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州雄溉撇黝姗嚣叫醚以叫杯礴瓤飒淤翩淤缈瑟黔郑碱憔褪姗酬挪姗匕日子J~一、填空题1.我国民间有句谚语:“霜前冷 止习、甲月I认,雪后寒.”它说明:霜是由于气温较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_现象而形成的;雪在熔化时需要人感到寒冷.热,因而气温降低,使黝撇恻撇姗﹃黝麟严沪摇二‘’区沉犯狱甲省泅八口”,目九足仕人件日”钡头上灭回积地殊摺精,这种万法称代为“物理厅法”.这种疗法的依据是数.‘3._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彝提高,农ha厨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煤撇砰炉少气灶和液化气灶等灶具已走进家庭·液化气与煤相比,热学方面突出的夔优点是…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许多诗词和俗语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又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各题考查的都是诗词、谚语中所蕴涵的物理知识,你能都回答正确吗?一、选择题1.(2005年湖北省宜昌市)"早穿皮  相似文献   

3.
物理之美,无处不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中,珍藏着丰富的描述物理现象及与生活相关物理知识的优秀诗作。下面就列举几例试题,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例1 (辽宁省大连市)我国民间有名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倡导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渗透.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举例如下: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王维 为什么没有见到人,能听到人的声音呢?原来是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涉及物理知识气体传声. 2.犬吠水声中,挑花带露浓.--<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前句诗水传来狗的叫声.涉及物理知识是液体传声.后句诗中"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演示露和霜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气中水蒸气的凝结如发生在地表面或地表面的物体上,就能形成露和霜.当空气的温度降到露点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凝结在地表面或地表面的物体上.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0℃以上,水蒸气在地表面或地表面的物体上就会液化成微小的水滴,这就是露.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0℃以下,水蒸气就直接凝华为白色的冰晶,这就是霜.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很多谚语,其中不少谚语不仅精炼明了、形象生动,还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这里略举几例。1、霜前冷雪后寒春天和秋冬季节的夜晚,地面上的物体如草木、石块等的温度降得较快,如果温度降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凝结在这些物体上形成霜,因此,下霜前人们感到冷。雪是高空水蒸气遇强冷空气凝华后下降到地面的。下雪后,在阳光照射下,雪化成水,需吸收大量的热,使地面上方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许多诗词中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又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在欣赏这些诗词时,不仅要挖掘诗词的思想内涵,而且应探讨诗词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请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首诗中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残阳铺水中”是由于光的反射、镜面成像而形成的。“半江红”是由于红光的波长长,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使晚霞呈红色。“九月初三夜”说明“露”这一自然现象一般发生在秋天。“露似珍珠”说明露珠呈球形且晶莹透亮。呈球形是因为液…  相似文献   

8.
我们周围空间的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这就决定了物质的存在状态要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使物态变化成为一种最普遍的现象。一、自然界的物态变化露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草、瓦、石块、树叶等)液化,使水珠附着在冷的物体上形成的。雾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空气中的尘埃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附着在尘埃上漂浮在空气中形成了雾。雨雨是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不断聚集形成降水。露、雾、雨都是水蒸气遇冷放热凝结成的小水珠。这实际上是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0℃以下时,放出大…  相似文献   

9.
物态变化中包含了“雨”、“露”、“霜”、“雪”等学生十分熟悉的自然现象。水的三态变化也是学生从小就熟知的。火箭中用的液态氢燃料 ,家庭用液化石油气等 ,这些都是物态变化有关知识的应用。由此可见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无处不见。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些机会 ,引导学生观察有关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态变化现象 ,并尝试用所学物理知识探索自然规律 ,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一、大自然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大自然中的物态变化现象非常普遍 ,下面从“雾”、“露”、“霜”、“雪”的形成过程来认识其中的物态变化。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相似文献   

10.
露珠是怎样形成的呢?露与霜一样,大都出现在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同时,容易有露附着的物体,也往往是表面积相对大的、表面粗糙的、导热性不良的物体。但是,露与霜不一样的是,它形成时的温度在0°C以上。在0°C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温度”。在温暖季节里的夜间,地面物体逐渐冷却,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也慢慢下降,当温度降到“露点”以下,空气中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在0°C以上,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露。露一般在夜间形成,日出以后,气温升高,它就蒸发消…  相似文献   

11.
关于霜的形成实验,课本上是这样设计的:“在一个外壁是深色的铁筒里放进冰和盐,把筒放在潮湿的地方,过一会儿,观察筒的外壁上有什么?”通过多次的课前实验研究,只能看到露的出现,而没有霜的现象。我们经过反复分析,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是授课时本地的气温过高,实验中铁筒外壁虽然气温降低了,但未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故水蒸气不能凝结成小冰晶。找出了失败的原因,我们通过分析并改进霜的形成实验。采用以下方法:  相似文献   

