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理解是翻译的关键。在汉英翻译中,理解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语内译”的过程。从古到今的主要译论都阐述了翻译的本质是用顺畅的译语再现原语信息,这为“语内译”在汉英翻译中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汉英之间的思维及语言差异决定了“语内译”的必要性。该文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中论述“语内译”在汉英翻译中的具体操作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余光中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涛 《重庆师专学报》2004,3(3):53-55,60
余光中,这位“火中的凤凰”、“望乡的牧神”,以其标签之作《乡愁》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他不仅是一位造诣颇高的诗论家、散文家、文学家,在翻译方面也颇有建树,其译论对翻译实践很有帮助。笔者通过梳理和总结,把他的译论总结为四个方面:(1)变通的艺术;(2)译中“无我”;(3)诗性翻译;(4)善性西化,以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余光中对翻译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它的提出也为旅游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不同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加注释、增译、省译、归化和释义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旅游文本在“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突出其“呼唤目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译”或“翻译”的含义和属性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译”和”翻译”是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既不是“科学”又不是“艺术”.翻译工作者面临的任务是进行翻译理论建设而不是构建“译学”或“翻译学”.  相似文献   

5.
传统译论中翻译标准的核心问题是“信”或“忠实”,都是以原文/作者为中心,强调译作/译者对原文/作者的绝对忠实,显出较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从性别角度关注翻译,探讨翻译标准中流露出的对女性的歧视,提出了另类的女性主义忠实标准,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发出了女性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会话含义"在小说对话中的翻译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就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与小说对话的理解与翻译作初步的探讨。结合这一理论产生会话含义的典型情形,通过考证来自小说《名利场》原作及译品的诸多实例,证明了应用合作原则指导翻译的可行性,同时说明语用等效翻译也是译者追求的标准和目标。  相似文献   

7.
翻译心理学:亟待承认的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翻译理论分为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和艺学派翻译理论。不论哪一派理论都不太重视译,尤其是译的心理活动的研究。而译的心理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认为翻译研究也应该以人(译)为本。有必要研究译在翻译实践中心理活动对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心理学是一门亟待承认的新兴的交叉性学科。  相似文献   

8.
"变译"概念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探讨了翻译学中的“变译”概念及与其相对的全译、变译的适用范围与长处。结合当前翻译教学簟现状,提出将“变译”这一概念引入翻译教学,建构新的翻译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翻译及应用能力,使翻译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衔接,朝着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翻”指称译事和“翻译”连文成词都始见于东晋。“翻”源于古汉语音韵学术语“反”,取义于字母拼读。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理论层出不穷,本文就“和谐译论”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许渊冲的翻译理论,然后介绍郑海凌的“和谐译论”以及它们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希望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这一翻译理论,并进一步用此理论作为文学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1.
该文主要论述了严复"雅"在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运用.作者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对严复"雅"的历史局限性及其作为翻译标准的"合理内核"进行了辩证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诗歌艺术特征及诗歌翻译的基本要求,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雅"作出了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12.
《致云雀》是雪莱名作之一,已被多位译者译成中文。译者在诗歌翻译中作用至关重要。本文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查良铮和江枫译《致云雀》进行比较,分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及其对译文的影响。通过比较,以期为今后雪莱诗歌的汉译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语言中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统一。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使译语读者充分感受诗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听觉、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成为每一位译者追求的目标。我国翻译大家许渊冲教授提出的译诗的"三美论",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试从"三美"原则出发,以许教授《长恨歌》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究许教授如何使译本体现原诗的三美,旨在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诗人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在盛唐的诗苑里诗作颇多,独树一帜。历来学者探讨其精妙之处,对其翻译的文化价值却乏人问津。通过对比原诗与其翻译文本,分析译本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以期引起更多有关诗词翻译的探讨,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英诗汉译中形式和语词质料的分析,发现翻译中外部视域是变异的,但这并不能否定汉译诗歌作品存在,因为汉译后变异的语词质料由目的语中特有的形式重新开启,同样可以建立一个生存世界,这个新的生存世界是英诗汉译作品的内在视域,这种内在视域超越了语言的界限,是对人类生命情感的保存,它才是英诗汉译成功的关键。翻译完成之后,汉译作品还没有实现其作品存在,而最终实现需要接受者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进入译作的内在视域,领会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孟子》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近代著名的汉学家理雅各成功将《孟子》译成英文,对此英译本的研究对文言翻译有着重大意义。《孟子》中的虚词数不胜数,用法也五花八门,"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对其翻译存在一定的技巧性,需归纳、总结之后方能翻译准确。本文从《孟子》中的虚词"焉"入手研究,选取了理雅各的译本,揭示了该字的翻译特点、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英国乃至整个西方影响最大的汉学家。他一生著述及译作很多,书籍文章多达百余种,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他所翻译的汉诗在当时影响深远,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韵体翻译的典范。文章系统讨论分析他汉诗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对1979-2012年关于《骆驼祥子》英译研究的期刊和学位论文的统计,限于篇幅,从5个方面论述了其研究现状:总括性介绍、译文研究和译文对比、北京方言和文化研究、语言学/哲学视角研究、助词"了/着"英译研究,并对重点论文进行了述评。最后还对《骆驼祥子》英译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汉语常用动词“说”和“讲”,在英译时,根据语境不同,可采用直译、引伸、改译、省译等手段恰当得体地翻译。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古诗英译总体来讲分为两大派,韵体派与散体派。韵体派代表许渊冲先生主张以诗体译诗,传递原诗的音美,意美,形美;而翁显良先生则是散体译诗的大手笔,主张抛却诗的韵律和形式的束缚,再现原诗的意象。本文以《春晓》的两个英译本为例,分析对比“诗体译诗”与“散体译诗”各自的得与失,提出由于翻译的目的不同,一诗可以多译,不必拘泥于“形意”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