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辽东半岛地理位置显要,战略区位优势突出,其境内山地与江河纵横交错,构成了天然的水路交通网。高句丽人精心选择山河险固的要地,修筑了坚固的山城堡垒,囤积了大量的物资,使得辽东半岛地区成为高句丽后期重要的战略防御缓冲地带和战略物资储备的重地,同时辽东半岛地区的山城作为高句丽后期的政治中心——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重要军事防御体系,在抵御隋唐中原王朝的进攻中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2.
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中共中央制定了"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方针。在此方针的指导下,华东野战军首先破击了平汉铁路和陇海铁路,切断了敌人的交通线,并相机攻占了蒋介石在中原战场上的重要兵站基地——许昌。许昌的解放,不仅使我军得到了有效的物资补给,而且使豫皖苏解放区和豫西解放区连成一片,打乱了敌人在中原地区的全面防御体系,为人民解放军进一步实施战略展开,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明初,元朝势力北撤塞外草原,史称"北元"。北元欲图恢复中原,明朝为加强边防,修筑"边墙"(长城),建立卫所。明朝在与北元保持对峙格局的同时,不断加强北边防御体系建设。洪武二十九年正式设置开平卫指挥使司,将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后东、西两面的防御体系正式联结起来,构成一道外围防线,标志着明洪武朝北边防御体系的建成,也成为明与北元的基本疆界。  相似文献   

4.
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建筑工程之一,它以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历史意义重大而著称于全世界。“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已经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也不管哪个民族是统治民族,中国始终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存在于世界。我国历史上的长城,就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之内,所建筑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长城这种军事防御工程,在我国北方有,在东北有,在西北有,在中原和南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植根于中原,两千多年来对中原地区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近代以来,小说被赋予了丰富的社会元素,成为文化的重要载体。破译道家文化在中原小说创作中的遗传密码,有利于深入挖掘中原文化宝贵资源,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省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原小说的文化品位,繁荣当代中原小说创作;有利于全面深刻地解读作家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相似文献   

6.
根亲文化不仅是维系海内外华人的重要纽带,而且将在打造河南文化强省、实现中原崛起和建设中原经济区进程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视角,从弘扬中原根亲文化的重要性、根亲文化资源的分布、中原各地区弘扬根亲文化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等三方面分析了弘扬中原根亲文化的意义和现状,提出了弘扬根亲文化对提升河南影响力作用的实现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7.
自2011年10月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以来,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至国家重要战略地位,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占居重要战略地位,对加快中部崛起、河南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城市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加快中原经济区城市区域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约翰·科洛姆是19世纪英国的海权思想家和帝国防御问题专家,他首次全面阐述了英帝国防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认为帝国防御应包括整个英帝国,强调海权是帝国防御的基础,但海陆军应该在帝国防御问题上相互合作,主张成立一个内阁委员会以协调帝国防御事务.这些思想在英国从"殖民地防御"到"帝国防御"的战略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原文化是以中原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中原文化发展的特点入手,分析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0.
中原文化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文化和主干文化,数千年来它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以极强的辐射力影响其他地域文化。中原文化对其他地域文化产生影响的途径众多,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借助中原人口的不断外迁而产生的。这些外迁的中原人把他们的思想文化、政治文化、礼仪文化、岁时节日文化等带到当地,使中原文化与那里的土著文化融合。在中原人外迁的广大地区中,古越地是中原人流向的一个重要区域。越地以开放包容的精神接纳来自中原地区的各类人才。中原就是通过人才的不断输出,使中原文化对越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原经济区建设将为中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提供广阔的社会背景,底蕴深厚的中原文化也将成为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撑。本文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出发点,从中原文化的特质内涵和价值功能中探析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文化支持,寻求构建中原文化三大支撑体系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2.
1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三路出师中原,在江淮河汉的广大地区歼敌,打乱了国民党的防御体系,严重威胁其反动统治。在国民党最高当局采取措施进行防堵的同时,以刘茂恩为主席的河南省国民政府,亦在进行挣扎。分析刘茂恩省政府的表演及其倒台,不仅是研究中共河南党史的需要,而且会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然取得胜利这一伟大真理。 1、江淮河汉间的中原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水平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城镇化水平的正确认识,是制定区域城市群体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通过中原城市群与国内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对比分析,认为中原城市群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同时通过与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对比分析,认为中原城市群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以此得到对中原城市群城市化水平的正确认识。最后用量化的方法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预测。在对中原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从区域城市化的角度对河南省提出的发展中原城市群的政策措施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4.
《中原音韵》是汉语语音史上重要的一部韵书,对于汉语语音研究有重要价值。学术界对《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问题分歧很大。本文通过对古入声字在《中原音韵》、现代洛阳方言以及普通话中的声调比较分析,得出《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正是当时的大都话也就是现在的北京音系。  相似文献   

15.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第二个年度,即1947年7月至1948年6月,人民解放军由防御转入进攻,国民党反动军队则由进攻被迫转入防御.在这—年内,我军共歼灭敌军一百五十二万余人,解放了包括三千七百万人口的十五万五千方公里的土地和一百六十四座中小城市及重要都会.[图一]1947年11月12日我军解放石家庄,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解放区连成一片.图为我军向石家庄敌军司令部发动冲锋;[图二]1948年3月,我东北野战军攻克了四平街,胜利地结束了冬季攻势;[图三]1948年4月21日,我西北野战军收复了革命名城延安.图为庆祝延安光复的群众大会;[图四]1948年3-7月,我军粉碎了敌中原防御体系.图中左方为我军进入开封;右方为我军攻上襄阳城头;中间为华东野战军某部为首先攻入洛阳的部队授予"洛阳营"的授旗典礼.  相似文献   

16.
2011年9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本刊决定增设中原经济区建设栏目,现诚向广大专家学者征集稿件。具体事项如下:一、征稿内容围绕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问题、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撰写对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论文。参考题目如下。  相似文献   

17.
隋朝幽州军事防御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州作为隋代东北重要边镇,不仅是防御突厥的军事重镇,而且是守御高丽的重要据点和兼控河北的战略要地,因此隋王朝对幽州的军事防御不断巩固加强,最终在隋炀帝大力建设下,在东北构筑了以幽州为重心,联系北边,兼控河北的军事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中原崛起与和谐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文化,建设文化强省,是中原崛起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加快中原崛起,必须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下,立足已有的中原文化资源,加大文化整合和创新力度,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以和谐文化的成果推进中原和谐发展和崛起。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交流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成为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之根、中华文化之源,在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如何进一步扩大中原文化对外交流,展示文化强省魅力,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中原文化是指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所创造的、隶属于中原地区的地域文化;华夏文化是指华夏民族在其发展、成长过程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中原文化不仅具有地域性、包容性、正统性等突出特征,而且中原文化是整个华夏文明之根,是传统华夏文化的主体,是现代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