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和发展的。情感教育是一个较复杂的教育过程。一方面,主要是借助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使学生处于能动的积极状态;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形成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各种情感。人们常说的“情通则理达”,说明道德情感在启发人们的道德认识,坚定人们的道德信念,推动人们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从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过程看,要提高学生对“理”的可  相似文献   

2.
道德认识是指学生对是非、美丑、善恶的理解和认 识,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它既是学生道德清感、道德意志的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又是道德行为和习惯养成的先导。一个人只有知道了应该怎样行动及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行动,有可能信服这些观点并自觉地产生相应的行动。因此,教师必须加强道德认识的教学,以提高思想品德的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必须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遵循规律,运用直观教学法,引导学生悟理。 道德认识的过程也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遵循这一认识规律,我们在教学时应坚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个别到一般的原则,把抽象  相似文献   

3.
促进在校学生个体道德社会化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在学生个体道德社会化过程中,教师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各种手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其施加影响,以期引起学生个体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动的预期变化。而有些手段与因素则是在教育过程中以“无意识”的方式作用于学生,对学生的认识、情感和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人际互动及在此基础上孕育而成的人际心理是对学生道德社会化起着潜在影响的主要因素,它对学生品德形成存在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其正面的影  相似文献   

4.
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形成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主要是解决学生对周围各种事物的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从而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自己行为的准则。它既是认识的过程,也是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形成发展过程。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着重形成他们的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情感,训练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5.
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道德规范和原则的理解和掌握,包括道德概念、道德观点的形成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一个人对某一道德原则和规范有了清楚的认识,坚信其正确才能比较自觉地按照其去行动。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的前三项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热爱人民的教育。加强学生的道德认识,要先从这三项教育入手。 第一,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张琳 《湖北教育》2003,(5):46-47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借用种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其中,运用对比教育的方法可起到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过一个由道德认识的启蒙到道德情感的激发,再到道德习惯养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感是深化,道德习惯是目的。在思品课教学中,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要始终贯穿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一、自我意识,自我评价,提高道德认识。 1、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道德概念。教师应提供各种道德现象  相似文献   

8.
邓艺海 《教育导刊》2003,(12):54-56
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环境道德等的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学校道德教育就是把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调节人们社会活动的行为规范和良好风尚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品质和外显为学生自觉的自我道德行为,即培养学生良好的德性。道德的内化是道德形成的关键,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隐性过程,因此,提高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不能只是一个停留在说教和纯道德知识灌输的过程,而应是一个长期的“春…  相似文献   

9.
要改善和加强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高民族素质,必须不断地改革中学政治课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寓思想教育于政治思想理论课的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课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习理论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政治课的着眼点就是要教育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学习和实践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分析认识社会的各种现象,明辨是非;加深对自然科学知  相似文献   

10.
明理型课题的创新模式分为“感知一形成一深化”三个阶段。感知,运用新颖的形式初晓观点;形成,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形成某种道德认识;深化,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较深刻的理解。如:教学《保持环境卫生》一课,重点是通过学生比较环境是否卫生的不同感受,来唤起学生保护环境卫生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正一、道德认知的教育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道德认知是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因为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知为必要条件,没有一定的道德认知,基本的是非善恶辨别不清,则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品德。所以,德育过程常常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开始。  相似文献   

12.
一、发现法 在无意识和有意识的品德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发现道德观点,进行探索和巩固。职业高中生已具有一定的道德认识能力,在德育过程特别是在受到社会各种道德观念影响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疑问,难于接受现存观点,产生道德心理矛盾冲突。可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参观访问、讨论等活动  相似文献   

13.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中特别强调:思想品德教学必须“加强针对性,讲求实效”。这里的针对性,主要是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特点;针对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实际;针对社会各种思潮对学生的影响。所谓讲求实效,是指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注重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道德知识去指导自己的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一、用身边的实事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具备深刻的道德认识,才能知道为何行动、怎样行动,并把道德行为坚持下去。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  相似文献   

14.
教育人道主义是人道主义精神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人道主义认识的偏差使这个问题的探讨一度成为教育领域中的思想禁区。事实上,人道主义与教育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教育人道主义不仅是调节教育过程中各种道德关系所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伦理原则,而且在终极的价值追求上和教育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课堂结构是由时间结构、知识结构、信息传递结构、学生认知结构等要素组成。课堂结构合理,教学过程才能顺利进行,教学目的才能达到。研究思想品德课的课堂结构,必须注意课程的特点和学生道德认识的特点。合理的课堂结构,应使学生理解、掌握大纲和教材中所规定的道德要求,使学生对本节课教育内容中及基本道德要求有比较正确的认识,知道这一道德要求“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从而更自觉地按照这一道德要求去规范自己。据此,安排思想品德课的课堂结构,主要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阐明观点,二是运用观点。阐明观点这一环节的主…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的道德教育即谓主体性道德教育。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身三大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需要、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直觉和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满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应该是连续性教育与非连续性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是道德哲学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有机整合而构成的互补体系;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方法体系应该是课堂道德教学与课外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教育的科技手段与艺术手段的协调运用。  相似文献   

17.
初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这必将引起德育课堂的重新回归。下面是我对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所做的一些尝试。一、创设生活情境,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创设生活情境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境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相似文献   

18.
体育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有效地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从事各种身体活动,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实现德育的重要手段;德育是以认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发展他们辨别善恶的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德育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需要,通过自觉地运用道德规范去识别善恶、是非、公私、荣辱;正确进行道德评价,并在实践中坚定履行道德义务,使之转化为自身的品德。德育在诸类教育中居主导地位,统领着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19.
教师道德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多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一、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是教师道德最基本的最主要的作用。但是,在教育过程中调节教师行为的,不仅有教师道德,而且还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表以及各种教育政策等,所以,道德必须把教师道德的调节作用同其它调节区分开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学校的各种章程等,虽然也能在教育过程中起调节作用,但一般说来,这些手段比较稳定、呆板、不能迅速地、准确地、及时地反映出教育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在产生着的各种难以预料的矛盾,因…  相似文献   

20.
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在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常见的心理学问题有劳动态度的培养、劳动习惯的形成、劳动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劳动过程中学生创造性的发展等。一、中学生劳动态度的培养所谓劳动态度,是指学生对待劳动所具有的认识、情感、行为特征等各方面比较持久的倾向和姿态。正确的劳动态度是劳动中形成各种道德品质的基础。学生的劳动态度与学生整个道德面貌是分不开的。它可以促进学生集体主义品质和社会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反过来,劳动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也必然受学生整个道德面貌的制约。中学生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