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峰 《四川教育》2006,(11):28-29
《斑羚飞渡》是一篇很能打动人心的讲读课文。课堂上,我动情地读着课文,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教室里静悄悄的,想必学生已经被动人的情节所感染了。课文读完了,我问:“同学们,斑羚们绝地求生的事迹感人吗?”学生们似乎还没有从课文描述的情景中回过神来,没有人回答。我提示道:“  相似文献   

2.
郑哲蓉 《广东教育》2002,(12):43-43
《斑羚飞渡》是初中第三册的一篇自读课文,叙述斑羚陷入绝境求生、自救的全过程,赞扬老斑羚为了种群的生存,不怕牺牲的精神。一上课,我几语导入课文内容,就让学生齐读。这样的课文,无须激发阅读兴趣,读下去,他们自然会越来越投入。果然,我发现学生的表情严肃了,语调缓慢、低沉。读完课文,整个教室出奇地静,他们的表情是一样的———悲伤和愤怒交织,有的学生眼眶红红的。我抓住这一刻,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有学生站起来,没想到是小彭,平常极少发言的他却第一个开口了:“老师,我想到了父母!”又是出乎意料。他接着说:…  相似文献   

3.
王斌 《学语文》2003,(5):22-22
《项脊轩志》是篇老课文 ,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人间真情 ,所感受的人间至爱 ,是这篇散文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要做到老课新教 ,避免重点过多 ,繁杂无序 ,就必须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我在教这篇课文时 ,正是注重这一点 ,从“情”字入手 ,注重文章的整体性 ,注重对作者的情感把握 ,让学生自然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感情脉络。一、以读为主 ,细心体会作者的情感一部好的作品 ,越读越能体现出其中的真味。《项脊轩志》便是这样的佳作 ,在赏析之前 ,我让学生在读上很下功夫 ,默读、朗读、诵读、齐读 ,要求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体会作品语言的精巧 ,以…  相似文献   

4.
现行的教材都编排有自读课文,对于自读课文的处理,常常出现两种尴尬局面:一种是“牛不喝水强摁头”,学生被强迫读书;另一种是“越俎代庖”,教师干脆自己讲,满堂灌。这两种方式都是事倍功半的,都是吃力不讨好的。特别是对于文言文自读课文,学生常常是望而却步,即使自学也常常是或虎头蛇尾,或半途而废。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自学、自读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某天我突发奇想:何不让学生做一回老师,为某篇自读课文出一份题目?为出题考别人他们就会主动去学了。于是我就在我所带的高一班级做了一次实验,课文是苟子的《劝学》,这是一篇很重要的要求全文背诵的自读课文。  相似文献   

5.
教学《可爱的草塘》这篇课文,临近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课文中小丽说北大荒好得‘哪儿也比不上’。我国有那么多的风景名胜,有很多比北大荒好的地方。”对于学生的提问,我首先肯定她提得好,而后要求学生读课文寻找答案。同学们开始认真读课文了。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举起小手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认为北大荒很可爱,作者也陶醉在北大荒的美景之中,这从文中的描写可以看出来。但要说哪儿也比不上,这有点夸张,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就比它美!”这个学生一回答完,引得班中好几个同学也随声附和。多么聪明善思的学生!他们能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真…  相似文献   

6.
脱离稚态     
“新概念”获奖后,我就被保送进武汉大学。其实在此之前,我并未听说过这所学校。我读高中时网络还并未流行,而且我本人也属于那种对新事物并不敏感的人。我所知道的中国大学除了北京、上海的几所学校外,还有的就是那几个“哈工大”之类的老牌名校了。比起现在的确很闭塞。  相似文献   

7.
我的《一碗阳春面》的教学,获湖北省荆州地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竞赛第一名。前后八次教这篇课文,我深有体会:“读”有学问。《一碗阳春面》是高中第三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自读课文,顾名思义,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解决问题。但拿到课堂上教学,就不那么简单了。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全由教师包讲,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使是教讲读课文,也是一堂失败的课;一课讲自始至终全由学生自己读,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是成功的教学。我认为,教师因势利导,谆谆善诱,指导有方,点拨得当,学生读得生动活泼,对文章内容心领神会,才算是成功的教学。作者写一篇文章,是通过精心构思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也要精心设计。在教《一碗阳春面》时,我自始  相似文献   

8.
杨玉华 《云南教育》2003,(25):35-36
《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根据课文特点,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欣赏优美的景色、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品词赏句上,使阅读与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一、理解课文内容与审美相结合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自己试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语言文字与作者直接对话。文章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视角;而学生读课文,则是通过这面镜子折射出的画面去洞察客观事物。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我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读课文,用笔勾画出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想一想作者为何这样写。在…  相似文献   

9.
《丰碑》是一篇极富感染力与教育意义的文章。因此,教学这篇课文,要从"情"入手,抓住四个环节。第一、感情朗读,用心体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尤其是有感情朗读更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中所刻画的人物的了解,更深入地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预习课文时,我就强调学生的感情朗读,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到军需处长那种舍己为人的革命奉献主义精神。第二、自制挂图,形象教学。为了使教学形象化,我画了一幅水彩画,军需处长靠着树干坐着,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右手夹着半截烟卷,一身单薄破旧的军装紧贴着身体,身上落满了雪,…  相似文献   

