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普评估是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21世纪初,以教育、科技领域建立完善的评估制度和《科普法》的颁布为契机,我国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普评估制度,重点开展了科普能力和科普效果方面的评估。面对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科普评估的发展方向也要随之转变,一是要加强科普政策评估,及时掌握政策的执行情况、效率和效能;二是扩大科普能力评估,充分考虑当前科普的新特点,将信息化、科技资源科普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纳入科普能力评估范畴;三是强化科普效果评估,在科学知识普及效果的基础上,增加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弘扬效果的评估;四是完善科普项目评估,明确科普项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在评估过程中加入反映促进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王颖 《科协论坛》2014,(12):24-25
在如今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下,科普工作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模式的选择,优秀的传播模式能够让科普工作的传播效果事半功倍。以著名科普网站"科学松鼠会"为例,探索如何提升科普传播的范围和效果。  相似文献   

3.
发挥科学大家投身科普的带动、凝聚和辐射效应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面前我国科普工作存在着队伍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低;科学大家参与不足,权威声音少的问题。鉴于科普大家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以往的成功实践经验,文章提出国家应从顶层设计出发,为科学大家从事科普提供政策鼓励和引导;其次,科学大家应主动创新科普模式,开展多元化科普;第三,科学大家应将社会热点和重大科技事件作为科普切入点;第四,科学共同体应充分发挥凝聚科学大家群体智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欠发达农村科普机制的优化包括:改革科协组织运行模式,增强科普活动同群众的和谐度与关联度.构建高校与地方问实质长效的联系,实现科普主体和资源的社会化,夯实科普的文化基础,促进科学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发挥重点人群带动作用,建设科普活动场馆,发挥市场主体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面对新时期构建社会化协同、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国际化合作的大科普生态的时代命题,为探索构建大科普生态建设模式及发展机制,在厘清“大科普”“科普生态”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大科普生态是建立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更为广泛的科普共同体理念基础上更为优化的科普生态系统,并以世界最大的科技馆/科学中心——广东科学中心的大科普生态建设实践为对象,从横向聚合、纵向深化、纵横拓展三向度进行分析。广东科学中心近年来通过加强“馆政”“馆企”“馆校”“馆际”等合作模式,通过跨领域的社会化协同,系统集成推动工艺、产品、服务创新,开展异质演进的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与国际化合作,形成了包括以科技馆和专业设计团队为生态中心,由政府机构引导,展项制作单位、布展施工单位为供给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公众等为需求方的科普设计生态圈,通过不断地反馈和优化科普创新设计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创新设计范式,建成如“广东省食品药品科普体验馆”“低碳&新能源汽车科普体验馆”“云南白药体验馆”等一批以互动体验方式呈现的创新展馆,推动大科普共同体的异质生成与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淼  黄华新 《学会》2006,(7):58-62
“科普进社区”是我国科普工作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来,社区科普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待于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科普进社区”应当坚持“三个有”原则,还应当实现两个转变,同时运行“四力合一”机制。  相似文献   

7.
《科协论坛》2014,(5):57-57
<正>为及时发挥科普研究论文对科普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使之成为基层科普工作者的得力"帮手",中国科协在官方网站建立了"科普研究论文集萃"专栏,并已于日前上线运行。该专栏立足基层科普工作者的需求,关注理论和案例研究成果与科普工作实践的联系,使科普研究论文的成果为基层科普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该专栏分为政策机制、重点人群、重点工程、主题活动4大板块,主要由遴选的科普研究论文和为每篇  相似文献   

8.
侯青云 《科协论坛》2002,17(1):24-25
我们在科普工作中沿用了50多年的“普及科学技术”的概念,不能全面反映已经发展并趋向成熟的我国科普工作内容与工作框架。目前科普工作所包含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等内容,实际上属于科学文化的内涵。建议用“科学文化普及”替代“科学技术普及”的提法,以界定“科普”词义内涵;从科学文化视角,认识“普及科学文化”的重要现实意义,以构筑当代大科普的工作格局,规范和引导全国科普工作的行为,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建立科普评估制度,促进我国科普事业的健康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国科普事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局面。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国家范围的科普工作长期存在着总体效率不高、责任不足、创新不昌、实效不明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科普事业未来的健康发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亟需在我国建立并推行科普工作评估制度。评估是近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事实上,无论是在科技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我国都在全面引进评估制度,以此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对我国科普管理部门来说,随着科普事业的纵深发展,引进制度化的科普评估机制已势在…  相似文献   

