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超 《考试周刊》2010,(56):167-167
时下,校园里出现了一种“怪现象”:许多学生陶醉于一些历史类书籍,如《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等;痴迷于一些历史影视剧,如《三国》、《赤壁》等。可真正到了历史课上他们却无精打采,课堂气氛沉闷,以至于出现厌学情绪。许多学生直言不讳:“我喜欢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  相似文献   

2.
“却”字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篇课文中一共出现48次,出现频率较高,意义比较复杂。教材编者仅在其中的三个地方加了注,其余的都没有加注。可是,没有加注的地方并非都是理解上不会发生困难的。笔者试着把这些“却”字的用法作了一番归纳,现在把情况写在下边,以就正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同行们。“却”字在这几篇课文中的用法大致可分为十二项。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虚词“却”词义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虚词“却”词义探杨载武《西游记》中“却”的使用极其频繁,除少量为实同意义的“却”外,其余均为虚同意义的“却”,出现频率很高。其用法灵活,其意义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彼此间出现或大或小的差异。这些不同的用法,意义以及出现频率之高,在元明以前及...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作者的家乡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金瓶梅》中酒描写的争议,已成为“金学”研究中一桩不小的公案。但以往的论者大多着眼于“金华酒”,而出现在《金瓶梅》中的其他多种酒则鲜见论及。本文通过对《金瓶梅》中大量出现的绍兴酒的考量,得出如下结论一、《金瓶梅》的作者确实是以既有的生活视野为基础从事创作的,但却故意将家乡的地名回避了;二、这一做法正符合作者隐姓埋名遁迹于世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5.
关于“夫子”,一般都认为是古代对老师的敬称,这种解释虽无大错却欠准确。例如《论语》,共有39处出现“夫子”一词,其中31处是孔子学生称呼孔子的。但要真正弄清“夫子”的本源与变化,还得推敲一番。其实,“夫子”得名于上古的大夫。“夫”指大夫,“子”是对男子的尊称。春秋时期,凡大夫以上的人才可称“夫子”,这在《论语》另外8处的“夫子”用法中可得到印证。如《季氏》里“夫  相似文献   

6.
“突现”一词的意思本是“突然出现”。例如郑振铎《取火者的逮捕》:“一点点的小事都足以使他深思熟虑的焦虑着,何况这不平常的突现的一星红光。”(《汉语大词典》)然而,在当前的报刊、杂志中,却时常见到“突现”以新的面孔亮相于大众面前:虽已入秋,老人光着上身躺在病床上,锁骨异样突现。(蒿连升《千里驱车为助老》,摘自1999年10月20日《经济日报》)因此,“两国论”的提出突现了台湾问题的紧迫性。(《台湾:要害在于“国家化”》,摘自2000年3月11日《环球日报》)然而,随着陈运鹏的退休,中国游泳出现了群…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渴望建功立业,《史记》中却大量出现“功成身退”思想,这一矛盾思想是作者遭受的“李陵之祸”在作品中的曲折反映,而且正是《史记》文学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说,《红楼梦》是我国人民引为骄傲的一部世界性文学巨著。它产生于十八世纪中叶,却已具备了近代现实主义的规模与性质。其实,同样值得我国人民引以自豪的,还在《红楼梦》诞生之前一个半世纪,我国即已出现了《金瓶梅》这样一部现实主义的文学巨著。这部巨著不仅给予了《红楼梦》以直接的深刻的影响,并且同样已具备了近代现实主义的特点。而它的出现,却要比近代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作品早两个多世纪,比另一个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的作品更要早近三个世纪!在我国以至世界小说发展史上,《金瓶梅》的出现称得上是一个奇迹,而小说本身堪称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奇书”。当这部“奇书”刚一问世,便立即震动了当时的文坛和社会。人们争竞阅读它、谈论它,爱之者“极口赞之”,奉为“外典”,恨之者诋毁咒骂,斥为“诲淫”;闯过者称“奇”称“快”,既“惊”且“喜”,未阅者“恨未得见”,以为憾事。同时,由于它的内容的丰富,  相似文献   

9.
2001年11月30日《燕赵都市报》《魅力女人》一文说:“魅力几乎是每个女人的梦想,然而魅力却并不衷情于所有的女人。”这里的“衷情”是“钟情”之误。  相似文献   

