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新闻媒体一贯坚持的报道方针是"以正面报道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负面报道多受限制。尤其是地方党报,为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更是严格控制负面新闻报道的篇幅和数量。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正面就有其负面,相互补充才能完美。因此负面新闻也是正面新闻的重要补充,报道得法,能够成为缓解矛盾、宣泄情绪、惩恶扬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是地市党报改进报道的取向之一,也是新闻报道落实"三贴近"要求的一个方面。新闻报道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在具体的新闻报道实践中,往往会涉及新闻事件的"正面"和"负面"问题。实践证明:社会现象含有"负面"信息,但取材于"负面"信息的新闻报道,并非必然对社会产生负面效果。这是因为新闻采访报道是传媒的理性行为,蕴含着正确的是非曲直和道德价值的判断,记者采写新闻的目的,就是通过报道事实,传递新闻信息,在为广大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将正确的立场、观点、倾向寓于事实之中,使受众受到启发和教  相似文献   

3.
"负面新闻"报道作为新闻报道中的一个谨慎话题,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块"禁区",媒体报道中占据绝对优势的是正面新闻.随着我国民主制度的不断健全和民众知情权意识的提高,如今,负面报道已不少见.对于带有负面信息的报道,不能笼统的一概否定,笔者认为:负面报道不等同于负面效果,通过具体的分析、考量、把握,负面报道也可以达到正面效果.  相似文献   

4.
每天大量的新闻报道中,总是存在正面新闻、负面新闻,还有一些中性新闻,这些新闻都会对受众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是负面新闻经常获得更多的关注。所谓负面新闻,是指能对个人或社会团体产生不利影响、带来负面社会效果的新闻,其显著特点是强调新闻的新奇与反常。国内外负面新闻盛行的表现在国外的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方面,人们对负面新闻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882年,美国纽约《太阳报》的  相似文献   

5.
<正>长期以来,媒体人对负面新闻持有偏见,认为负面新闻就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报道。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新闻思想下,负面新闻一直是媒体不敢触摸的禁区。近些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信息透明与公开的程度提高,随着舆论环境逐渐宽松和媒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们从一些固有的新闻宣传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正确区分"负面的报道"和"报道的负面",负面新闻有了宽松的报道空间。但是,如何处理好负面新闻和正面新闻的比例,如何掌握负面新闻和正面新闻传播的节奏,如何让负面新闻不会产生负面影响,都是我们媒体人应当长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长平 《青年记者》2007,(21):77-77
正面报道如何才能不产生负面效果,值得一些正面新闻的报道者们反思。又快到年终盘点的时候了。我和同事去年"恶搞"了一把,做了个"反向新闻·重构2006",今年我们还打算继续"反"下去,但是不再虚构了,因为我们发现生活中的"反向新闻"比比皆是。这里我仅举最近网络上的一个事情作为例子。  相似文献   

7.
秦洁 《传媒观察》2006,(5):24-25
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是我国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然而,近几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为了争夺受众眼球,使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媒体开始追逐负面报道以吸引受众,正面报道逐渐被边缘化。去年开始,局面得到了扭转,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要求又一次被提了上来。本对这种正面报道边缘化、新闻负面化的现象进行了反思,结合《扬子晚报》正面报道的成功经验,来探讨改进正面报道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8.
周琼 《东南传播》2015,(4):138-140
在现行媒体运行的环境中,正面新闻产生负面效果的原因也非常复杂,有政策屏蔽的原因,有角度选择的原因。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要发挥新闻揭示真相,引领舆论的功能,必须从各方面把握正面报道的负面、正面效果的度,以达到传播目的。  相似文献   

9.
防止正面报道中的某些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前 《新闻记者》2001,(7):65-66
在贯彻和执行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中 ,由于缺乏对这一方针全面正确的把握 ,正面报道也会出现若干负面效应 ,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正视的问题。正面报道的负面效应 ,在新闻传播中的具体表现可谓是林林总总 ,千差万别。根据这种“负面”的参照系的不同 ,负面效应可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有的负面效应是相对于正面报道的目的而言的。新闻报道力求引导受众向“东” ,但是受众接受后的实际效果却是向“西” ,新闻媒体正面报道的动机与受众的实际接受效果完全背道而驰 ;有的负面效应是相对于社会客观效果而言的 ,就是说由于正面报道存在这样那样的问…  相似文献   

