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文中“红”本为粉红色、浅红色。《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家居所穿的,相对于朝服、礼服而言。)古人认为“红”是一种不庄重、不正当的颜色,所以叫“间色”。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间色屏于红紫。”(把粉红、紫色这些不正的颜色除掉。)“红”表示大红,则为后起义。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大量出现的颜色词使得这部巨著具有了独特的美学价值,其中“红”系颜色词作为分化最为细致的词群,其所体现的颜色范畴与构词方式十分多样。文章拟将“红”系颜色词分为修饰服饰·织物、自然物·器物·建筑、人体三类,通过分析崔溶澈、高旼喜《红楼梦》韩译本中的“红”系颜色词翻译,探究译者在翻译时使用的翻译策略,指出误译之处并提出修改方案,或对《红楼梦》韩译本的修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一句话是“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对于“备”字,《汉书·司马迁传》的颜师古注,《文选》的李善注都没有加以解释。近人有的把“备行伍”解释为“备数於行伍之中”,大概就是充数的意思吧。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於义未安。“备行伍”的备,应该解释为服,“备行伍”就是“服兵役”。试论于下。首先,备与服是同音通用的。(?)字甲骨文作(?),象矢在器中之形,后来演变成形声字,就是箙字,《周礼·司弓矢》:“中秋献矢箙”。郑玄注:“箙,盛矢器也”。箙亦作服,《诗·小雅·采薇》“象弭鱼服”。郑笺:“服,矢服也。”鱼服即毛公鼎铭文“簟(?)鱼(?)”之鱼(?),由此可知(?)和服是通用的,(?)和箙是古今字。(?)的本义是一种盛矢的工具,所以《说文·三卷下·用部》说:(?),具也。” (?)在经典中皆作备,而与服通用。《史记·赵世家》:“今猗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战国策·赵策》中的这段  相似文献   

4.
上海电视台《智力大冲浪》节日的女主持人一次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汉语托福”测验时,竟将“女红”读为noh6ng。 “红”有两个读者。读h6ng时,是指一种颜色,也可指喜庆的事,“红”可象征革命、进步,又可指人得宠、成名等等;读g石ng时,“红”字通“工”,指的是纺织、缝纫等手工劳动。古代从事纺织、缝纫的妇女称作红(g石ng)女;而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便称作女红。女主持人自然不该将“女红”读作n凸h6ng。应该读成nog6ng。 (摘自《咬文嚼字》)此“红”非那“红”@宋岚~~…  相似文献   

5.
“青”一般可以指三种颜色。一指绿色。如《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李白《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二指蓝色。如《苟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三指黑色。如《书·禹贡》:“厥土青黎。”孔颖达疏引王肃曰:“青,黑色。”  相似文献   

6.
“青春”一词,现泛指青年时期;但在古代,它的本义却是指春季。《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即春季降临,万物复苏,呈现勃勃生机。但“青春”的“青”字,不是一般的颜色词,而是蕴含着文化因素的。我国古代,我们的祖先发明了五行说。所谓五行,即金、木、水、  相似文献   

7.
《〈论语〉六则》中“有朋自远方来”的“朋”字,《教师教学用书》释为:“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笔者对此释义稍有歧见,作粗浅证释如下。“朋”指是“同门”。《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曰联朋...  相似文献   

8.
导言《论语·乡党篇》,据说集中记载孔子的日常生活,从一个侧面反映孔子的为人。除开末章“色斯举矣”前辈学者疑有阙文以外,全篇各章从来没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但是,《乡党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同《论语》其他各篇对照,龃龉之处很多。举例如下:《乡党篇》记载:〈1〉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2〉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3〉缁衣,羔裘;素衣,(?)袭;黄衣,狐裘。〈4〉亵裘长,短右袂。  相似文献   

9.
九族,始见于《书·尧典》:“以亲九族.”孔传:“以睦高祖,玄孙之亲.”指的是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这是同姓亲族.明、清刑律服制图,均以高祖至玄孙为同宗亲族的范围.古代一人  相似文献   

10.
查贵刊三期所载《文义之间》一文中说:“文言的文义之间,必须注意的是与现代普通话不同的情况,因而有两种情况,由于不容易出错,我们就可以看作无关紧要。……一种是古今词义没有变化的,如‘水’‘火’‘嫁’‘娶’‘红’‘黄’之类,既然词义没有变化,望文生义也就可以通行无阻了”(着重点系我所加) 这里面把“红”字算作古今词义没有变化的词,我是不能苟同的。理由有二: 古文的“红”和现代汉语的“红”虽然都可表示颜色,但所指颜色的轻重不同。古汉语的“红”专指粉红、浅红、桃红;现代汉语的“红”可以泛指一切红颜色。再说清楚一点,古汉语的“红”字的概念的外延小,现代汉语的“红”字外延大。在古汉语中,表示今天所说的“红”的概念的字,是“赤”、“丹”、“朱”;只是在唐朝以后,有时才用红泛指一般的红颜色。所以,古代以至近代,把红旗叫“赤旗”“赤帜”,把红心叫“赤心”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归去来兮辞》中有“复驾言兮焉求”一句,注释为:“还要驾车出去探求什么呢?驾言,指出游。”既然“驾言”指出游,串讲怎么变成“驾车出去”了呢? “驾言”语出《诗经》,如《邶风·泉水》:“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这里是驾车出游。《卫风·竹竿》:“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此处为划船出游。所以《管锥编·毛诗正义·泉水》云:“操舟曰‘驾’,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即此‘驾’:御车亦曰‘驾’,苏轼《日日出东门》‘步寻东城游,……驾言写我忧’,乃此‘驾’,故为章惇所纠,而以‘尻  相似文献   

