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西周创立的制度和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和文化的基础,周人天命转移的历史观、王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宗法道德思想,致使中国哲学以政治道德问题为主要内容,也致使儒家在继承它、墨家在改造它、道家在批判它时也摆脱不了西周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为工匠精神从追根溯源意义上的伦理文化源头,儒家和墨家伦理的诸多思想都对工匠精神的现代理解和建构有着重要的启示.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分别从各自的角度为工匠精神注入了浓厚的道德情感基础,基于道德情感的爱人之心是铸造工匠精神的必须之维.工匠精神注重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在道与技方面的追求,注重劳动实践的重要性,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升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传统观念中关于人格美的意识,主要源自孔子人格思想儒家道德伦理观念体系,而孔子人格思想是依据当时社会经验所建立的道德模式和人格观念,是封建农业社会的产物,有着时代局限性。因此,孔子人格思想在思维方式和逻辑形式上难以符合现代科学意识要求,只有批判地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科学地建构符合现代要求的道德理念。  相似文献   

4.
先秦诸子道德教育观比较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先秦诸子的道德教育观各有千秋。在教育目的上,儒家以培养仁智合一的“贤人”、“君子”为己任;墨家主张培养“贤士”、“兼士”;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自然归真的独立人格;法家的培养目标是“名成于前,德成于后”的“耿介之士”。在教育内容方面,儒家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仁”、“智”、“勇”;墨家是“兼爱”;道家是法自无为的“道”;法家则是“法”、“术”、“势”相结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儒家持性善论,主张教师言传身教;墨家认为“有道劝以教人”;道家则主张民主平等的交流;法家因信人性本恶,故力主以法为师。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儒家主张“学”、“行”、“思”的结合;墨子主张“学”、“行”统一,以“行”为本;道家主张后发起人,白化自正;法家主张“以力致功”,反对空言。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儒家的影响是趋于形而下的,道家的影响则是趋于形而上的,前者主要体现在政治伦理方面,后者突出表现在思维和哲学意识方面。本文力图探索道家“形而上”的道统论对他们的修辞观和修辞方法的影响及这种影响的渊源。  相似文献   

6.
中国封建统治者与道教的关系史大体可划分为两个时期:南北朝以前为抑道时期,南北朝及以后为崇道时期。一东汉末期,战乱不息,黎民涂炭,经济、政治衰败,精神、道德瓦解,又值佛教初传,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它以巫觋方术、鬼神迷信为母体,揉合阴阳五行、谶讳学说,吸收墨家的“尊天明鬼”和道家的“道、玄、一”“及清静无为的思想,抄袭儒家的伦理纲常,并以佛教为参照,形成  相似文献   

7.
武侠小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武侠的率性而行,不受王法、礼法的拘束,近似道家的自然人性;武侠的冒险履危,急人之难,近似墨家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但是,归根到底,武侠是伦理型的,它的入世思想,它的道德观念,并未超出儒家的思想范围,这表明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对武侠起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为,道家自然人格理想和儒家伦理(道德)人格理想相对而立.魏晋士人发现了自然山水,从而救治了先秦道家人格理想在践行过程中的“病态“.也促成了自然山水成为中国古代士大大安顿现世人生的精神家园.这一点在今天仍不乏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宋明理学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一种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思想统治了封建社会后期七百年之久。它作为一种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学说与思潮,其产生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从经济变革阐述甚至可以细化至当时科技与工业的发展对于理学产生的推动作用,以及在政治变化上土地所有制与税法、人民群众对于政治地位与财富的渴求与理学产生之间的直接作用,儒家内部的道统之争和外部佛、道对儒学的冲击和融合,是理学产生的内在要求,多方面的原因促成了宋明理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宋明理学美学断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明理学美学同儒家美学、道家美学、释家美学一样,都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明理学是集儒、道、释三家文化哲学之大成的文化哲学,它同儒家、道家、释家一样,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一种特定时代的产物,其社会思潮、理论形态和思维模式,都有极鲜明的特点,其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文艺现象与审美现象的探讨与解释,必然包含着某种审美观点与审美思想.一些理学家对文学艺术采取了排斥、否定的态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理学美学的某些内容.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日益恶化的负面效应,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长期以来所持有的发展模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而儒家道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墨、道、法教育哲学三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儒、墨、道、法的思想是集哲学与教育于一体的,教育思想以坚固的哲学理论为其根基,哲学理论通过教育思想表达其浓厚的实践意愿,哲学与教育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哲学与教育是儒、墨、道、法思想统一体中不可分割的两上方面,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很合理地把握儒、墨、道、法的教育思想各自的丰富性、完整性与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具有普遍的伦理价值取向,围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国传统伦理观中存在着儒道分野的现象,儒家伦理观和道家伦理观的人性论、人生观、本位观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也使得儒家和道家思想对围棋对个体的功用、围棋与社会关系、围棋的品格评价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儒学的传入对南诏大理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诏大理国制度化教育始于儒学,形成于"儒释"阶层的出现;从南诏到大理国,虽然经历了从"以道治心"到"以佛治心"的转变,但始终坚持以儒学教育为根本;儒学为先,儒释道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理白族本主文化,对其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等级秩序尊严观念下,人不是作为一个自主、自立的人格主体存在,只是处于社会某种等级序列关系中的一个样品,并以特定的身份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主流学派的儒家思想所包含的等级观念一直为等级秩序尊严观提供理论支持。以人性恶为基础的荀学思想和法家思想中暗含的人格尊严观、道家思想中的人性尊严观和墨家思想中的平等尊严观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关于人的尊严的闪光点,是中国传统社会反对等级特权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6.
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是“道”,与儒墨显学从伦理道德立场言“道”不同,老子站在关怀世界终极问题的立场上言“道”,“道”乃是老子形上思维的基本命题,是关于世界之“在”的原理和方式,作为宇宙生成,发展的法则,作为人之生存的根据,“在”乃是“无”,“无”:“在”在有“不在”,“无”因此成为《老子》形上思维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7.
列夫·托尔斯泰在其生命后期的精神危机和思想激变的情况下,对中国的儒道墨学说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与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创作融合在一起。在思想激变的时期,儒道墨学说成为其终极精神追求的“活命之水”。  相似文献   

18.
儒家仁爱思想可分成仁爱之心、自爱、爱亲人、泛爱众、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五个层次,以爱有差等原则由内向外、由近及远层层扩展。仁爱是一种人道思想,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比较儒家仁爱与道家的慈爱、墨家的兼爱、佛教的慈悲、基督教的博爱、伊斯兰教的行善惩恶,可以看出世界不同文化都强调“爱”,但对“爱”却有不同的阐释,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儒家仁爱思想可以成为普世价值观,在当今世界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独特智慧。  相似文献   

19.
刘子翚是南宋初年著名的理学家,朱子的早期老师。在刘子翚儒学思想体系中,"不远复"三字符是其修养身心的起点,主要包括自我修养、社会关怀、一体之仁三重向度。在《圣传论》中,刘子翚提出了他糅合儒释道的独特的"道统说",认为《书经》之"惟精惟一"乃是道统心传之"密旨","一"就是道统相传之心法。其《维民论》的思想主旨为"君民相资""维民在得心""维民四说"的理论。这些理念,对朱子的修养观、仁说、道统说、民本论等思想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中国慈善事业的产生及其发展,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先秦时期,孔孟、老庄等诸子学说体系里即孕育着慈善思想的精蕴,譬如儒家言"仁爱",道家言"积德",墨家言"兼爱".两汉以后,佛教的慈悲观、业报说和功德观也是中国社会慈善事业兴起、发展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