10.
社会化知识转型中,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科普教育基地资源配置不均衡、科普教育基地的运行缺乏有效的制度规制、科普教育基地的税收优惠制度缺乏配套制度的支撑、科普教育基地的人才资源缺乏持续保障.为此,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促进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在社会知识化发展中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最近,在《科学时报》“科普新见”栏上读到了一篇“奇文”,《科学的迷信与迷信的科学》。本来,“科学与迷信是一对水火不容的死对头”,但是,在作者的笔下,科学竟成了迷信,迷信竟成了科学。奇谈之一:“科学,也常常是迷信的对象”。理由是:“科学在大众中的形象恰恰是神!”“把自己不懂的东西尊奉到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这种态度,正是迷信”。我们不知道这位作者是否写过“科普”文章,是否在这位作者的笔下写出来的“科普”,是不讲科学道理的“科普”,  相似文献   

12.
科普场馆的科普人才为公众与科学之间搭起理解的桥梁,是科普事业发展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关键支撑和核心力量。本研究以重庆市科普场馆科普人才为研究对象,以人才培养与使用为主要研究内容,从科普人才培养与使用现状、问题、建议三个维度入手,构建分析框架开展研究。从分析结果来看,科普人才规模、人才结构、发展保障、服务成效和发展环境总体向好,但仍存在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理论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建议健全科普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多元科普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提升科普人才理论素养,进一步发挥科普场馆科普人才效能。  相似文献   

13.
论农业科普期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农业科普期刊办刊理念的分析与思考,认为农业科普期刊传统的办刊理念已无法适应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并提出农业科普期刊应将培养农民科学素质置于优先目标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的科学素养、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对科普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普的创作和传播也应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创新发展.长期以来,因受文理分科、重理轻文思潮的影响,我国的科普创作缺乏人文艺术的滋养,科普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欠缺,导致传播度有限.将科普和艺术汇通融合,通过艺术的形式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且兼具艺术性、娱乐性、趣味性的科普艺术作品,使大众在享受艺术的同时获得科学思想的熏陶和科学常识的受用.科普艺术的创新与发展,顺应了新时代的潮流,于繁荣科普创作、创新科普模式、拓展科普渠道、壮大科普队伍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前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科普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以青蒿素的发现及手工造纸技艺为例说明"非遗"科普的内涵、必要性和信息化表达方式,从概念和实际操作层面进行问题梳理和对策思考,并提出"非遗"科普的两种模式(普通模式和专家模式)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目前高职院校科普教育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组建大学生科学素质信息库,培养高素质的科普馆员队伍,通过开设科普课程,建立科普信息导航,建立科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信息素质。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科普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科普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首次提出"微科普"的概念,并对"微科普"的特征、"微科普"的创作与传播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如何推动"微科普"发展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科协论坛》2014,(12):30-33
近年来,武汉市武昌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国科普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基本原则,健全完善科普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推进基层科普工作群众化、社会化、科学化的创新之路。但要建立完善的基层科普服务体系,使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与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新要求相适应,武昌区还要从三个方面努力:充分认识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建设在科普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把科普益民作为加强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建设的着力点;把提升科普服务能力作为加强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建设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与中国科协联合推动"科普硕士"培养已近三年,各试点单位分别探索出多种培养路径,形成上海模式、广州模式等特色培养方式,但其中也存在一些有待继续完善之处。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招生和就业、校馆合作、科普硕士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方面。为此,有以下建议值得考虑,树立大科普理念,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理顺关系、打通招生就业之路;在互利共赢中深化校馆合作;构建当代中国特质的科普硕士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家对科技和教育的重视程度的重视越来越高,从而也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但科普工作相对于科学研究还很滞后。随着我国把科教兴国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发展战略,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势在必行。作为我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的中国科学院,有义务和责任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科普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路甬祥院长在2004年院工作会议上对我院科普工作的开展特别提出“建立新型的科学与公众的关系,从公众被动接受科学知识转向科学家与公众交流互动,使公众对科技发展有更多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