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上登出了张景然要出版《点校赵忠祥(岁月随想)》一书的消息。消息称赵忠祥说,该书“若真成书我可能对簿公堂”,“现在每个人都应该认认真真地作好自己的工作,而作为公众人物的自己不应该用太多的时间在这件事上,而希望能把工作干得更出色”(《无锡广播电视报》)。一位老教授很关心这件事,他问我:“你怎么看这个事?赵忠祥为自己书里的错字对簿公堂,他怎么说呢?”我看他的疑问有道理。书里的错字多,而且不是出于盗版,在青少年中造成了不  相似文献   

2.
编余漫笔     
近读《知堂回想录》,颇有所感。这本回想录,虽然不是一本谈编辑生涯的书,可作者是知识分子,又当过教授,喜欢舞弄文墨,所谈不是著名作家、教授的趣闻轶事,就是他们的为学之道。他自己又是长期搞翻译、写散文的老手,这样一本回想录,对编辑来说,是很有启发的。譬如作者谈到这样一件事:五四运  相似文献   

3.
作家最好不要多谈自己的作品。但接到《共和国与我——100位作家说50年》一书的组稿信,让撷取自己最难忘、感触最深的事反映出自己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我就不禁立刻想到我的长篇小说《战争和人》三部曲来了!这是一段真实的经历。在我是一件付出极大艰辛和半生精力的事,是一件曾使我最倒霉最无奈的事,也是一件使我最后获得了一些光彩的事,这样的事自然使我难以忘怀。因此决定写一写这段经历。  相似文献   

4.
庄葳 《编辑之友》1997,(1):56-56
我国有好几百家出版社,每家出版社又有不步编辑.成千上万的书籍就经由他们的手发稿出版。他们为读者出版了各式各样的书.可是我们却很步看到直接为编辑写作的书。最近.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编辑出版规划教材”中的《编辑应用写作》(吴添汉编著)一书,这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相似文献   

5.
儿童读物编辑的童心与爱心武志娟从事儿童读物的文编工作,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本好的图书,从最初开始的市场调研、选题策划,到图书出版问世,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付出许多人的辛勤劳动,其中编辑的工作至关重要。作为一名儿童读物编辑,怎样才能做好自己的工...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的编辑队伍里,有一批颇具实践经验的编辑。他们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有许多切身的感受和体会。组织他们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出来,加以发表,以期在整个出版界起到互相交流、互相切磋、互相借鉴之作用,是本刊开辟此专栏之宗旨。我们期望编辑同志们都拿起笔来,就自己在编辑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或几件事,为本专栏撰写文稿。  相似文献   

7.
何东君 《传媒》2014,(3):80
正满都拉著的《期刊美术编辑》一书正式出版,这是一件值得报刊界同仁祝贺的事。这本书围绕期刊内容、封面创意、内页编排、图片选择、绘图插画、广告设计等期刊美术编辑的重要工作详细分拆论述,可谓是洋洋大观,堪称为期刊设计大全。满都拉有多年美术编辑的工作实践经验,也一直坚持理论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重版感言     
作为一个出版人,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自己编辑的图书历久弥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我眼中,《布鲁诺与布茨》就是这样一套书。《布鲁诺与布茨》是一套描写国外少年课余生活的系列小说,21世纪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是我出版生涯中编辑的第一套书。这套书一推出,便引起巨大反响,先  相似文献   

