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当代河南作家的小说表现出以权力崇拜、家族意识和恋土情结为代表的乡村文化根性。这是由河南的文化传统、乡土特征决定的。从建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这种乡村文化根性应予以否定,但河南作家对此表现出复杂暧昧的态度。新世纪的河南文学要想寻求更大的超越与突破,作家们必须认真反思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韩蜜蜜 《文教资料》2013,(32):71-73
9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以及农民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导致一些对农村抱有深切关注的乡土作家也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创作模式。在9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作家对乡村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和城市所代表的现代文明所持的文化价值取向也更为复杂,有的表现出了对乡村文化的怀恋,有的对乡村之恶大力鞭策批判,还有的表现出了对精神家园的回归。但人文精神却始终贯穿于乡土小说创作之始终。  相似文献   

3.
京派作家采取二元对立的文化审视视角,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的评判标准,对城市和乡村进行了比较,乡村赞美和城市批判是他们矢志不移、道不尽的创作主题,共同谱写了一曲曲回环吟唱的协奏曲和咏叹调。  相似文献   

4.
陕西乡土文学是当代乡土文学最活跃的部分,作家以"编年史"的方式书写陕西乡村社会,为巨变的中国留下了百年乡村记录,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白鹿原》对家族文化、社会政治与人性的多重书写,是民国乡村历史的真实再现;建国后30年乡村史或者是作家们政治话语下乡村的想象,或者具有批判反思色彩;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是多元渐变中的中国乡村的写照;21世纪的乡村呈现出城市化进程中的衰败过程。陕西作家的史诗性乡村书写,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与中外文化的兼容并蓄,从而使他们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5.
徐琰 《文教资料》2013,(29):81-82,89
《废都》自出版以来争论颇多,许多学者和评论家从不同的视角和文化立场出发,对废都的文化意义加以界定。本文将从贾平凹的传统文化观照视角出发,以城市与乡村、外界与内心、男人和女人三个方面为主线,解读废都和废都里的人,并以此探析作家文学观的渊源和情感寄托。贾平凹是一个立足传统的作家,其农村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又在与城市文明的冲突中演变成了一种浓烈的乡土情结,两者共同筑成了作家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然而,也正是这份情感,致使作家在对城市、知识分手的全休地位及女性人格的宙视知判断上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6.
京派作家采取二元对立的文化审视视角,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的评判标准,对城市和乡村进行了比较,乡村赞美和城市批判是他们矢志不移、道不尽的创作主题,共同谱写了一曲曲回环吟唱的协奏曲和咏叹调。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以自己的故乡为创作背景,展开了一幅当下乡村世界的生活画卷.乡村生活的凋敝,土地伦理的嬗变,传统文化道德衰微引起的人心混乱和现实失序,深深触动了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作家带着传统故乡的记忆审视现实故乡,情感陷入了迷茫.作品以缓慢的叙述节奏,密实的生活细节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世界,作家以深蕴其中的迷茫情感启悟着读者的深思.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以自己的故乡为创作背景,展开了一幅当下乡村世界的生活画卷。乡村生活的凋敝,土地伦理的嬗变,传统文化道德衰微引起的人心混乱和现实失序。深深触动了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作家带着传统故乡的记忆审视现实故乡,情感陷入了迷茫。作品以缓慢的叙述节奏,密实的生活细节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世界,作家以深蕴其中的迷茫情感启悟着读者的深思。  相似文献   

9.
原始主义是一股世界性文化思潮。对乡村的眷恋与对都市的反感,对原始情操以及东方传统文化的赞美与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嘲讽,建构起沈从文原始主义倾向的两面。他的原始主义情结具化为作品中固定的原型人物、原型象征和原型情结,在主观上寄托着作家重构民族文化人格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10.
阎连科作为近年来一位重要的乡土小说作家,其乡土小说创作对现代中国乡村在落后的传统小农思想和现代商业化背景的双重夹击下所形成的畸形文化性格及乡民的残缺人格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我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阻力所在.本文结合其具体文本,从中原乡土村民的"权力情结"的实质及文化内涵两方面入手,力图揭示出阎连科对乡村文化和人格缺陷的深入分析对我国乡村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现代乡村文化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农耕文化、乡土文化与工业文化、城市文化等长期互补、和谐发展的文化.乡土文化不仅一直是现代乡村文化不可缺少和代替的组成,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和乡村振兴,其更将成为有强大生命力的稀缺资源.推进农村及其教育现代化、乡村及其教育振兴,必须重视乡土文化建设,重视农村教育对乡土文化的传承,通过课堂教学、兴趣活动等,促进乡土文化和乡村文化发展及其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离土现象的文化思考是新时期乡村小说创作的重要立足点。当离土现象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萌发时,部分作家满怀欣喜地肯定了这一“新生事物”。当离土在80年代后期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时,对离土现象的贬斥或疑虑就成为乡村小说创作的一种普遍的文化态度。作家们最为关注的是离土引发的土地信仰的动摇、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异和农民的生存境况的恶化以及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3.
汪青梅  陈斌 《安顺学院学报》2013,15(2):16-18,28
书写乡村生活及农民命运,反映现乡村社会的历史变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文章考察贵州青年作家肖江虹的几部乡村民俗文化题材小说,将之放到乡村社会变迁的大视角下给予统一的理解,并指出乡村民俗文化的消解,会抽空乡村社会的精神内核,使其成为不仅是缺少青壮年劳动力的"空壳村",更是丧失公共生活和精神文化寄托与传统道德传承的荒芜之地。  相似文献   