10.
《谋攻》是《孙子兵法》的代表作,阅读的人很多,影响也特别大。但对《谋攻》中的部分内容,却出现一些不同的翻译和评论。如对《谋攻》中的“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的“全”和“破”,大部分的译文评注是从敌国来理解的,只有极少数的译文和评注是从本国来理解的。对《谋攻》中“一胜一负”的“一”字,在一些译文和评注中也出现了分  相似文献   

11.
研究《西游记》的著作和文章浩如烟海,但已有的论述中却少有涉及小白龙在《西游记》中的作用和象征意义的。小白龙的身上就果真没有可发掘的东西吗? 白龙马在《西游记》中首先出现于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并终于第一百回“径归东土五圣成真”历经了十万八千里的跋涉后,于化龙池内化为“八部天龙马”,成为五圣之一。既为五圣之  相似文献   

12.
《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之“落英”一词,在初中语文课本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都释为“落花”。这于训诂、文意均合,无疑是正确的。可是,在去年的《中学语文》第十期上却有同志撰文提出异议,说“落”应作“始”、“初开”讲,  相似文献   

13.
一、释“德音”“德音”一词在《诗经》中一共出现十二次。毛《传》在《邶风·日月》中单释“音”为“声”,却不连释“德音”,也不再为《日月》以外的“德音”作诂训。郑《笺》的解释则相当纷纭,几乎没有一  相似文献   

14.
《周易》是我国上古时期一部以占卜形式出现,深藏玄机的伟大文化元典。虽然它一直笼罩着神秘的面纱,但却闪烁着夺目的光彩。本文从《周易》文本的诠释入手,通过对“周”、“易”、“阴阳”、“五行”、“八卦”的考释与探究,力图印证《周易》是人生与宇宙哲学的渊深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5.
王维的绝句《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中的“返景”一词,不少人读成“返影”,教材为什么不将“景”字注上读音“ying”呢? “景”是“影”的本字,古本流传多为“反景”。《佩文韵府》引《拾遗记》和周权《济南原上》诗中的句子分别为“老聃在周之未,居‘反景’日室之山,与世人绝迹”、“夕阳‘反景’低黄埃,漠漠平沙浩如雪”,都写成“反景”。而《四时纂要》却为“日西落,光反照于东,谓之‘返影’。”因此,这个词便出现“返影、反景、返景”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16.
《语文世界》今年第3期的《说文正字》说到“找”字时的开头一句是:“找,是个后起字,最晚出现于明代洪武年间,是流行于民间的所谓‘俗字’。”其中“最晚出现’上说令人费解。“找”是个后起字,出现较晚,这是事实,但说它“最晚出现于明代洪武年间”,据此怎能判定它是后起字呢?如果说它“最早”出现于明代洪武年间,才可判定它是后起宇。不然,假如它“最早”于汉代以前就已出现了,恐怕不能说它是后起字吧。另p么,这个“晚”字很可能是“早”字之误。但如果说“找”字最早出现于明代则又不太完全符合实际。笔者手头资料有限,无法…  相似文献   

17.
“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梅劳·庞蒂《辩证法的探险》(1955)一书。梅劳·庞蒂使用这个概念,是要说明在西方出现了一种与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截然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它摒弃了后者的“教条化”,从而“复活”了“马克思主义的青春”。在他看来,最早体现这一精神的,乃是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从此,人们使用“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词,统称西方一些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但却同所谓“正统的”或“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大距离的哲学家及其哲学  相似文献   

18.
“却”字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表示转折语气的副词。在高中语文第一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中,“却”字出现十多次,其意义和作用有的和现代汉语表示转折语气的“却”相同;其他的虽然也都是副词,但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是近代著名的长篇白话小说之一。它的作者吴承恩约生活于明朝弘治至万历年间。因此,《西游记》中的语言大致反映了16世纪前后汉语的基本面貌。《西游记》中“却”的应用很复杂,它是一个多词类、多用途的词。本文拟考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的《西游记》中“却”的应用,对它的意义和用法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的“于”和“於”共出现384次(不包括序文中的)。其中52次出现在完全相同的句子中。《诗经》305篇。因版本不同,个别篇目的个别语句也不完全相同。如《鲁颂·有駜》第三章“诒孙子”一句,有的为“诒于孙子”。这就影响到“于”和“於”字数目的准确性。所好多一个少一个例句,对语法规律的描写影响不会很大。 在这384个“于(於)”字中,“於”共出现54次,“于”出现330次。这两个数字并不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