10.
"负面报道"、"负面新闻"的概念始于何时,暂且无从考据;此说与日俱盛却是有目共睹,并且还派生出了"控制负面报道"、"减少负面新闻"等说法.不仅新闻管理部门在说,有关领导在说,就是传媒业界和学界也习惯了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11.
新闻是反映当代社会事件、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重要平台,不同的新闻内容会给社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力。负面新闻是新闻事件组成之一,其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有时不仅仅是正面影响,也可能是负面影响。当负面新闻在报道过程中出现利益因素或其它因素时,其报道方式往往会将真实的新闻内容引导于错误方向,导致社会出现错误舆论,这使得负面新闻的披露从正面引导走向了负面引导,社会的正面形象受到了负面的诱导和影响,最终导致社会风气发生变化。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不仅仅与新闻报道内容有关,与报道方式也有直接关联。对此,为进一步探讨该话题,本文针对负面新闻的社会影响及其报道方式展开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闻界对负面报道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种认为负面报道是负面事实或者负面题材的报道;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新闻报道并不存在正面与负面之分,所有的报道都是为了实现正面的舆论导向,只是在报道效果上有的是正面的有的是负面的。负面新闻报道有以下功能:一是认  相似文献   

13.
要把握好平衡原则。媒体在刊播新闻时不仅要确保新闻真实性,还要注意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要有一个比例的平衡,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同时合理控制负而新闻的数量,才能够客观反映社会现实,不至于引起过度偏激。  相似文献   

14.
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善待社会新闻是报纸特别是党报、专业报改进报道的取向之一,也是新闻报道落实三贴近要求的一个方面。新闻报道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在具体的新闻报道实践中,往往会涉及新闻事件的正面和负面问题。通常认  相似文献   

15.
宣万明 《青年记者》2007,(20):25-26
负面新闻作为正面新闻的对立面,是大众媒介经常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传播内容。任何新闻信息在媒介的传播中,均有正、负两种效果。要将负面新闻的负效果降到最小程度,必须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及正面引导。  相似文献   

16.
正正面报道是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典型经验为主旨,体现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新闻宣传中所占比重最大。可是,在我们日常宣传报道中,有不少、尤其是基层新闻单位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情况:尽管本意是好的,报道对象的成绩和事迹也是不容置疑的,但在正面报道播发后,不但没有产生激励和推动作用,反而使报道对象或受众会感到不满、不快甚至厌倦,结果是正面报道产生了负面作  相似文献   

17.
"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概念来自西方新闻理论,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概念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主观的。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新闻事件是"新近发生的  相似文献   

18.
<正>"负面报道",无论是在读者受众中间,还是在传媒业界之内,都是一个时常会被提及的词汇。负面报道,因其"负面"色彩常常能够引起受众的注意,因此也就更加容易形成社会化传播,进而影响人们的判断。慎重、认真地做好负面报道,是媒体的责任,也是媒体的一项重要工作。摒弃"负面报道"的媒体不是一个好的媒体,更不是一个全面深入地做新闻的媒体。新闻报道的基石是客观现象。客观现象有正面的,也  相似文献   

19.
戴恒曙 《新闻世界》2009,(11):89-90
“负面报道”是通过反映和暴露社会阴暗面,来达到促使公众警醒、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负面报道”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媒体的报道思想、报道角度、报道手法。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记者编辑如果妥当地处理“负面报道”,就能够发挥“负面报道”的正面功能,对公共利益以及社会健康运行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传媒作为社会事件的报道者,履行着社会舆情监督的责任。然而,对于突发性事件,特别是负面事件的报道,如何从正面引导受众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需要认真的探讨。本文从分析媒体在"小悦悦事件"发生后的报道入手,指出做好突发性负面事件舆论引导,不仅要适度适时地报道新闻事件,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适当、切实地保护事件牵涉者隐私权,理性、公开地彰显媒体批判精神,从而正面地引导受众,营造正面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