12.
图园口圃困圃11|!|l|。 一、填空题 1.在《诗经·秦风》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兼蔑》:“兼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 伊人,在水一方.溯徊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 句写尽了人间缠绵徘侧的思念.从物理学角度来看,“露”是一种 _现象,而“霜”是一种_现象. 2.夏天我们吃冰棍儿时,撕开冰棍儿包装纸,会发现冰棍儿 冒“白气”,如图1所示.这是由于冰棍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发生_现象而形成的.根据你的观察,冰棍儿冒出的“白气”是 向的(填“上”或“下”). 雾鹭 图1 3.“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说明在陆…  相似文献   

13.
刘卓 《中学教与学》2006,(2):35-38,47,48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闻其声而知其人”的意思是:对熟悉的人,听到他的说话声就知道他是谁了.这样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音调(B)音色(C)响度(D)频率2.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天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关于小水珠的形成,以下解释中正确的是().(A)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是水缸中的水蒸发形成的(C)是水缸中的水分子扩散形成的(D)水缸可能有裂缝,水缸中的水渗到缸外形成的3.在运动场上正进行百米赛跑.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听到起跑枪声开始计时,运动员…  相似文献   

14.
说“下”霜     
霜是北方冬天常见的自然现象,冬天早晨在路面、屋顶和田野上往往覆盖着白茫茫的一片霜.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总习惯说:“昨晚下霜了.”同学们学过物理后,应该对这一说法质疑.实际上,霜是水蒸气在地面附近的凝华现象.冬天的夜晚,如果不刮大风,地面上的物体温度迅速降低到零摄氏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物体表面迅速凝华成固态小冰晶,这就是霜.如果地面上有一瓦片,即使是瓦片的下表面,只要定气畅通,照样屯会附上一层霜.由此可见,下霜其实并不是“下”.我国农历十月有个节气叫“霜降”,这个“降”也不贴切.说“下”霜@…  相似文献   

15.
由于夜间近地面气温下降,使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在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叫露。如果温度持续降至0℃以下,露滴冻结成冰珠,称为冻露。霜指的是气温降至0℃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地表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也称为"白霜"。霜冻是指农作物在气温迅速下降到使其遭受危害时的温度。发生霜冻时不一定见到"白霜"。  相似文献   

16.
物质存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水这种物质也不例外,水在地球上可以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形成各种天气现象。因它的形成方式、形态和所处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景象和称谓: 露夏天和初秋,气温较高,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快,空气中水蒸气多。在黎明前(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花草、树叶,便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表面形成露。这是液化现象。 雾和云当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到冷空气,就会液化成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如果这些小珠是在高空中形成并聚积在一起,就形成朵朵白云。即,雾和云都是液化现象。 雨云朵随风飘荡,互相结合,水珠逐渐  相似文献   

17.
同学们都知道,雨、雪、雾、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究竟“云、雾是什么东西?”你可能会说:“是地面上蒸发到空气里的水蒸气,飘浮在高空的是云,靠近地面停留的是雾。”这个说法对不对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件每个戴眼镜的人在冬天都感到头疼的事: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镜片立即变成一片模糊,蒙上了一层热“气”,这就是水蒸气。好些人这样说,在他们看来,水蒸气是看得见的东西,其实这是误解,水蒸气是看不见的,你看到的白色气体,象镜片上的“热气”,打开锅盖以后冒出来的白气等,都是由小水滴组成的。为什么呆在室内戴眼镜的…  相似文献   

18.
名句是指古典诗词、名人名言、谚语、俗语、歌词等广为人知、富有哲理的句子.古诗文及名言瞽句是前人精心锤炼出来的,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时空穿透力,作文时,若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名句"这种"战术",便能使文章语言灵动,文采飞扬.  相似文献   

19.
杨发文 《物理教师》2002,23(7):47-47
新编高中物理课本 (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二册第1 2页有一则阅读材料 ,谈到高空的气温为什么很低 ,这个问题与许多气象知识有联系 ,为帮助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于实际 ,有必要从与之相关的天气现象说开去 .暖空气上升是因为空气受热膨胀 ,比重比周围空气变轻的缘故 .越往上 ,气压越低 ,所以暖空气就越膨胀 ,同时 ,空气膨胀时 ,对外做功 ,自身内能变小 ,所以温度便会下降 .这样 ,由于空气不断变冷 ,山上就变成了“寒宫” .干燥的空气每上升 1 0 0m ,温度会下降 1℃ .而如果空气潮湿 ,含有水蒸气 ,由于温度下降变成水时就会散发热量 ,使空气变…  相似文献   

20.
例1“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C)“凝重的霜”是凝华现象.(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06年江西)分析早晚温差大,白天蒸发的水蒸气在晚上降温后液化成小水珠,若空气中有较多的尘埃,小水珠就以浮尘为凝结核,浮在空中形成雾;若液化的小水珠附着在花草树木上,就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