者提出收费要求会被鄙视”,在此刻活生生“变现”.一家自媒体机构支付了一笔转载费用:66元;另有600多元的收益,来自80多位读者粉丝的个人打赏.  相似文献   

14.
一、预测性信息的来源应具有权威性。最好是选自省市统计局城市调查队或农村调查队的报告或是选自综合部门、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市场的报告,如汽车工业总公司、机械工业总公司、郑州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等等。 二、选编预测性信息应注明出处。注明出处一来是尊重别人的智力劳动,二来可以避免因信息失实带来的麻烦。 三、采写预测性信息要避免直观地运用信息材料。预测是对不确定的未来发展所作的分析和表述,  相似文献   

15.
林金康  忻志伟 《今传媒》2004,(Z1):38-39
最高人民法院 2003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确规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单纯事实消息属于著作权法第五条第(二)项规定的时事新闻。传播报道他人采编的时事新闻,应当注明出处。”该司法解释还同时规定,“转载未注明被转载作品的作者和最初登载的报刊出处的,应当承担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这条司法解释意味着我国把时事新闻的使用纳入了司法保护的范畴。 维护新闻传播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是新闻界长期追求的一个目标,上述这些规定可以说是我国司…  相似文献   

16.
〔说明〕为供广大自学读者和图书馆工作者的参考,本刊今后将陆续登载一些自学书目。这些书目,有的是取材于其他书刊,有的是请有关作者编撰。凡取材于其他书刊的,均注明出处,如对原书目有所补充(如关于版本事项等),加方括弧为记。“自学书目选辑”是一个总题目。  相似文献   

17.
赖名芳 《青年记者》2020,(10):74-74
3月13日,中国版权协会举办首次线上版权专题讲座。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迁为协会会员解答了在疫情期间遇到的版权新问题。“疫情期间如果转载的时事新闻包括文字和图片,是合理使用还是侵权?”“资讯类平台非盈利的情况下,未经其他报社、公众号等授权,转载了他人文章,但注明了出处,疫情下是否可不承担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18.
谈传记     
谈到传记,这些年我买了不少,也读了不少,虽然买与读都是很有些挑剔的。在书店里随便一翻,凡是带着、注明出处的对话或“他想……”的,我一律不买,自然也不读。这话仿佛说得草率,其实反映了一种观念,但不是我的首创,因此叫做常识也行。传记应该属于“非虚构作品”...  相似文献   

19.
“序”“跋”本是一种文体名。序也作“叙”或称“引”。序跋相等于今日的前言和后记,古代就有。张舜徽先生对此作过考证。他在《不轻为人序书亦不乞人序书》一文中谈及:“古之自序其书者,率主于叙家世,明行事。若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靡不皆然。”这里说的是自序。那么,乞人作序是从哪个朝代开的先河呢?“自汉魏以降,士尚华藻,人崇门第。偶有撰述,或以己名不足取重,乃乞序于人以传其书。晋左思作三都赋始成,人莫之知,以皇甫谧有高誉,造而示之,谧乃为其撰序。乞  相似文献   

20.
翻读清代大学者王引之的名著《经传释词》,发现书中有一例错注了引诗出处: 《良耜》曰:“思媚其妇。”“有嗿其饁”,“思媚其妇”,“有衣其士”,“有略其(?)”,句首皆语词。(见中华书局出版、1956年11月第2次印刷之《经传释词》卷8第175页,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4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之《古书字义用法丛刊·经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