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峥 《声屏世界》2007,(5):33-34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纪录片创作逐渐进入成熟期。纪录片的本性受到尊重,纪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得到普及;纪录片的叙事技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电视纪录片创作上的繁荣却和其市场化进程不成正比。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电视纪录片的处境都非常艰难。各地电视台前几年设置的纪录片专栏逐步被取消;甚至当年曾创下36%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2.
段一 《新闻知识》2007,(4):74-76
一、电视纪录片的生存现状1.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电视纪录片即通过电视媒介播放的纪录片,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以宣传为主导的时期,其从理念、选材、主题等各方面都突出纪录片的宣教功能,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和政治要求,如1958年10月1日,第一部中国电视纪录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九周年》,以及1965年的《收租院》等。第二阶段是从80年代到90年代上半期,以纪实主义为主的纪录片黄金阶段。虽  相似文献   

3.
一 中国电视纪录片自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以来,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观众和制作人,涌现出一大批社会反响强烈的优秀之作.众多电视工作者热情地投入到了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它一方面推动了此类创作的发展,同时,由于许多人缺乏理论上、实践上的必要准备,在纪录片表现艺术上出现了种种误区,影响以至制约着该类创作的提高与繁荣.如何提高纪录片的美学特征和艺术表现,值得纪录片工作者深思.  相似文献   

4.
弭璐 《中国传媒科技》2013,(14):150-152
中国电视纪录片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辉煌之后,逐渐走向下坡路,纪录片栏目相继被撤销。但是随着中国电视纪录片产业的发展,《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China瓷》等一大批优秀的电视纪录大片相继涌现,打开了海内外市场。这标志着中国电视纪录片已然进入了大片时代。  相似文献   

5.
随着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审美思潮的改变,在知识娱乐化的年代,纪录片的社会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化使纪实类纪录片的一些缺陷日益明显,电视纪录片的观赏性成为制作高质量电视纪录片的一个必要条件。而情景再现这一手法,可以在不影响纪录片真实性的前提下,极大地提高纪录片的观赏性和影响力。本文就如何处理情景再现与历史真实的关系问题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正>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中国电视纪录片中,平民化是许多作品表现出的共同特点,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几乎成了当时整个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口号。本文旨在梳理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纪录片平民化的发展脉络,并试图立足当下审视纪录片平民化的得失。纪录片平民化是一种以平民的视角融入观众意识,创作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模式,其实质就是在节目素材的遴选上,从老百姓的生活视角和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7.
电视纪录片是含有主体意识的纪实性电视作品,当它经过相当一个时期的拍摄和资料积累,与拍摄对象发生协同、共振,而产生出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对人类生存具有启发意义的作品时,就不再是声画元素构成的简单完成体了。从电视纪录片创作情况看,90年代以来我国电视纪录片在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电视纪录片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望长城》为标志),兴盛于整个90年代中期,在90年代中后期达到巅峰后开始走下坡路,逐渐陷入低迷困境。时至今日,电视纪录片虽然不乏佳作出现,但在创作上依然呈现出了发展迟缓的状态,出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那么,电视纪录片要生存、要发展,究竟要偏靠哪一个特性,是精英文化的艺术风范还是大众文化的电视品格?两者之间一定存在矛盾吗?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的创立,使电视纪录片开始登上中国的电视荧屏,因其比电视专题片更客观真实、更自然流畅、更接近生活、接近社会、接近群众而倍受观众青睐,从而使电视人认识到纪录片并不仅仅是电影的专利。90年代中期,以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为代表的电视纪录短片的出现,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成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口头禅。渐渐地拍摄电视纪录片成为广大电视人的一种追求,将它看作改变电视说教形象的一贴催化剂,让普通百姓在荧屏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理想途…  相似文献   

10.
吴喆 《记者摇篮》2013,(1):20-21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最初的几年里,中国电视荧屏上出现过一段经典纪录片的黄金期。然而今天,我们却很难在电视台的节目播出表上看到纪录片,尤其是经典纪录片的名字。经典纪录片不吃香了!这是为什么?经典纪录片为什么渐行渐远?纪录片的瓦解今天,除了专业的纪录片频道,经典纪录片在电视荧屏上已经难寻踪迹,主要的原因就是,主流媒体培育经典纪录片的大环境不存在了。曾几何时,电视剧、电视文学、纪录片被视作衡量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视纪录片自 90年代蓬勃发展以来,它的第一个高峰业已完成,其标志是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观众和国家电视台的纪录片制作人,使一批纪录片栏目在全国各大电视台得以出现和运作,形成了一种中国特色的引人瞩目的纪录片现象;然而自 1995年、 1996年以来,这一发展从高峰走入低谷,当年的火爆局面似乎好景不再,收视率也呈下降趋势,这说明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甚至中国电视界本身的一种转变。   在当今的中国,每天的电视屏幕已经很热闹了,滚动播出的新闻、不同时间档的电视连续剧、花团锦簇的综艺节目、游戏节目……我们还需…  相似文献   

