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畅谈语文     
一、语文的流变清朝末年废科举、兴"新学"之后,产生了一门叫做"国文"的功课;教的是文言文,中学、小学都读文言,作文也写文言。五四运动发起了白话文学、白话文和国语(相当于现在说的普通话)运动。在这个运动的推动下,上世纪20年代初,小学"国文"改称"国语",侧重白话文,提倡教学内容要接近儿童的实际语言(尤其是在低年级);小学仍称"国文",读和写仍然侧重文言文,但是  相似文献   

2.
清末废科举、兴“新学”时,国家意识抬头,把官话改称国语。学校有一门功课叫“国文”,教的是文言文,1919年“五四”运动提出文体改革,废文言,用  相似文献   

3.
<正>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文化领域掀起白话文运动,文学语体发生了转型,精英的文言文逐步被大众的白话文所替代。在文化思潮冲击下,当时的国语教学乃至国文教学纷纷淡化文言文,转向语体文。特别是小学教科书,以白话文居多,教材选文的风格日趋单一化。为了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域,我校的"大教材"拓展力求  相似文献   

4.
追溯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并非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留洋博士引进的“舶来品”,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厚实的土壤之中,与中国的古老文明和传统教育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从孔子开始延续数千年的经学教育到语文教学单独设科(中国文学,简称“国文”),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国文、国语),到建国后经历革命“改造”的语文,再到强调言语、  相似文献   

5.
“语文”一词的历史并不长。1905年,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我国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称之为“国文”课。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中学仍设国文课,但白话文的比重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的根本改革,大约要上溯到本世纪初,从清末到五四运动这一段时期。改革的主要标志,在学制上,是罢科举,语文单独设科;在教学内容上,是语体文代替了文言文。1903年,清廷颁布《考务纲要》,语文单独设科。1905年,清廷下谕废除科举。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将小学“国文”改为“国语”,全部采用白话。随后,白话文也逐步进入了中学的国文教材。  相似文献   

7.
五四白话文运动与国语运动的合流,将中小学国文教育推向了现代转型的轨道。此间,最富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莫过于1920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改"国文"为"国语"。当时教育部训令全国各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什么?如何认识和把握语文的本质?在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人们各有仁智之见,对它作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经学、诗学、文学、哲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相融的综合体,并没有明确的学科概念。自1903年清朝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时起,语文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才正式出现在我国教育史上,当时称之为“中国文学”,意即文章之学。1906年又改称为“国文”,因为五四运动后白话文(语体文)进入语文教材,小学称“国语”,中学仍称“国文”。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编辑语文教材时,根…  相似文献   

9.
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教授历代古文的科目是本国课程,当时称其为"国文"课。五四运动爆发,提倡使用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因此国文课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小学里,"国文"改设为"国语"课程,教材选用的内容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  相似文献   

10.
追溯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并非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留洋博士引进的“舶来品”,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厚实的土壤之中,与中国的古老文明和传统教育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从孔子开始延续数千年的经学教育到语文教学单独设科(中国文学,简称“国文”),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国文、国语),到建国后经历革命“改造”的语文,再到强调言语、语感教学或者说培养语文素质的语文,其中变化的过程,可以说是“综合———分科——综合”的过程,这种变化既是语文教学适应文化变迁的结果,也是语文教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下面将就此…  相似文献   

11.
周绍斌 《学子》2004,(8):46-46
“语文”一词是解放后才有的。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我国开始兴办“新学”。当时的课程、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只有语文一科所授的仍是古文,当时称“国文”。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文化界大力提倡白话文,“国文”课受到冲击,于是小学开始改设“国语”课,所用的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文章都是白话短文、儿歌、故事等。中学仍开设“国文”课,但白话文的比重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等新文学作家的白话作品。30年代后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等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教材,后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被迫中止。1949…  相似文献   

