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自2009年中国3G网络和技术开始大规模商用以来,在以3G移动网络、移动智能终端、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传播之下,中国对外传播格局开始呈现出新的变化。笔者认为,移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国对外传播的新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国际形势出现极端不确定性,尤其是逆全球化浪潮,呈现一浪更比一浪高之势。中国外交战略出现重大调整,从"韬光养晦"到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向世界不断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西方认为中国动了他们的"奶酪",对中国和平崛起高度警觉,采取种种措施遏制中国发展,同时加大了对中国政治体制、人权法制、军力发展等领域的批评。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偏见根深蒂固,中国对外传播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西强我弱"的格局,新时代的对外传播需要新的方式方法,为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下,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飞速发展,传统国际传播格局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颠覆性变革。新媒体传播打破了时空限制,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无限新的可能,也为中国主流媒体"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做好国际传播的新媒体内容生产,需要深入领会互联网生态中新内容的全新内涵,以"破界出圈"的全新逻辑,做好国际传播内容的新生产。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中国经历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中国社会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在此背景之下对外传播事业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在我国对外传播阵营中,新媒体传播开始具有更为重要的位置,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其在对外传播研究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一、聚焦新形态:从顶层设计到微传播载体2014年,以4G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将移动互联网推进到一个更为快速的时代。这些新的变化都为新媒体对外传播提供了更加优越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5.
正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中国互联网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会。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认为,"移动互联网浪潮席卷下,很多国际互联网巨头并没有准备好,很难做出纯移动互联文化的产品。而亚洲的移动互联网和手机一定程度上发展比西方还快,这给中国互联网企业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腾讯把国际化的希望寄托在微信上,斥巨资在海外推广微信。2013年也因此成为腾讯移动互联网策略的投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全球化发展势不可挡,中国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逐渐得到普遍认同。然而基于历史、政治、文化等综合因素,中国既受到世界关注,却也屡遭西方媒体阵营的抵制,"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依然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本文将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国际台")西班牙语的对外传播为例,结合60多年的传  相似文献   

7.
正上海报业集团旗下、"澎湃新闻"运作的英语媒体网站"第六声"(Sixth Tone),于2016年上线运行。作为中国第一家全数字英文媒体,"第六声"诞生于中国对外传播的新时代:一方面,互联网及其催生的新媒体,至少从技术和理论上有助于一个"去中心化"的全球传播格局;另一方面,经济实力与国际地位迅速攀升,让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相似文献   

8.
正官方统计机构最新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已经超过9亿。这是一个关乎传媒行业生死的数字,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化,代表着在传播技术突破、传播平台更新的推动下,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正在深度融合,大众传媒与自媒体、大众传媒与社交媒体的界限正变得日益模糊,我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正不可逆转地流向"指尖",流向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各类社交媒体。作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新闻对外报道,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传播,甚至运用社交媒体的传  相似文献   

9.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中国互联网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会。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认为,“移动互联网浪潮席卷下,很多国际互联网巨头并没有准备好,很难做出纯移动互联文化的产品。而亚洲的移动互联网和手机一定程度上发展比西方还快,这给中国互联网企业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正在对外传播领域内,突发事件传播方式的变化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在移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对外传播领域内各种突发事件的传播也越来越具有移动社会化传播的鲜明特征。即,在对外传播领域,通过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沿着社会关系网络进行传播已经成为突发事件传播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对于那些进入公共视野的突发事件,传统大众传播方式和新兴移动社会化传播方式的运行共同勾勒了突发事件传播的真实图景。面对各种突发事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世界为之赞叹。中国,在短短40年是如何实现的?前一个谜团尚未完全解开,新的"谜题"再次涌现:阔步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将给世界带来什么?借助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契机,在强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寻找破解"中国谜题论"的钥匙,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新时代的命题,向世界阐释新时代中国的积极意义,以及中国为世界发展注入的正能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是中国媒体人的时代责任和历史担当。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形象传播的危机应对也作为重要课题被提出。一直以来,城市形象传播多是以政府的宣传部门为主,引导主流媒体对城市新闻、城市活动进行报道宣传,因而传播内容与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可控的,形象危机频发的概率较小。但在移动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内容日益透明,城市形象传播面临着很大挑战。一盘"天价虾"、一个  相似文献   

13.
正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的范畴,它也不断地改变着国际政治的格局和生态。国家间政治的交流、碰撞、砥砺和融合,使国际政治传播被普遍提升为国家战略。近些年,作为政治学和传播学聚合领域的国际政治传播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青睐,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岁末年初,省察和展望中国的国际政治传播研究,有益于我们进一步保持头脑清醒,聚焦主题,开阔视野,提高研究质量,为中国的政治传播实践提供益智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31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同中国国际传播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前进指引和当下遵循,擎画了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新蓝图。我们需要在一个更为科学的尺度上,一个更为纵深的历史维度上,更为明确的问题意识基础上,更全面的知识生产视角上理解这一讲话,为开拓国际传播的新局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外文局建局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写来贺信,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对我们在新时代的发展和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加快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际传播机构"。我们在备感振奋的同时,也深深感到新的压力。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勇于探索,大胆尝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向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具体到今日中国杂志社,要实现创新和突破,笔者认为重点要提升"三力",即品牌影响力、国际传播力、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16.
<正>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实力的硬性较量正在逐步让位于文化与文明的软性实力较量。~①在这种新的国际竞争态势下,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成为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对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国际传播涉及的国际国内舆论环境、媒介与平台、内容与技术、理论与方法业已发生新的变化,而中国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正处在迭代升级的窗口期,这其中,传播资源进一步深入到城乡,挖掘并讲好中国地方故事,显得尤为重要。一、时代背景: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中国新故事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信息化、文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在海外掀起热潮,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中国社交媒体上开始涌现出越来越多精通中文、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用户。一些博主凭借独特的身份定位、优质的内容发布、活跃的互动和较强的话题性成为吸引较多粉丝的"网红",也逐渐扮演起新时代跨文化传播使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正>当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们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获取的信息比重不断提升,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背景下,国家和个人都在经历着信息传播领域发生的颠覆性变革。互联网思维要求我们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与时俱进。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为我国的对外传播提供了互联网思维范式,细化了对传播领域创新的要求。(1)在对外传播领域,互联网思维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世界媒体和文化发展的不平等格局进入新千年以后,全球新闻传播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崛起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以美英两国为主导的全球传播格局被逐渐改写。长期以来,美英两国对全球信息传播和流行文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