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省长株潭城市群正在进行国家"两型社会"试验,省内"3加5模式"也未包括郴州在内.这对郴州拳说既是挑战,也是加快发展的契机.实现"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离不开"两型"社会的发展."两城"建设的主要途径是科学跨越,建设"两型"城市是题中应有之义;"两城"建设的重要目的是打造宜居城市,做好"两型"城市规划是前提条件;"两城"建设的提质延伸是创建文明城市,营造"两型"社会生活是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2.
湖南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在发挥正规金融主要支持作用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民间资金。民间金融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起着重要支持作用。实现民间金融法制化是发挥其支持功能关键。湖南应通过地方立法形式,承认民间金融正当法律地位,并构建引导民间金融支持"两型社会"建设法制体系,以规范民间金融发展和充分发挥其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支持功能。  相似文献   

3.
湖南"两型社会"的建设为邵阳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作为经济欠发达的邵阳市,如何在"两型社会"建设的伟大战略中,抢抓机遇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科学决策、快速转型,形成自己独特的产业发展战略。文章在深入分析"两型社会"建设对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邵阳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邵阳产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及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两型城市创建作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重要载体,加强其机制创新成为加快两型社会建设进程的重要手段。将传统的社会组织创新机制,以社会企业的形式融入到两型城市和社会建设中去,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实践发展的必然。社会企业融入两型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市场等多种手段,以"建立政府与社会企业在‘两型’社会建设方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导向,整合社会各方离散力量,转变社会组织经营机制,加强对社会组织经营活动监管,对于符合社会企业资质的社会组织给予政策扶持,重点扶持社会效益大的创业型社会企业,引导某些非赢利组织转为社会企业和鼓励商业企业衍生发展社会企业或者联手社会企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两型社会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型社会"具有生态文明的根本属性和内在特征,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社会模式。工业文明时代发展起来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对"两型社会"的建设水平作出科学评价,伴随着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工业文明时代的社会评价指标也将逐步被改进、被生态化。"两型社会"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将成为符合评价"两型社会"的生态文明实质的发展必然性的科学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湖湘文化是长株潭"两型"社会的特色和灵魂,必须用湖湘文化引领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湖湘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与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内涵一脉相承;湖湘文化"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与长株潭"两型"社会的主题息息相通;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艰巨性呼唤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实干精神;湖湘文化"海纳百川"的融合精神是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的方法和途径;湖湘文化"通筹"、"扼要"相结合的全局重点论对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是环境、社会和发展问题也日益凸显,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两型社会"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有着共同的产生背景,共同的理论基础,笔者认为两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并共同促进。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要求,企业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必然促进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使企业化社会责任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促进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迎来了新一轮重大战略机遇.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本文将从提升长株潭"两型社会"高职教育水平和促进长株潭区域经济建设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为政府及教育决策部门在"两型社会"建设决策工作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两型社会"建设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具体应用。"两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目标必然影响"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与速度,政府必须选择相应的政策进行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10.
"两型社会"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所提出的新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论述了"两型社会"的内涵,探析了"两型社会"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对策与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成人教育自身的特点与学习型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要加快发展成人教育,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要在对学习型社会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建设学习型社会对继续教育发展的要求与影响,分析制约当前继续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学习型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各级人民政府下大力整顿食品流通市场,食品卫生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建立一种长效、有力的管理和监督保障机制,成为关注的焦点,学校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场所,学生的健康是头等大事,因此,学校对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必须警钟长鸣.  相似文献   

14.
小康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以人为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概括与总结,是新的历史时期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以和谐为特征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以人为本,既体现了我们党正视现实的智慧和勇气,又顺应了社会发展,是以和谐为特征的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5.
孙培 《鸡西大学学报》2008,8(6):134-136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旅游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拟运用接受美学理论,通过对旅游英语广告语的成功案例分析来阐明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告的宣传;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旅游业才能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对人的思考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力量对社会乃至世界发展都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和拓展。从新的理论视角从立足个人、放眼世界和面向未来三个层面对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进行了阐释,探讨了以人为本对当今世界发展的现实启迪,说明现实的以人为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继承和发展,从而提升"以人为本"思想的价值意义,更好地将其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实现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变了我国高校由国家直接管理,政府统一办学的单一形式,提倡政府办、社会办、企业办、集资办等多种办学形式。但是,目前中国高校经营非市场化,会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中的高等教育市场化观点及影响给我们以启发。  相似文献   

18.
反思传统师德典型的价值取向——追求奉献与牺牲,即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结合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以人为本,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结合新时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确立新时期师德典型的价值取向——追求和谐与发展,即自我成长,引导学生,师生共进。  相似文献   

19.
做好宗教界和信教群众的工作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宗教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要求,是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基本前提。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把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上来。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differential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in two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since 1989. In current discourse, the market‐oriented model of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has established itself as an anchor point towards which systems are gradually converging. At the same time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in particular the EU and OECD, are promoting the use of market‐oriented instrument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massification, the knowledge society and the transforming role of the state. As a result, Romania has shrugged off its historical pattern of state‐centred governance and control and rapidly converged on the market‐oriented model. The Czech Republic, however, has resisted trends towards marketisation and clung to its historically anchored model. The analysis aims to offer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based o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and organisational isomorphism for the divergent development of these two countries despite similar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and their tight integration into the Bologna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