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代表作《道连·格雷的画像》既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关于艺术和人生的寓言。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巧妙地反映出世俗生活与艺术之间的激烈对抗,主人公道连悲剧性的结局则寓意艺术的胜利。在王尔德"艺术至上"的前提下,这部作品所反映出的唯美主义并非无视道德。相反,《画像》一书正是通过艺术的手法完成了它的道德诉求。  相似文献   

2.
《道连·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本人及其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主人翁道连·格雷俊美的外表和丑恶灵魂的矛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文中的情节,我们能够剖析出王尔德关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道德,艺术与人生的艺术思想,尤其是外在美与丑恶灵魂的矛盾性,这也许是王尔德及其艺术思想影响深远的原因所在,也是这部小说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哥特式的角度,解读《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人物与意向描写,体现王尔德的唯美的艺术主张。  相似文献   

4.
运用伦理学分析法对王尔德的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进行解读,梳理出王尔德自成体系的伦理观即唯美主义道德观和人道主义道德观的融合,进而从伦理观的角度解释主人翁道连.葛雷死亡的原因,并探究其死亡的意义。从而说明王尔德这位"臭名昭著的"浪荡子其实是有着坚定的道德立场的,他的作品不仅符合19世纪文学的总体特点,即关注道德问题和表现道德主题,同时他的双重道德立场也使得作品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王尔德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描写了人类自我身份主体建构中的多重困境:自我身份建构中的认同缺失、主体认同分裂、身份分裂以及失败的自我异化给主体带来的伤害和毁灭。从拉康的镜像理论来看,小说以画像等镜像形象为载体,描写了主体自我建构过程中他者与自我的争斗和角力以及自我异化的过程。通过这部小说,王尔德表达了自己在自我身份建构中的困境和焦虑,展现了他复杂的心理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6.
石亿 《文教资料》2013,(3):19-20
在《道连·葛雷的画像》中,王尔德"有些想把自己暴露在世界面前的愿望",王尔德也毫不讳言地说:"贝泽尔·霍尔渥德是我心中的我;亨利勋爵是世人眼里的我;道连是我想要——也许,在别的时代——成为的我。(Basil Hallward is what I think I am;Lord Henry what the world thinks me;Dorian what I would like to be in other ages,perhaps·)"而且王尔德更主张"艺术是艺术家个人主观感性的想象物",所以在《道连·格雷画像》中,人们不难找到王尔德的影子,本文简要分析在小说中象征王尔德的自我、本我、超我。  相似文献   

7.
《道连·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它问世以后,许多当代评论家对它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一部不道德的作品,甚至有人斥之为有毒之作,但是也有许多评论家认为它有着道德的内涵。近年以来,随着对王尔德研究的深入,随着作者的影子在小说中的淡化,对它进行重读已势在必行。本文应用后结构主义的修辞和互文性阅读策略,从小说的象征、王尔德的真实观、自我观和面具观等方面重读《道连格雷的画像》,揭示小说意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五四前后,在新文学阵营里,对王尔德作品的译介曾形成一股热潮。郁达夫是最早将王尔德介绍给中国读者的作家之一,他不仅翻译了王尔德的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而且还翻译了王尔德为这部小说所写的《自序》。与此同时,王尔德对于“美”的执着追求,他的非功利主义和非道德主义的文艺观,以及他对表现颓废、堕落等带有“恶之美”色彩的生活的偏爱,都在郁达夫创作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相似文献   

9.
唯美主义大师奥斯卡·王尔德与美丽少男道格拉斯之间的古希腊式爱情一直被评论家浅尝辄止。试图立足文本,从王尔德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入手,分析他对古希腊式爱情的认同与追求,并找出小说与王尔德生活实践的关系,以从另一方面说明王尔德对其唯美主义美学思想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0.
张丽娅 《文教资料》2020,(4):35-36,56
作为王尔德的唯一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深受诸多译者的喜爱,成为译介的重点。笔者审视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的两个中译本,结合接受理论,探讨其在中国不同时期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的《会饮篇》阐述了什么是爱,而爱的作用能否发挥出来取决于爱者(lover)以及被爱者(loved)。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画像》之所以是一个悲剧,主要是爱被束缚了,爱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得以体现。文章以《会饮篇》中的颂辞为论点,结合小说《道连·格雷画像》中的三组主要人物关系,分别对其中的lover以及loved的"缺陷"进行分析,剖析束缚爱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一贯蔑视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传统,反对只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的创作方式,其代表作《道 林·格雷的画像》在19世纪90年代上半期曾风靡一时,标志着王尔德写作生涯的转折.该小说无论是从叙事还是从哲理等各方面都体现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念,融入了他对生活、艺术、道德的诸多看法,是王尔德的一次重要的美学实验.  相似文献   