12.
“物”这个词原意为“杂色牛”,如“三十维物,尔牲则具。”(《诗经·小雅·无羊》);后泛指“万物”,“事物”,《列子·黄帝》中讲:“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也可指环境、外物等,如“自其不变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第八课,选李煜词《虞美人》一首。课本为其中“朱颜”一词作注云:“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笔者以为,此解实在牵强,有悖词脉词旨。其理由如下:一、查《古代汉语词典》(陈复华主编,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朱颜”一词的解释是:“青春红润的面容。泛指女子的容貌”。“红颜”一词的解释是:“①年轻人红润的颜色。②指青年时代。③喻女子艳丽的容貌。④指美女。”苏轼《纵笔三首》诗之一:“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词:“闲时又来镜里,…  相似文献   

14.
《历史学习》2005,(12):21-21
公孙龙是战国时名家的代表人物,他最有名的名辩命题是“白马非马”论。他说:“马是指马的形状,白是指马的颜色,颜色既然不等于形状,所以白马也就不等于马。”他怕别人还不明白,又举例说:“‘买马’,当然买什么马都可以,不拘黄马、黑马。‘买白马’,那就不同了,非买白马不可,可见白马非马。”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是白马之非马,审矣。———《公孙龙子·白马论》“白马非马”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阿 Q 正传》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蓬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其中的“河埠头”是什么意思?据《篇海类编·地理类·土部》:“埠,见《大明律》,官牙埠头,船埠头。谓主舶客商买卖货物也。”《正字通·土部》释日:“埠,舶船埠头。《通雅》曰:埠头,水濒也。”因此,“埠”指停船的码头。而在宋朝以前,“埠””都被写作“步”。清翟灏《通俗编·地理》:  相似文献   

16.
近读1993年7期《语文知识》刊黄德灿《子曰·诗曰·书曰》一文有云:“在读古文时,‘子曰……’句明确告诉我们:‘子’的本义是‘老师’,约定俗成,特指孔子。”笔者认为此说有误。因为:一、“子”的本义并非指“老师”“子”是一个象形字,《说文》释为:“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并引李阳冰语:“子在襁褓中,足併也。”《说文》所收“子”的  相似文献   

17.
1.贵族,当官的人。《孟子·腾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野人:统治阶级污蔑劳动人民的称呼)《诗经·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君子”即贵族统治阶级。2.君主。《孟子三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施“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3.道德高尚的人。《庄子·山木篇》“: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如鳢”;“正人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其中的“君子”都是指品德高尚的人。4.有才德的男子。《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文静美丽的姑娘,…  相似文献   

18.
说“得”     
得,会意字,甲骨文的“得”字由“又”和“贝”组合而成,表示用手拿贝,意指有所收获。《玉篇。彳部》:“得,获也。”后来“导”加彳旁,表示行走时有所得。《说文》:“得,行有所得也。”可见,“得”的本义是“得到”、“取得”、“获得”。如《易·乾》:“知得而不知丧。”《诗经·周南·关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相似文献   

19.
诗词用“刘郎”故实,大抵有三: 一,指汉武帝刘彻。刘彻好神仙,然终无所遇,死葬茂陵。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二,指汉刘邦。辛弃疾《破阵子·为范南伯寿……》:“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掷地”一句是用“鸿门宴”故事,见《史记·项羽本纪》,即刘邦逃离宴会后,托张良代献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第六册《陌上桑》一诗,“脱帽著帩头”的注释是:“把帽子脱下,只戴着纱巾。古代男子戴帽,先用头巾把发束好,然后戴帽。著,戴。帩头,包头的纱巾。”一些评注家也有类似分析:“脱下帽子戴上帩头,在罗敷面前故意显示”(人民文学出版社《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脱下帽子整理发巾,用故意做作的举动来炫耀自己”(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其实,以“著”释“戴”及上述对诗意的分析,都未必正确《礼记·冠义》云:“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这是说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是成人之礼的开始,是嘉礼中最重要的。认为“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上升到了、“人之所以为人者”的地位。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乏重冠的记载,如邹忌的“朝服衣冠”,侯生的“摄敝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