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创新是专属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是人的发展和超越的本质特性。产品创新、行为创新、观念创新构成了创新系统的结构。从功能上看,创新不仅对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人格的形成及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2.
让国家教育电视资源在教育创新事业中发挥应有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江泽民总书记站在历史的高度反复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大力加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3.
党的科教兴国创新理论,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与时俱进,从民族、国家再次实现腾飞的战略高度着眼,深入分析当代科技、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对当今世界社会发展规律深层次揭示的基础上创立的.“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因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所开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本身就是创新,本分析了创新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是改革开放的动力,创新思堆要立足于研究析情况、解决新问题,指出了中华民族腾飞的过程就是努力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动力。同时创新教育也是教育发展的动力。发展创新教育必须加强职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培养教师的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要树立教师全新教育观念,要加强教师的学习和更新知识,促进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创新意识是一利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不满足现状和已有成果的意识,这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原始动力.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产生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8.
论新时期创新教育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在创新中发展的。在知识经济到来之际,为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必须在目前的教育改革中,从教育思想和观念、课程内容、教师素质、教育方法以及教学体制等若干要素着手,加大教育创新力度,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们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方法和技能。  相似文献   

10.
辩证思维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哲学基础、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动力、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主要方法,在邪小平理论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道德认识是道德主体心理三大因素之一,它是由道德感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智慧等环节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道德蜕化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三大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道德认识能够判断善恶是非,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据,它会对道德内外化过程中的道德蜕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事实分析可以揭示出现行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道德要求的无条件性与学生道德行为发生的有条件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在紧张,调整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可以使之具有一定的张力与真正的合理性,从而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发挥有效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小说是一种与伦理、道德问题关系最为密切的文学样式。小说所叙之事既包含人物的道德反应,也反映着作者的道德立场与伦理态度。论文批评了小说道德修辞中的道德冷漠与道德狂热病象,认为小说家在展开叙事的时候,应该有自觉的修辞意识,以求对读者的精神生活发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海 《教育学报》2007,3(4):69-76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并且,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15.
真实的道德生活与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所回归的应是学生真实而非虚妄的道德生活。当前的道德教育之所以没有真正实现“回归生活”,就在于它没有回归真正的生活——学生的真实道德生活。真实的道德生活所体现的是真确的道德事件,所引发的是真正的道德冲突,所达致的是真情的道德体验。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应以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为根基,选择并运用真确的道德事件,以诱发学生切己的道德价值冲突,唤起其真情实意的道德需要与情感。  相似文献   

16.
温寒江 《中国德育》2007,2(4):13-15,26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同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发展思维,尤其是发展形象思维,对于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当今不容乐观的学校德育现状,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和掌握以思维启发学生的方法,使德育走入学生心中。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智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性的精神危机以及中国当代德育的实质性低迷,使得每一个关心人类命运、关注人类前途的人在审视现实与未来时不得不认真思考道德问题。这里我们从道德接受主体的道德智慧入手,再从道德智慧切入道德, 探索道德教育中如何通过培养提高道德智慧来高扬人的主体性,引导个体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体悟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并塑造完美的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公民道德理论不断创新,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体系逐步形成,模范人物不断涌现,公民道德建设经验日益丰富。但是也面临道德多元化和"西化"等挑战,尤其是我国公民道德还存在着社会诚信缺失和精英人物道德自律薄弱等问题。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公民道德建设思想政治保证,建立健全道德激励和道德约束机制是其制度保障,大力推广志愿者活动,实现志愿服务制度化和常态化是其着力点。  相似文献   

19.
The years since Kohlberg's death have marked a pivotal stage in moral psychology. The field is addressing a number of critical questions and pursuing new themes and approaches as it continues to (re)define itself in the course of its ow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a brief overview of some of these emerging them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traditional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moral socialization. In particular, it highlights changing conceptions of the moral person and raises questions about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changes for the role of reason in contemporary moral psychology.  相似文献   

20.
反思我国目前高校道德教育的现状,发现它在一定意义上已远离现实生活,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才是建构德育大厦的基石。道德教育只有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才具有无限生命力。因此,德育只有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才能切实地提高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