14.
傅军 《文教资料》2008,(34):17-18
施蜇存是现代都市小说创作中特别关注人类精神家园的海派作家,他的小说的叙事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表现为乡村文明与都市文明、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立冲突、过渡融合.本文通过对他前后期代表小说文本的解析,从叛离乡村到厌恶都市到最后重返乡村三个阶段探讨其二元叙事的独特内涵和表现,并从中国文学的传统叙事意识和作家小说创作活动两方面分析这种结构的特质和成因.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对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城市化进程影响下,少数民族乡村文化传承面临困境。从教育传承机制的角度对该问题提出进一步思考。首先,政府层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重新体认,建立文化创新和发展机制;其次,强化学校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建立协调机制;最后,乡村少数民族成员逐步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转型能力,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6.
面对当下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在现代化语境下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贾平凹敏锐而深刘地反映了乡土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到今天所发生的裂变,以凝重的笔触写透了当下农民生命与生存的悲凉,对即将消失的乡村世界和文化形态唱了一曲不尽的挽歌,从中传迭出现代人精神无处扎根的感伤与茫然以及失去精神家园的焦虑。《秦腔》表达了作家拳拳的乡土之情和深沉的忧患意识, 也展示出作家在艺术上的新的探索和努力。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乡土小说通过对传统风俗的书写,再现了田园牧歌式的乡村,传达了作家浓郁的乡土情怀。作家通过儿童视角或回忆视角,再现乡土世界的善与美,唤醒人们对乡土的深深眷恋;作家通过传统风俗书写,特别是对丧葬习俗、婚礼习俗的描写,旨在挖掘其深层意蕴,解读风俗背后蕴藏的生者对死者的爱与关怀,以及对生者的宽慰与祝福,传递了人世间的默默温情;作家通过对传统习俗的书写,展现乡村的绿水青山,传达人们对纯美、纯净乡土的向往与追求,传递内心的隐隐乡愁以及人对自然的爱与尊重。在新世纪乡土小说中,传统风俗书写不仅是作家表达对田园牧歌式乡土向往的手段,更是作家内心的浓浓乡土情怀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8.
北京和上海有着两种不同的城市文化形态。前者凝聚着传统文化,因而处处显露出凝重典雅;后者重视物质、趋新求异,因而具有通俗性、先锋性。北京和上海城市文化的巨大反差,孕育出了不同的接受主体和创作主体,使得他们面临中西文化撞击时对现代文明所持的态度各异。面对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京派作家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疑惑甚至排斥,而海派作家对都市文明则怀有留恋多于批判的心态。这造成了两派作家切入现代文明的角度不同,京派作家偏重于对乡村中国理想人性的挖掘,追求和谐、静穆;而海派作家则偏重于对都市文明喧哗骚动美的刻划,追求奇俏、突兀。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发展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如何维系乡村传统文化可持续性,是当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核心资源,而乡村旅游又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最好载体,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传统文化既有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负面作用,应建立"政府主导"的保护机制,保护原生态乡村环境,保护乡村人文生态资源,整体保护乡村传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0.
在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时,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城市作家或现代派作家身上,而对乡土作家或具有乡土文化倾向的作家则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但后者的城市叙事恰恰形成一个独特的层面,可以与城市作家或现代派作家共同构成对城市叙事的现代性张力。本文以《结婚》的审美局限为切入口,从作者对城市的价值选择、审视角度、城市形象“寓言化”几个方面探讨了乡村作家在城市叙事中的文化倾向与道德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