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熊 《华夏文化》2009,(2):62-64,33
一、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 张岂之教授在发言中谈到今年黄帝陵祭陵学术研讨会的主题确立为“清明·民族感恩”,是与目前的现实相关联的,认为“只有从民族的先辈们和民族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对先辈们抱着感恩的情怀,且使之转化成对历史和文明进步的礼赞,才能够实现和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以民为镜”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
论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的生机与活力谈民族精神不能不谈民族问题 ,特别是关于中华民族观念是怎样形成的。 2 0世纪 80年代 ,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9年版 )一书中阐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 ,他说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 ,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学者们认为 ,费先生的这个观点对解决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理论基础 ,而且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阐述了从自在的民族实体向自…  相似文献   

3.
2009年4月3~5日在西安召开“清明·民族感恩: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迎接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本期选刊五篇论文,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有200万年的悠久历史和万年的文明史。华、华夏、中华民族之称,皆源于以花为图腾的华胥氏。所谓中华民族之根,就是从古猿到猿人、从猿人到新人,再由氏族到民族形成的根源。中华民族同世界上古老的民族一样,都有一个崇拜的祖先(或神)作为“根源”的象征和标志。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纯朴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它源远流长,至今还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馆必须为之努力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魏红珊  魏宏欢  周君 《中华文化论坛》2023,(4):21-29+187-188
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中民族主体意识日益凸显,这期间的作品与其说是民族自我意识的文学书写,不如说是由特定时代语境下民族主体的文学建构。本文在主体性与认同的理论视野下,探讨少数民族文学中创作主体从被言说到自我言说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书写的认同嬗变,探究“多元一体”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和现代性的独特呈现,以及少数民族作家民族叙事与民族主体的认同构建。  相似文献   

7.
民族性格的哲学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忍”、“让”、“和”、“不争”。我们从民间的许多格言中即可窥其一斑。比如“大丈夫能屈能伸”,“宁受胯下之辱”;又如“忍得一时忿,终身无恼闷”;再如“先让一步,然后到手”,“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它们表现的是一种尽可能息事宁人的忍让,  相似文献   

8.
章太炎、连横民族思想相似性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太炎、连横民族思想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我们可以从浙江和台湾的地域文化特征、章家和连家的家教家风以及两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浙江、台湾对他们的共同影响等方面分析两人民族思想相似性的成因。这种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近现代大陆和台湾的民族主义志士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9.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以记载人类前行足迹的历史资料、文化经典、文学作品和中华文化人格为载体,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党的十六大报告号召: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何结合理工科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要从综合国力竞争的高度认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这是连日来代表们对江泽民同志报告中有关文化建设论述的感触。“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报告中这段铿锵有力的语言.久久在代表们的脑海中回荡。  相似文献   

11.
在清和景明、祭祀轩辕黄帝的清明时节,在民族振兴、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西北大学和陕西轩辕黄帝研究会承办的“黄帝旗帜·辛亥革命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2011年4月3日至4月4日在古城西安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2.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诗)。爱乡土,重亲情,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旅居海外的炎黄子孙的赤子之心总是与乡情、国情、民族亲情牢牢地胶合在一起。以陈嘉庚先生为代表的华侨先辈们,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祖国旧貌,含辛茹苦、竭精殚力地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新一代华侨效法先贤,为改革开放的祖国的腾飞,为中华在世界的崛起而群策群力,奉献出一颗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第八届中国政协委员、香港南源永芳集团公司董事长姚美良先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3.
“民族走廊”的概念自1979年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后,学术界对概念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的研究尚不充分。作对“民族走廊”的产生、定义及其历史作用和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依据历史上有关民族活动的情况,结合地理方位,认为“民族走廊”的全国格局,为“二纵三横”的构架,“二纵”即南北纵向的“藏彝走廊”和“土家一苗瑶走廊”,“三横”为东西横向的“壮侗走廊”、“阿尔泰走廊”和“古氐羌走廊”。  相似文献   

14.
民族优秀文化的“文明”观揭示了民族精神的本质。“文明”一词早见于《尚书·舜典》睿哲文明”,疏云:“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指治国者的道德和才能应当像太阳一样光照。《周易》一书中的“文明”一词具有和人文”一词相同的含义。它认为君子应学习天文”,研究和了解自然的道理,“以察时变”;应学习“人文”,研究和把握社会的道理,以化成天下”,使社会和个人趋于文明。我国古代文献中,“文(明)”和“野(蛮)”相对,文”是礼仪规则、思维方式和道德修养的总称。战国末期大思想家荀子说:“不敬文,谓之野”,“不敬文,谓之瘠”,不尊重文…  相似文献   

15.
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雕塑群,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扩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组铭刻重大民族灾难的文化符号由“家破人亡”、“逃难”、“冤魂的呐喊”、“胜利之墙”4个主题组成,由中国雕塑院院长、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先生设计。悲怆的记忆是对民族苦难的追忆和铭记,也是对“和平”的追寻与诠释,我们也许不该无端地在苦难中沉溺而遮掩面向和平未来的勇气,但历史的沉重感让我们有理由为民族的巨大灾难进行理性的历史定格,让那惨绝人寰的苦难摇曳在清亮的晨曦之中,在记忆中锻打坚强,在冷静中把历史和责任放在肩上……大概这就是这些纪念雕塑的艺术震撼,精神内涵和坚强的信念力量。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有友好、和谐的交往,也有相互矛盾,甚至战争。民族之间的和谐、团结和相互融合,是多民族的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可以将这一民族关系的重要方面概括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和谐"。  相似文献   

17.
湛风 《华夏文化》2008,(2):57-61
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西北大学承办的“纪念人文初祖黄帝,建设民族精神家因”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4月1~4日在西安隆重举行。来自港澳台和大陆共六十余名学者围绕黄帝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联结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丰富内涵、中华文化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及精神家园建设、大学教育与弘扬中华文化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现摘要刊发研讨会上部分专家的发言片断,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众多。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民族自治地方占去了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四。各个民族都有其悠久的文明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民族地方文献是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料的开发与利用,是全社会日益得到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促进各民族地区的发展,开发和利用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是发掘民族地方文献中所包含的广泛的知识内容,将其加以整理,加工、及时准确的提供给读者,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文明建设服务。加强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对于推动各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增进民族地区团结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欢迎学界朋友们到古城西安参加2010年清明祭陵学术研讨会。2010年清明祭陵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清明·感恩与社会和谐",这便于学者们从更加宽阔的历史背景发掘祭黄帝陵的感恩意蕴,进一步探讨中华文化基本理念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夏绍熙 《华夏文化》2010,(2):62-64,F0002,F0003
由陕西省政府主办,西北大学承办的“清明·感恩与社会和谐”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4月2—5日在西安举行,这是陕西省政府第四次在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活动期间举行的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6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清明文化、感恩与社会和谐、中华民族感恩文化的特色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大会共收到论文40余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