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一、怎样看待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又是语文学习的结果之一。按照客观主义的观点,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而知识是对事物的表征,科学概念是与各种事物相对应的,科学命题、定理等是经过科学验证了的对事物的惟一正确的、真实的解释。而且只要掌握了这些知  相似文献   

2.
袁慧 《青海教育》2007,(7):38-38
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途径。中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实质上是在教师指导下,感知、理解、运用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过程。学生要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就必须借助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洼,优化学习过程,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3.
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途径。中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实质上是在教师指导下,感知、理解、运用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过程。学生要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就必须借助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优化学习过程,获得最  相似文献   

4.
<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它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求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学习活动中强有力的推动力。课堂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应掌握的语文知识,而且能激  相似文献   

5.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事物的倾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学生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就如何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生活是一本大书,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尤其是语文的学习更是离不开生活。高尔基说,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强调语文知识及古典文化的具体运用。为此,作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地要担负起在生活中教育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潜力的责任,充分利用日常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语文资源,从而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实现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的目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阅读是“理解知识、获取信息、强化记忆、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科学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规律性,提高对学科知识的领悟力;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使学习变得更加快乐、更有效率;有助于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养成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好习惯。因此,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阅读方法便成了教师进行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周军 《阅读与鉴赏》2007,(10):27-28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运用的一种量化。而评卷则是对学生在某一学段知识能力理解程度的归类总结提高。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因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在语文评卷中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评卷的主人。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从高中语文教材、课外阅读书籍、社会实践活动中选择专题进行研究,学生有组织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去研读和感知语文,通过调查,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掌握规律,从而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提升语文素养,增强研究意识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可  相似文献   

10.
安伟 《地理教育》2006,(3):67-67
学习地理时,首先要掌握的是事物的地理位置。准确知道地理位置就要看地图,有人曾说:离开地图的课,便不是地理课。因为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地理位置,事物的许多地理属性、特征、特点以及与其他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内涵规律等才容易揭示出来。如知道了某个城市的位置是在北纬35度  相似文献   

11.
在课改中我们体会到,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不仅是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其体验生活的过程。语文课堂是生活的片段和缩影,生活是语文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基于这一观点的变化,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力图将快乐、趣味、知识融为一体进行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课程,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要想使学生学好语文,首先就要使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愿望的动力。只有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自发地参与到语文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和解决语文问题,进而逐步产生探究和拓展语文知识的兴趣和动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有学习语文的想去,有学好语文的信心和勇气。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点,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便实现学生有较高的学习效率,教师有较高的教学质量的整体效果。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尤其如此,因为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也正是处于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使小学生愿意和乐意学习语文知识,以便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语文研究性学习与语文学习基本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是第 8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在语文学习中主动探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语文实践能力为核心 ,以培养学生善于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语文学习应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为基本目标 ,以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所应掌握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知识、学生个人亲历的丰富体验、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等方面的总和为基本内容。语文研究性学习把新的时代精神融入了原有…  相似文献   

14.
创新学习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说和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与总结,为创新学习提供了最为一般的、普遍的、共性的科学理论基础。《人民教育》从2000年开始比较敏锐地抓住了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有关创新学习的研究成果。通过学习、研究这些著述,研究者对于创新学习的概念、特征、方法等都进行认真的思考,对诸多问题如创新学习与创新教育、创新学习的体系架构,具有辩证统一的观点,既有理论性,又有现实性。一、人的本质在于创新。本质是事物的基本规定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特征。人的本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在语言教师或其他人的指导下有计划地主动获取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技能,发展语文能力,形成良好品德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深入研究、积极实践研究性学习,对于我国当前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拟就研究性学习的特征谈谈拙见。探究性探究性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研究”,即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①由此可见,是否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判断学生的学习是否为研究性学习的根本标准。“科学方…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各门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巨大任务。学习能力包括词汇量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口语表达水平的提高、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兴趣等。  相似文献   

18.
中学阶段是人的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时中学生的大脑已发育完全,具备了发展智力的物质基础,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各方面趋于定型。《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这个阶段教师在教学中既传授知识,又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便可大大促进智能的发展,使他们受益终身。学习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多种因素中经常起作用的因素,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初中学生学好功课,发展才智的重要条件。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初中生语文学习方法现状及不同年级、成绩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法上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为学校开展学法指导实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综合性学习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着力倡导的一种方式。它不满足以掌握系统的语文学科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及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本文系统论证了综合性学习的内涵、特点及对人的发展价值,并试图为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找寻正确而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拓展创新的原则,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综合性学习。  相似文献   

20.
人在面对某些事物时,兴趣会激发人产生进行探究的意识,兴趣会促使人对这些事物引起更多的注意,并且产生追求的心理,进而领会它、研究它,希望掌握它,这就能够给人未来进行这个工作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初中学生如果能对语文学科产生比较大的兴趣,就能针对语文学习进行注意与探究,对接触到的语文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进而能够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