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论中原文化在赣鄱区域的早期传播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文化不仅是植根于中原地区的地域文化,而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原文化逐渐播迁到原百越民族居住的广大南方地区,并使当地土著文化融合进汉文化圈,其中对赣鄱区域土著越族汉化的影响,经历了秦汉四百多年。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作为我国古代中原文化中心,其饮食文化自古就很发达,尤其是北宋时期,它代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高成就,在我国饮食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近几年来河南省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饮食文化的开发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对河南省饮食文化的现状与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提出河南省饮食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周朝江南地区属于九夷、吴越等族群统治区域,在封疆和征战中,江南被不同文化所左右。中原是周文明的发源地,周代遗存中原地区众多。南方离周文化辐射圈稍远,所以遗存没有中原那么丰富。南方地区拥有的大量土墩墓群,时代与周王朝兴衰吻合,而且随葬品颇多,因此是研究周代中原与南方关系极为重要的资源。土墩墓几乎集中在水土肥美的江南和丘陵起伏的皖南地区。江南地区乃吴越文化腹地,自然受其影响深远。不仅如此,皖南地区土墩墓也受到吴越文化的影响,并且内部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周朝江南地区属于九夷、吴越等族群统治区域,在封疆和征战中,江南被不同文化所左右.中原是周文明的发源地,周代遗存中原地区众多.南方离周文化辐射圈稍远,所以遗存没有中原那么丰富.南方地区拥有的大量土墩墓群,时代与周王朝兴衰吻合,而且随葬品颇多,因此是研究周代中原与南方关系极为重要的资源.土墩墓几乎集中在水土肥美的江南和丘陵起伏的皖南地区.江南地区乃吴越文化腹地,自然受其影响深远.不仅如此,皖南地区土墩墓也受到吴越文化的影响,并且内部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也是人口迁徙的重要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北方及中原地区人民的流徙,使不同地区的人民频繁接触,这为饮食上的交流和融合准备了有利条件。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交流除了物态层面上的交流外,还有精神层面上的交流。通过物态和精神层面的介绍,对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的交流做初步梳理,以期还原这个时期移民推动下的饮食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6.
乳奶及乳制品源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地区,汉代以后逐渐传入中原,其间经历了一个由北而南、自上而下、由贵族而大众的过程。至宋代,由于长时期的民族融合及饮食文化交流,使乳奶及乳制品深入千家万户,无论贵贱贫富都可食用。宋代各种动物乳奶除用作饮料外,更多的是用于各种食品的制作,各种乳制品都受到宋人的广泛欢迎。  相似文献   

7.
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相距遥远,有山河阻隔,但自古以来两地就有着政治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运用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分史前三代、春秋战国和秦汉三个时期,考述岭南与中原地区的政治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互动的状况,发现中原文化对岭南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饮食文化是了解和探究中华民族融合形成的重要途径。饮食文化的民族特性,展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和共性。探讨宋元时期少数民族饮食对中原饮食的影响、中原饮食对少数民族饮食的影响,能对民族交往史的研究、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秦汉江南人口流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少数民族被政府大量迁到江北,中原地区的人口大量流向江南。流向江南的人口分突发式移民和渐进式移民,突发式移民主要是由政府行为或灾荒所致,渐进式移民则与北方中原地区人口密集而资源相对不足有关,当时江南的滨湖地区地广人稀,是吸纳中原移民的主要地区。中原人口流向江南导致江南人口的增加,从长期趋势看,渐进式移民是江南人口增加的主体部分。中原人口流向江南开始了江南的开发,也使中原文化流向江南  相似文献   

10.
曾与北宋王朝对峙,分庭抗礼的大辽王朝,它的统治民族——契丹族,原是我国历史上蒙古地区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北魏时期,在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一带过着游牧的生活。这时候,它大致处于氏族公社制解体的阶段,并与中原文化接触。由于这一时期中原长期的战祸和分裂,以及契丹毗邻强部衰微这些特殊的历史条件,他进入了中原地区,就在这个历史背景上,产生了统一祖国北方地区、雄踞一方的民族英雄人物辽太祖阿保机。  相似文献   

11.
自三代至宋,我国南方长江流域中下游吴楚地区的文化发展大多落后于北方中原地区。然至两宋时期,吴楚地区的文化出现了跨越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学校快速发展,教育兴旺发达,其总体水平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且在全国范围内有明显的示范作用;有品味的学术文化水平高,学者如林,人才众多,大家辈出,名家不胜枚举,许多学人德高望重,为世所范;这里人口的综合素质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代表儒学正统与中心地位以及反映其思想学术文化的发展方向的众多学派也多分布于此;科举中吴楚一带高中进士的数量占据了当时全国录取名额的绝大部分;从与精神文化密切相关的物质文化方面看,这里的发展水平也占有明显的优势;在素质较高的人才分布比例上,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北方一带是由多变少,以吴楚地区为中心的南方地区则是由少变多,且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宋代吴楚地区文化的这种跨越性发展,使得这里成为当时我国的文明昌盛之地,文化发达之区,教育兴旺之所,人才荟萃之乡,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重心在两宋之际已转移至以吴楚文化区为代表的南方地区。但在吴楚地区间,不同区域的文化发展不大平衡。宋代推动这一地区文化跨越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与人口南迁等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2.
泰山地区文化底蕴丰厚,曾数次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中大放异彩。它们是:新石器时期,泰山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是当时全国发展水平最高的文化类型;春秋时期,泰山肥城衡鱼村的左丘明提出和发展了"新民本思想";秦代,泰山南麓的儒家杰出代表人物淳于越敢于坚持孔孟的朴素联邦制政治主张并曾影响了秦始皇的全国思想文化政策;隋唐时期,泰山地区佛教大繁荣;宋代,泰山的书院文化开启了宋明理学;元代,泰山地区曾是当时全国性杂剧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3.
宋代两淮地区商业呈发展趋势 ,且具有明显的两个特点 :其一 ,北宋时与漕运和茶、盐的销售紧密相关 ;其二 ,南宋时与互市及战备物资的运输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中之所以出现了一批性格各异、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宋辽金元时期 ,北方民族不断入主中原 ,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造成的 ,北方民族的民俗风气尤其是婚俗观、妇女观等对中原传统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冲击了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 ,从而塑造出新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5.
对被认为有罪、错的状元实施处罚,明代最为残酷,唐代次之;最为宽容的是宋代,清代次之;五代中原地区、辽、金、元等各朝从有限的相关资料看,处于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16.
该文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分析目前河南省土地流转工作的突出问题,探索以优化土地流转环境,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为载体的对策,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书院制度建立于宋代,历经元、明、清三代,不断完善、发展。贵德河阴书院是应政治需要,于清中叶建立起来的。清中叶时期,国力的强盛也为河阴书院的兴建创造了经济条件,并为贵德地区的教育带来一线生机。河阴书院的繁荣给当地的民族文化带来冲击,并使民族文化在与中原文化冲突中相融合,进而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8.
宋金鼎革之际 ,战祸连绵 ,中原板荡 ,宋高宗甫即位便仓皇南逃 ,中原士民随驾南迁者甚多。不少人辗转流徙 ,迁至浙江、江西、广东等地 ,后来便定居在那里。大批中原士民南迁 ,将中原地区的文化传播到了江南。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 ,南迁的中原士民卜居于此者最多。在饮食、民俗、说唱艺术等方面受汴京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9.
巴人的青铜文化自夏商时期开始萌芽,历经西周到春秋时期的逐步发展,直到战国及两汉时期才进入其兴盛时期。与中原地区相比,其时代较晚、规模较小,是巴族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族习性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