12.
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批判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有力地促进了中学国文教育内容的革新。从1920-1931年《学生杂志》发表的国文教育方面的论文和学生发表的文学作品来看,文学革命对中学国文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学国文的价值界定在注重运用文学教育对思想启迪的同时转向注重国文教学实用价值,注重培养学生满足工作和生活所需的读写能力;国文教育中白话文开始冲击文言文的主导地位,文学革命影响下的《学生杂志》,不再以传统文言文作品为主要学习材料,而是借助时文新语引导中学生阅读新文学,接受新思想;文学革命后新文学作品的大量涌现和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学生新文学的阅读和创作。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门学科的性质问题都是对该学科进行系统研究的首要问题,语文课程也不便外。自1949年由“国文”“国语”改称“语文”以来,人们对语文性质的研究就随之展开,但又一直存有争议。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1997年11月《北京文学》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什么?张志公先生1979年在《说“语文”》一文中,对此曾专门作过说明:“关于原来的‘国语’和‘国文’,经过研究,认为小学和中学都应以学习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学一点文言文;至于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根据这样的看法,按照叶圣陶先生的建议,‘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以生活世界为基础,以“言”“意”互转为内容,以获得智慧为目的,是一门学科特色浓厚的课程:那么,语文具有哪些内涵呢?本文试加探讨。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取得了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正式书面语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民国白话文教科书功不可没。它不仅从制度上确立了白话这一话语形式在教育领域的合法地位,更重要的在于奠定了白话的话语"霸权"地位,作为传播现代白话文的重要工具,它以自身独特的优势,不仅加快了国语的传播速度,扩大了国语的传播范围,而且也逐步规范了国语。  相似文献   

16.
接上期)三、实行国语教学之后的小学国文教学方法实行国语教学之后的小学国文教学法,这种说法看似自相矛盾,实际则不然。自从1920年教育部下令将初等小学国文改为国语,国语教学的声音一时间响彻全国,但这并非意味着小学国文教学的终止。虽然教育部的法令频频下发,报刊也极力宣传,然而小学文言文教学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方面,有些学校继续使用多年前的国文教科书,例如商务印书馆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中华书局的《新式国文教科书》等,与这些文言教科书配套的教案或教授法也继续印刷发行,但是,与这些教科书配套的、…  相似文献   

17.
清末废科举,兴“新学”时,有一门功课叫“国”.教的是言。“五四”运动以后,白话兴起,小学“国”改称“国语”,侧重于白话,提倡教学接近群众实用语言;中学仍称“国”,侧重言,但加入一定白话。1949年  相似文献   

18.
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中期 ,我国语文教育界曾经进行过一次关于“抢救国文”问题的论争。这次论争的前奏是“关于中学生国文程度”的讨论 ,尾声则归结到了文言文和白话文教学的关系问题 ,前后延续了近10年之久。这次论争 ,涉及到了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任务、选材内容、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等一系列的问题 ,在社会上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早在30年代前期 ,关于“中学生国文程度”的问题就曾经讨论过。抗战开始以后 ,时局动乱 ,学校教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教育质量当然不会很高了。就在这种情况下 ,“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又成为一些人摇…  相似文献   

19.
近百年来,语文教学经历从经学到单独设科的国文、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到1949年革命语境中的"语文"、再到言语(语感)教学的种种变化,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目的从侧重"思想教育"向侧重"言语能力培养"的变化,思想教育也从语文教学目的变为附带功能.这种变化所具有的曲折过程,是与文化现代化变迁的曲折历程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语文这一学科 ,概念素有分歧。或曰语言文学 ,乃至语言文章、文化 ,白话文和文言文 ,口头语与书面语等等。一门学科的性质、概念必须明确 ,否则 ,对它的一切领域和其他有无问题 ,将是一片模糊。性质依赖于概念表述 ,概念用以概括性质。只有明确概念 ,才能明确性质。从而获取该学科的本质认识 ,寻求其规律 ,采用科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语文名称从解放初开始起用 ,其前 ,小学称“国语” ,中学叫“国文” ,194 9年以后 ,才统称“语文”。历次《大纲》和一些语文研究工作者 ,对中学语文性质的认定提法亦有不同。诸如 ,基础工具课、从事学习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