13.
王尔德的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以其奇特的构思、机智的语言和巧妙的象征及隐喻表达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追求.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有明显的象征意义.亨利勋爵是当时维多利亚时期伪道德的解读者.主人公道连·格雷依据其诱导躬身实践他的教条,是现实生活的代表也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丑的揭露.画像是艺术家贝泽尔关于美的理想即艺术,它曾被现实不断篡改,生活与艺术一度交换了位置,最终的"逆转"表达的是作者的美战胜丑、艺术战胜生活的理想.  相似文献   

14.
唯美主义一直以来因其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而受人诟病,这种矛盾根深于其理论,发展于其实践。而归根结底,这种矛盾不是由于作者思想缺乏逻辑,而是其对所处时代变迁的不自觉的反映。《道连·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一部表现唯美理念的小说,书中三个人物皆为唯美主义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象征和体现,王尔德通过这三者的关系纠葛展现出他自身对这种矛盾的无意识的焦虑。  相似文献   

15.
王尔德(1854—1900)是19世纪末英国美学运动的领军人物,英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家。他坚持艺术与道德的分离,认为"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艺术必须能愉悦读者。在1891年《道林·格雷的画像》一书中,王尔德哲理与唯美的糅合呼应得到了极好的体现。本文旨在从跨学科的角度解读《道林·格雷的画像》,探求作品中的快乐至上、悖论、理性主义、自我陶醉和时髦癖等倾向。从历史的角度,本文考察了王尔德对唯美哲学的继承与发展,论证了法国颓废派、德国古典哲学和东方的道教等对其的影响。本文的目的在于,消融《道林·格雷的画像》及王尔德自身的争议性,从哲学与美学的辩证关系入手,阐明王尔德的人生观、审美观和道德观是如何在其艺术思想和写作中潜移默化的。  相似文献   

16.
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和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被认为是其唯美主义的代表作。这两部作品中人性与神性的紧张冲突与对立,折射出作家隐藏于写作背后的宗教信仰困惑与焦虑:一方面,作为唯美主义者,王尔德向往古希腊文化中肉体的崇拜与感官享受;另一方面,他又对基督文化中强大的宗教道德力量深感恐惧。而王尔德对这两部作品结局的处理则表明,他最终抛弃了对希腊多神教的信仰,转向了公正、悲悯、宽容的耶稣基督以寻求救赎。  相似文献   

17.
首先从主客观因素来简要分析奥斯卡·王尔德在其代表作《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批判思想的成因;其次,通过两条线索分析了王尔德批判思想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8.
《道连.葛雷的画像》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的集大成之作,小说以道连人格分裂为主线,两外两个人物亨利和巴西尔穿插其中,推动情节的发展。三个人物分别代表着王尔德的三个自我,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反映了王尔德对于生活、艺术之间关系的思考,二者关系所呈现的线性变化反映了王尔德内心中一度对其所笃信的唯美主义思想的背离。  相似文献   

19.
拉康关于自我建构的精神分析理论拓展了文学批评的视野。王尔德在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童话《西班牙公主的生日》和《少年国王》中较好地体现了"镜像"这一自我建构的主题。这些心理学主题的作品凸显了王尔德创作理念及创作技巧的超前性。  相似文献   

20.
自我与镜像:"80后"作家的文化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一部富有深刻寓意的作品。在小说中,道林·格雷因为画像而发现了自身惊人的美貌继而陷入疯狂的自恋中,同时他意识到画像能用光鲜的外表掩盖人道德和灵魂的丑恶,于是格雷在画像的麻痹下一步步走向迷失和堕落。文中的“画像”有着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