12.
在五彩缤纷的电视荧屏上 ,纪录片始终占有一席之地。然而 ,辉煌永远是暂时的。目前 ,我国的纪录片创作不可否认地走入了低谷 ,陷入了再次发展之前的困惑和迷惘之中 ,这固然有大的文化背景方面的原因 ,但与纪录片创作者对纪录片的认识也不无关系。一、关于纪录片的价值纪录片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它的人文价值和史学价值 ,并由此确定它的学术价值。因此纪录片从它诞生开始就与人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从20世纪20年代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鲁克》 ,到90年代的《最后的山神》 ,大部分的纪录片都在反映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活观念和人类…  相似文献   

13.
戴国光 《青年记者》2010,(18):80-80
中国电视纪录片自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以来,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观众和制作人,涌现出一大批社会反响强烈的优秀之作。众多电视工作者热情地投入到了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它一方面推动了此类创作的发展,同时,由于许多人缺乏理论上、实践上的必要准备,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电视纪录片在改革开放的年月大发展,成为广大受众与电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中国电视纪录片在世界电视纪录片发展史上处于何等地位?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现状与风格如何?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向与前景如何?带着这一系列问题,笔者走访了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编导王小平同志,进行了诚挚的夜谈。现将访谈纪录整理于后,以便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5.
试论电视纪录片纪实风格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纪录片是指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是以摄像或摄影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事件等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并给人以一定的审美享受的电视作品。我国电视纪录片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传统的电影纪录片纪实风格的基础上,当今正朝着透视时代主流与“热点”、贴近社会生活、注意“自然纪录”与选择“原生态材料”、注意跟踪追随拍摄与讲究情节展开等方面发展。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前身是电影纪录片。现今四五十岁的人都不会忘记,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看电影,放映故事片之前常常会先放5—10分钟《新闻简报》、《祖国新貌》,其中大部分出自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可以这  相似文献   

16.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电视纪录片悄然在我国的电视屏幕上兴盛,并逐渐成为电视荧屏的一个新亮点,直到今天,电视纪录片依然发挥着它无穷的魅力, 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而,有关纪录片理论的研究便成为多年来电视艺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纪录片的拍摄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劳动,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是真实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真实性和艺术性是纪录片拍摄赖以存在的美学基础,它的一切造型手段都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纪录片拍摄强调客观纪录,但允许必要的主观“干预”。交友拍摄既是纪录片拍摄的一种有效手段,又是完美表现纪录片真实性和艺术性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7.
孔昭巍 《视听界》2012,(1):78-80
上世纪90年代,江苏电视台成立了纪录片工作室,开设了人物纪录片栏目,拍了许多优秀的纪录片。在电视纪录片及人物专题片制作领域,江苏电视台是国内最早提出将电视纪录片“平民化、栏目化”运作的省级台。1996年推出的《21点纪实》栏目,以平民的视角、纪实的风格浓缩社会百态和人生精华,先后制作播出了“老外在南京”系列、  相似文献   

18.
故事化栏目的演变 研究我国电视节目发展轨迹会发现,故事化栏目的演变可分三个阶段. 早期在新闻纪录片创作中倡导故事性,这是现今故事化栏目的基础.在80年代到90年代,针对传统电视节目高大全、枯燥乏味的普遍现象,电视工作者寻求突破.电视界提出强化专题故事性,于是有了传统电视专题片向电视纪录片的进化演变.  相似文献   

19.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据考证,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的第一部纪录片是1905年的《定军山》。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自此纪录片与电视媒体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个世纪90年代纪录片以"栏目"形式在电视台播出逐渐成为纪录片的主要生存模式。许多从业人员认为:中国纪录片经过多年的摔打、考验、探索和发展,纪录片走栏目化道路已经成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与国外纪录片先进的栏目化相比,中国纪录片市场化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是由于许多纪录片长期在体制内运作,缺乏真正的栏目化意识。本文从我国当代纪录片发展现状、纪录片栏目化的发展现状和思考、以及纪录片栏目化与观众的关系角度入手,对纪录片栏目化做一些探索与思考,希望对我国纪录片未来的发展做一点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进入90年代以来,电视纪录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不仅表现在取材上,更主要表现在其拍摄方法和制作风格上,以一种准纪实、准纪录,还生活本来面目的风格,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并成为电视纪录片的主流。电视纪录片从过去麻木的、缺少人情味的状态走到了今天平常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把老百姓身边时常遇到但又熟视无睹的事,通过电视艺术加工还原给老百姓。这种平民化的手法,无疑拉近了观众和屏幕的距离,这正是这类纪录片的成功和受欢迎的关键所在。对电视而言,走进老百姓,首先是摄像机的走进,因此,摄影记者在整个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理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