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充分发挥这一政党制度的优势,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本文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优越性两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内容和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一直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积极探索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当前,加强党际政治协商,是实现政治协商法制化,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提升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姚光勤 《科教文汇》2007,(7S):23-2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本文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优越性两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  相似文献   

5.
毛加明 《科教文汇》2012,(33):202-203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为我国建立一个和平、民主、自由、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更加重视团结各民主党派,并提出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思想,形成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6.
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政党制度,应根据该国的国情做出合理的选择。西方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通过比较中西方的政党制度,揭示两者的差异性,明确我国的政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有特色的政党制度。我国政党制度的选择具有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优越性,能够确保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方向,通过吸收和借鉴别国的经验,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优势和作用,不断巩固和完善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  相似文献   

7.
许文彩 《科教文汇》2009,(8):F0002-F0002
本刊讯 据悉,安徽省政协2009年围绕以下几个基本的工作重点开展工作。今年是我国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2009年省政协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的颁发,给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作为自身建设的中心环节,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日显重要和迫切。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民主党派思想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阐述民主党派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心内容,进而从领导重视、队伍建设、建章立制、途径探索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发挥科协界别优势 做好集体提案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亮 《科协论坛》2010,(3):33-34
集体提案是政协各组成单位履行参政议政职责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载体,也是协助党和政府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一条重要渠道。集体提案质量的高低,直接体现出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参政议政作用的发挥程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区别西方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既有现代化的一般性又有特殊性。从马克思对现代化的解读来看,其物质生产、价值旨向、领导主体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高度契合。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主线、全面性为特征、和平发展为原则的持续深化的过程。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路径来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坚持经济高质量的发展方向,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迈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全方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发展方向、政治根基和精神底色等四重路径。在理论指导上,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理论自信,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发展方向上,中国式现代化要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不断朝着共产主义方向前进;在政治根基上,中国式现代化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已经取得较大成就,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精神底色上,中国式现代化要加强思想建设,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有益养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建设和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2.
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开创了我党彻底摆脱教条主义、独立探索和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局面,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任务,顺利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转移。中国共产党抓住历史机遇,适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必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新发展,是党在建设社会主义规律上达到了一个新的认识高度。  相似文献   

13.
刘德涛  纪旭 《科教文汇》2009,(1):184-184,188
毛泽东、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者。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4.
完善政党民主建设需要搞好三方面的建设,即共产党先进性建设,党内民主生活建设以及政党制度建设。这三方面的建设为我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力量、根本保证和良好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迄今已经走过80多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必须时刻注意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先进性,以更好地领导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刘燕 《中国科技信息》2004,(23):117-117
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上毛泽东提出“三三制”的原则,并对多党合作政权体制进行了尝试和实践;毛泽东坚持共产党在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中的正确的领导权观念与领导作风;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又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毛泽东的多党合作思想是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7.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不仅关系到执政党的命运,更关乎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当今中国,政党建设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有效互动已经成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这个机制产生之久效能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1]。所以,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是贯穿始终的重要任务。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传统的固化封闭的单位制党建模式已被时代淘汰,区域化党建是党建模式的重大创新。我党的建设在近些年来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取得重大成果。与此同时,社会治理也要相应地进行调整,尤其是基层社会运行机制一定要适应时代发展趋势、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城市基层社区治理是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特色的党建体系引领下的城市社区治理是社会和谐、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魏萍  张聪琴 《今日科苑》2006,(12):77-77
完善政党民主建设需要搞好三方面的建设,即共产党先进性建设,党内民主生活建设以及政党制度建设。这三方面的建设为我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力量、根本保证和良好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世人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在我们伟大祖国首都胜利闭幕了。这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盛会,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我们所从事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将会有更快的发展,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会显示更加旺盛的生机。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大报告中阐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和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两者是统  相似文献   

20.
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殊国情下的创造,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人民的政治智慧。尽管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的星火燎原实践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其首创性在中国共产党思想宝库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仍然熠熠生辉。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实现了从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从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伟大实践;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性成果的重要组成,是人类政治文明宝库中的奇葩;具有现代化取向的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