10.
<正>学习了《窃读记》这篇课文,林海音谈起自己小时候的往事。作者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可是家里很穷,于是每天放学后就去书店偷偷地看书。讲述了窃读时复杂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读后,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尘封往事。那是去年的一天,我放学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妈妈昨天给我买的《窗边的小豆豆》捧在手里津津有味地看。妈妈见了,对我说:"是不是想让屁股开花啊?我随时  相似文献   

11.
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有感情朗读,就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了,不需要再做烦琐不必要的分析,如果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阅读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因此,感情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语文课上经常听到老师说“这段活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大家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课文,把……语气读出来”。细细咀嚼这些话,我觉得学生在老师眼里,好像是情感能任意生成、自由流露的机器,想让他有怎样的心情,就会有怎样的心情。这显然是很不科学的因为朗读指导只是停留在形式上,他根本不能催生学生的情感,学生也根本不会与作者、和主人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戚。  相似文献   

12.
西湖的“绿”》是人教版大修订本小学语文六年制第八册第一单元新增的阅读课文 ,节选自现代作家宗璞的《西湖漫笔》。课文着重描写了“灵隐寺”、“苏堤”、“花港观鱼”三处景点“绿”的特点。作者被满眼的充满蓬勃生机的绿感动着 ,被这代表生命的颜色的绿感动着。这是本学期的第一篇阅读课文 ,应指导学生复习以前学习过的阅读课文的方法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习时可分三步走 :读通课文理思路 ,再读课文抓特点 ,感情朗读悟情感。可布置以下自读要求 :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 ,如何描写西湖的“绿”的?反复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的情感。一、…  相似文献   

13.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三、自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程度。 四、再读课文,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囫圄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 五、读课文,了解这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哪几件事。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复述作者回忆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事。 二、引导学生围绕主要话题:周晔笔下的伯父,我心目中的鲁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结合查找的资料,独立阅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请 学生说一说:作者在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14.
【案例1】《司马光砸缸》教学片断:师:请小朋友读读第2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读得通顺流利,但都用同一基调读,汇报时也是原文照搬。)师:(创设情境)现在你就是课文中的一个小伙伴,再读读课文前后两句,有什么不同感受。(生1读第一句时笑眯眯的,读第二句时加快了语速、提高了音量。)师:你读第一句时为什么笑眯眯的,读第二句时为什么那么响亮、那么快?生1:因为玩的时候我们是很高兴的,所以读的时候也很高兴;当小朋友掉进大水缸,我很担心、很着急,声音就响亮了。师:你是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小伙伴来体验,才读得那么担忧,那么着急。谁还…  相似文献   

15.
郭秀萍 《广西教育》2014,(29):50-50
正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引入课题,待学生学完生字新词后就迫不及待地引领学生进行所谓的"研读课文"。然而不少学生在"研读课文"时一知半解,甚至不能把课文读通读顺。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书不读通不开讲",就是指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这也是初读教学第一课时的重点。教师只有把初读教学第一课时的目标落实了,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打开阅读教学的大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怎样才能使初读教学更有效。第一步:随意翻看,了解大意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他们在初读课文时,可能会对文中的插图  相似文献   

16.
“不通则痛”:阅读教学先要把课文读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通课文是常被一些语文教师所忽视的。有些教师认为,把课文读通太小儿科了,让学生自由地读一遍,就通了,何必多花力气;有些教师则习惯于把读通课文让学生在预习中自行解决,以便为讲析解读课文争取更多的时间;还有一些教师觉得读通课文是常识,人人皆知,人人都会,没有必要去关注研究……由此,也带出了第一课时怎么教的困惑。  相似文献   

17.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只有设计科学的训练程序,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我爱家乡的翠竹》的阅读训练程序可这样设计:第一步,初读课文。学生读课文前先看题目,就可以初步了解课文讲的是作者家乡的翠竹。再通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读不准音的字,应查阅工具书。尔后,让学生谈谈初步得到的印象,从而整体感知课文。第二步,细读课文。细读课文时,要一句~句地读,要读懂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对个别较难理解的字词要放到句子里理解,也就是通过“语境”,对含有这个词…  相似文献   

18.
师:大家喜欢这篇课文吗?生:喜欢。师:老师也很喜欢。我被课文讲的几件事深深地感动了。你们呢?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件事,为什么喜欢?仔细读一读课文,然后跟同桌说说你的读书感受。生:(读文,同桌交流)师:谁愿意跟大家谈一谈?生:我喜欢第2自然段写的这件事。(读第二自然段)我感觉到作者的家长能告诉孩子实情,而不是欺骗他,说明他的父母很尊重孩子。这里的“欺骗”我认为是“哄骗”的  相似文献   

19.
《难老泉》是一篇自读课文,如何做到让学生在一个课时内“自读”全文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两点:第一,利用单元课文之间的相同、相似点,引发学生联想、推理,达到知识的“正迁移”,便很易做到自读。第二,就是要选准课文的突破口,也即这一节课的突破口,选择恰当便会事半而功倍。  相似文献   

20.
一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点了一个学生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找出这个学生有哪些地方读错了。读书的学生刚读完第一自然段,一只只小手便齐刷刷地举了起来。有的学生还不停地喊着“我,我”。当这名学生读完课文后。学生们一个个不客气地把所有问题都列举出来,把这个学生说得一无是处。找到问题的学生当然都很开心。因为他们得到了老师的表扬;然而,读书的学生却一直埋着头,很沮丧。结果,老师还给读课文的学生一个定性评价——没有认真预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