9.
“看读者来信是编辑的最快乐的一件事”,这是邹韬奋同志的一句名言。编辑帮助读者解决了某一项困难,读者来信诚挚地向报纸表示谢忱时,编辑感到自己尽了一份责任,其快乐的心情会不亚于读者。然而,有时编辑好心却也会做了错事或被人误解,甚至有时编辑还会被置于被告的地位。这些情况说明做好读者来信工作并非易事。下面谈谈我在光明日报社作这项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编辑工作是枯燥的,整天就是组稿、审稿、加工、校对、复核这些事情,还要把差错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期刊还得按时出版。另外,从事编辑工作的人还要处理好和领导及同事的关系,不仅身累而且心累,烦都能烦死,何来快乐?说编辑工作有快乐不是自欺欺人?不可否认,一些出版社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为求生存和发展要求编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导致编辑压力过大,无暇体会快乐。笔者在这里讲一些自己从事编辑工作几年来,遇到的几件令人快乐的小事,与同行们共勉。这些事都是我勉励自己继续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明红 《档案天地》2007,(6):28-29
季羡林老先生的寓所在北大未名湖畔朗润园。他家里除了书.便没有更多的空间了。他是为书而生.为知识而活的人.用季老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生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求知。”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件真正具有史诗意义的事情!这 件事值得我们沉下去不问收获地做10年”。 这件事,童之磊指的是网络出版,电子 书,和他的“中文在线”; 这件事.童之磊指的是一场革命,几千年来 书的革命,出版的革命,传播的革命,人类文明的 革命。 这就是童之磊与IT领域的许多CEO不同的 地方,他满怀的是一种开创历史的豪情。与我们 这个时代流行的急功近利不同.这位26岁的年轻 人面对他的事业如同一位科学家面对他所从事的 科学研究,完全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他告诉自己 要沉下去,也许5年,甚至10年,没有回报都是 值得的,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小时候,我家有个长辈,是我家的大家长,总是成箱地往我家送书,那时候没什么感觉,可现在想想,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所以,我现在也习惯给周围的孩子们送书.有时候是我读到的好故事,有时候是我责编的书,自己手里的样书不够,还会去网上下单寄到人家家里,偶尔会被朋友嘲笑自己花钱来为书冲销量,虽然确有小部分私心,不过优秀的童书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埋下种子,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陪伴他成长,这是在我看来更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4.
电子书,即E-book,是各种文字及多媒体信息集成的电子文件[1],是一种既可在网络上在线阅读也可在计算机及专门的阅读器上离线阅读的书籍[2]。阅读电子书正与阅读纸质书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电子书在某些方面更显示出自己的优势。然而,这种优势在编辑界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中,使用的工具书多数还都是纸质书,即使网上能查到,也多半是零零散散的一些网页,快速查找并方便地阅读并不是一件易事。因此,重视电子书的功能,开发适合于编辑工作者使用的电子书,并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势在必行。1电子书籍的优…  相似文献   

15.
“勤耕他人田,种好自家地”。这是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伍杰同志为常瀛莲同志所著《编辑工作论集》一书作序之题目。通读此书,确实深受启发。作为一名科技(书、刊)编辑,在为他人“作嫁”之后,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完善自己,这正是编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常瀛莲同志从事科技书籍编辑工作近30年,在她所编辑出版的260多部书中,获各级优秀图书奖的颇多。与此同时,她能将自己多年来撰写的编辑理论、经验、图书评论等文章编纂成  相似文献   

16.
全球读者口耳相传最想与友人分享的一本书!法国读书会2006年度首选书1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相似文献   

17.
出版是时代文化的聚焦点,处在这一聚焦点上的编辑是一种怎样的文化角色,又是怎样扮演着这一角色,我这里不打算展开论文式的学究式的文化讨论,且出之以札记只窥其吉光片羽。 刊书与文化的弘扬 从我国久远的历史发展看,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之流传与影响后世,编辑这一文化角色的工作是不可忽视的。不需要光说孔子剧诗书定六经,往转不到三四百年的一件事足为例证。  相似文献   

18.
做好编辑工作 ,既不是高不可攀的事 ,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用心领悟 ,仔细揣摩。笔者联系老一辈编辑出版家的编辑生涯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 ,认为做好编辑工作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支可靠的作者队伍“作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这句话含意深刻 ,耐人寻味。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编辑 ,无不注重作者队伍的建设。老一辈的编辑出版家 ,如鲁迅、邹韬奋及现在健在的一些老同志 ,在他们身边 ,都有一大批著名作者和一批经过他们扶植起来的新秀。他们和作者是好友、是知己。为了出好书 ,每当他们策划一个选题的同时 ,也就想到了…  相似文献   

19.
汪徽 《出版参考》2015,(20):19-21
做书这件事,听起来古老、悠远、有情调.好像只要有作者的智慧与油墨的香,做书人就可以优雅地工作下去,以自己的魔术将无形的精神定型,成为一本一本可以捧起的书.而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也已成为现在这稳重成熟的样子.艾柯在《别想摆脱书》里发话:书就像勺子,一发明便完美了.这个行业好像可以一直这样美下去.  相似文献   

20.
一、评书会评书,议书,给报刊杂志写书评,本来是出版社编辑的份内事,但十年动乱中,书没出几本,“棍子”“帽子”满天飞,使编辑们几乎忘记了这种活动。为了在出版社内部活跃读书风气,养成关心自己所出的图书的习惯,培养和提高出版社干部特别是编辑干部对书籍的鉴别能力,商务印书馆于今年年初起开展评书活动。到三月底止,已开了四次评书会,由历史、哲学、中国语文、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